配色: 字号:
守护烈士祠堂,传承红色记忆——昌邑抗日殉国烈士祠守祠人魏铁良专访
2023-08-03 | 阅:  转:  |  分享 
  
守护烈士祠堂,传承红色记忆 ——昌邑抗日殉国烈士祠守祠人魏铁良专访小小的祠堂里,一位老人身着旧军装,精神矍铄地站在小院中央的烈士碑旁,向慕名
而来的游客讲述昌邑抗日烈士的故事。他讲得慷慨激昂,对当年发生在昌邑大地的抗战历史了如指掌,对典型的英雄事迹信手拈来。这位老人便是山
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子宣讲队此行要寻找的烈士祠守祠人——魏铁良老先生。魏铁良,1952年10月出生于昌邑市龙池镇,1970年入
伍参军,2011年退伍后到烈士祠工作,义务担任昌邑市龙池镇抗日殉国烈士祠管理员,至今已有12年。为做好管理工作,他对烈士祠进行了整
修和园林绿化,塑造烈士祠整洁、肃穆的形象。每年重大节日来烈士祠缅怀的一万多人,魏铁良都要对他们宣传抗战历史和烈士的爱国牺牲英雄精神
,警醒教育后人。这些年来,魏铁良先后获得昌邑好人、昌邑市优秀义工、潍坊市模范老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其家庭获评“全国五
好家庭”“潍坊市级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义务守祠十二载,守护烈士甘奉献魏铁良老先生将他与烈士祠之间的故事娓娓道来。2011年,原烈
士祠管理员陈光聚老人因身体原因不能继续工作。受龙池镇委、镇政府委托,魏铁良开始寻找烈士祠管理员接任者。“当时镇上提出3个条件,管理
员必须是退役军人、党员、年龄不超过60岁。”但按照这个标准,魏铁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人选。但当他回想起曾经来到烈士祠时的情景,想到陈
光聚老人为先烈们的付出,尤其是老人拖着病腿给先烈们上香打扫卫生,他被深深打动了。魏铁良突然发现,自己其实是烈士祠管理员的最佳人选。
于是当年6月,59岁的魏铁良主动接过烈士祠的钥匙,成为接任的管理员。接过守护烈士的接力棒,魏铁良便把这份工作当作事业。他义务守祠,
没有节假,更没有高薪,一干就是十二年。除日常工作外,他还亲自动手修缮烈士祠堂,修复烈士牌位,清除院子里的杂草,重新粉刷院内门窗,甚
至把自家的花草搬过来。在他的精心打理下,烈士祠面貌焕然一新了。正如魏铁良老先生所说:“当年烈士们牺牲在昌邑大地各个地区,所以这座烈
士祠其实是一座无墓祠。但我会守好这527个烈士牌位,不仅要让先烈们安心,也要让先烈的后人们放心。”英烈事迹熟于心,爱国精神永传承龙
池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历史底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许多龙池人民积极参军入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了牺牲和贡献。
1945年,昌邑市抗战殉国烈士祠在龙池建成,主要为纪念原寿光、昌邑、潍县三县的抗日烈士。2019年10月,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名单。作为烈士祠讲解员,魏铁良老先生将每一位烈士的事迹都牢记于心。哪位烈士牺牲时年龄最小,哪几位是满门英烈,魏铁良讲的头头
是道。他站在烈士纪念碑前为大家讲解昌邑抗战历史、英烈故事和烈士祠由来及发展等内容,并引导大家为烈士鞠躬悼念。烈士祠堂是爱国教育基地
,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悼念。魏铁良向大家自豪地说,最多时他曾一天接待了八批游客。他一直坚信将烈士的先进事迹宣讲好,是他义不容辞
的义务和责任。遍访村庄寻旧事,誓为英雄载功绩在日常工作中,魏铁良发现部分烈士事迹记载较少。为了填补空白,他便拿着英烈名单,走遍周边
数十个村庄,寻访烈士的后人及其战友,通过口述和笔录的方式,他逐渐搜集整理了十万字的烈士史料。魏铁良表示,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和一名党龄
五十多年的老党员,从军队复员后,他一直在龙池民政工作,专门与烈属、伤残军人打交道。“这些优抚对象在抗日战争时期同日伪英勇作战的英雄
事迹和大无畏的英雄精神深深振奋着我、感染着我,所以我就想,他们的丰功伟绩和牺牲精神要有人传承下去,这是我的光荣义务和历史使命!”一
寸山河一寸血,一抷黄土一抷魂,魏铁良老先生这样说。没有烈士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现在新中国的美好生活。他勉励学子宣讲队成员,要牢记
自己是烈士后代,把他们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传承下去。学子宣讲队成员们对魏铁良的这种精神十分敬佩,预备后续进行相关资源整合,传承烈士精神,在青年人中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感、责任感。
献花(0)
+1
(本文系历院学子宣...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