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承建:打工

 乡情记 2023-08-03 发布于湖南

        让时光倒溯回九十年代。

        大年初一一过,年味开始淡了,鞭炮只是三三两两地响一挂,一群打牌的男女,开始商量着出门打工的事情。不懂事的小二,一听到爸妈要去杭州的消息,爬在椅子上悄悄地哭。粗心的父母还在和屋下的老王讨论去杭州还是去深圳好。

        深圳一天三十五块。但,不是天天有活干,而杭州是天天有活干只有二十五,这两种不同工作状况,让他们的选择格外谨慎。

        老王道:“二哥你力气好,一天可能能拿四十,因为重一百八九十斤的箱子,他们本地人都抬不动,我们随便就弄跑。这个钱,本地人不具竞争力”。

        父亲:“啊……这些人,真的不中用…”一脸自豪的样子,此刻,他对杭州的这份苦力活,产生了浓厚兴趣。

        父亲看着母亲,其实是暗示母亲给个意见。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也许就这么短短几天,就要决定一年的收入了。

        因为车费贵,找工作难,没有特殊情况,他们不会轻易跳槽。

        母亲犹豫了半天,迟迟不晓得说啥好,也许她还想叫老王讲得更具体一些。

        小二爬在椅子越听越哭得伤心,泪鼻涕口水,把油渍渍的袖子湿透了。

        “小二别到椅子上睡觉,去铺上”,抽着旱烟的爷爷,一讲话,把烟丝带到白花花的胡须里,真有几分大师风范。听年轻人讲外面的事,他却一句也插不上,对于他来说,出门的方式,几乎都是采用步行,一生去过最远的地方,上到龙山县城,下到里耶镇,还是挑担子送桐油,坐车时间一生还没有超过十个小时,偶尔坐一回拖拉机,因害怕翻车,心跳得噗嗤噗嗤地。

        母亲走过去抱小二,小二赖在椅子上,手使劲地遮住眼睛。母亲问道,“你怎么了”,小二再也无法掩饰自己,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你们又……又……打工……又打工了……我也要去,我不读了……不读了!”

        “不读了”这三个字~格外地响亮,这声音仿佛在父母心里产生巨大的回音。

        我打工是给你买书包,买新衣服。好不好……母亲安慰道。

        母亲的眼睛开始湿润,与小二紧紧相拥,实在是找不到合适安慰孩子的话,几粒滚了好久的眼泪,终于噼里啪啦地掉了下来。

        “妈妈,你哪里痛,怎么了?”。小二为母亲擦着眼泪,一脸害怕的样子看着她。

        这时, 母亲的眼泪像是被小二扭开了阀门,一直不停往外冒。

        正月初五,爸妈把所有的牛仔包装得严严实实,尿素口袋里装的是衣服,被子,牙膏牙刷,晕车药,一酒壶开水,炒的干辣椒面,霉豆腐等等,格外的杂,感觉是要把一年所需东西都备齐了。

        外公外婆煮的是猪脚,腊猪脚的香味散一屋,这种一年都少有的味道。

        小二一直帮着爸妈,但是心情真的无法形容,孤单从那牛仔包包拉出来就注定开始了。

        饭桌上,满满地是交代,美食在这里一无是处。

        大路上,穿的算是整整齐齐的男女,扛起大包小包的,孩子都跟在后面,他们要把父母送到卧铺车上。

        街上,去打工的乡亲,老远看到卧铺车来,都拼了老命地跑。错过这一趟,又得等两三天,再说等一天,就有一天的风险,若老板人招够,路费没了,工作没了。

        亲用麻利的步伐,大汗淋淋地挤上卧铺车。卧铺上,一股脚臭的味道。母亲急着打开车窗。不是因为脚臭,而是要寻找小二。小二果然站在母亲的车窗下的位置,母亲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小二,此刻所有的话语都被心酸取代。

        汽车终于发动了,有很多双眼睛一直交汇一起,迟迟舍不得分开。有讲发财的,有讲好好读书的,还有讲听外婆外婆爷爷奶奶话的,只有孩子像呆木鸡一样。

        汽车鸣笛,挤在卧铺车周围的人,很不情愿地给车让出道来。车内的人,眼睛不自觉地向后张望,候在路边的人也齐刷刷地跟卧铺车恋恋告别。 直到卧铺车消失在视野里,爷爷奶奶一个个牵着孙子的手,又恢复了一如既往的生活。

        后记:上个世纪末,改革开放的号角开始在广大的农村奏响,一股外出打工的浪潮闻讯涌起,青壮年流走,大量儿童和老人留守农村。离别,成为常态,笔者用自己亲身经历,讲述着当年的分别的场景。如,您有相同的经历,请加笔者微信号,笔者邀请您一起畅叙过去,微信号:pcj520t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