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渡:一点发现 一点思考

 乡情记 2023-08-03 发布于湖南


      这几天,又去村上转了转,有一点发现,一点思考。

怪人——老戴

      真是大千世界,什么样的人都有。有一户贫困户老戴,很怪!!!他家只有夫妻俩,六十多岁的人了,不仅分房睡,还各自为家,甚至各煮各的饭菜。一次老戴的妻子煮饭有点少,偷装了老戴一碗饭。老戴对此很不满,一再向人投诉,说,她妻子偷了他的饭!

      老戴家三弄楼房,房间还挺多;家里离城里不远,我们走访时,他妻子去外面摆摊卖菜去了,他抱怨,菜只有1块多钱一斤太便宜了。将近十一点,他软塌塌地担了一担草回来,直喊,累死了。想起我妈妈,每天五点左右出门,六点左右担回一大担鱼草,然后收拾家里田里。不知,这老戴几点出的门,一上午又忙活了什么。

      为尽快脱贫,老戴也配合扶贫组喂养了百来只鸡,他家大门处没栅栏门,鸡群常常堂而皇之、随随便便去屋里闲逛,还时常肆无忌惮飞到床上吃喝拉撒毫不客气,大约老戴也心宽,见惯不怪,人蓄共居,相处安然。在上个月的扶贫领域回头看中,检查组发现后,指出老戴家人畜混居,存在不健康的因素。村镇立马帮他进行整改,帮他安装了栅栏门。鸡,不进屋逛了,却守在院子里活动。鸡多,鸡屎也多。不知老戴出于何种原因,并不急于打扫。旁人去他家根本迈不开脚,于是,村镇又想办法,帮其专门开辟了一大片养鸡场地。

      村上觉得老戴家没有像样的家具,就把村上富余的一条长凳、一张桌子、一个茶几送给老戴,老戴一脸嫌弃,“你们不要的东西送给我,你们送的这些烂东西,我还要专门请木匠去维修呢!”

      去走访那天,我看到这三件半新家具就安居在厅堂,品相都还比较好,上面也被老戴随手乱七八糟地堆放了一些东西,看来,老戴用得相当方便舒服。但是,家具上面的灰尘痕迹却极其明显,起码一毫米厚,应该是村上帮他送过来后,他就根本没擦拭过。

      有段时间,老戴家的鸡实在要出售了,村镇了解这一情况,积极在网上、微信上帮其宣传推广,不多久,老戴家的鸡被销售一空,这本是一件极其高兴的事,老戴却有了很大的意见:“鸡卖掉了,我哪去搞鸡蛋吃呢?”看来,村镇又做错了?

      为了更加了解老戴的生活状况,我们推开老戴睡在一楼的房间,一股说不出的臭味扑面袭来,十分冲鼻,里面肮脏无比,锅炉在里面,可能就在房里吃饭,而且衣服呈小山似堆积。后来听村上的人讲,他上厕所的便桶也在里面。原来如此!吃喝拉撒一屋端,方便倒是方便,可,不知,这味道,这环境他自己怎么受得了。

      聊到扶贫他满心里不屑:“你们怎么扶的贫?!我欠的几万块钱的账还没还上呢!”

      后来,我们向村上提议,能否给点小小奖励,让他主动好好把家里的环境卫生搞一搞。这样,他住得也健康些舒服些。

      村上回应,他就是懒,不愿搞,否则,怎么能忍受住在里面呢?

      那能不能村上示范示范,帮他搞几次,让他觉悟,然后自己主动把卫生搞好呢?村上回应,已经帮其搞了许多次了,他已经没有害羞之心了!而且女同志根本受不了那一股气味。

      不知老戴的任性和懒是怎样炼成的?像这样的又如何扶志扶智?

藏富于民

      相比于老戴,随便到各处走走,发现说共产党好,说国家好,说家乡好的人越来越多了。

      我们到翻江镇翻江村老胡家坐坐,他高兴地扛出大风扇、小风扇,相对都摆开,大风呼呼地对着吹,好像只有如此,才能表达出他内心的高兴和热情。他切开大西瓜拿大块的给我们吃,说着农村的好:农村环境好,如今空气好,水好,路好,吃的蔬菜水果好;农村政策好,党对农村农民越来越重视了;社会治安好,邻里和睦;以前贫穷出盗灾,现在家家奔小康,不存在偷抢盗了。

      此时,正在田里干活的老袁一身泥土也走了进来,一了解,他今年种了四五亩田,对粮食直补他提出建议:国家应该把补贴发给真正种田的人,而不应该补贴给在外打工不管荒不荒田的老板,这样在家种田的人才有积极性,才会种得更多,减少抛荒。

      其实藏富于民换种说法“藏力于民”,放在这里也恰如其分。农民的智慧和力量最最无穷,如我帮扶的对象李石明勤劳发奋,今年通过撒播种了三十多亩田,不禁为这种精神所感动,每个月去走访发现老李都在田里忙活,我劝他,别这么辛苦的在这么毒的太阳底下,能收成多少算多少,他都憨憨地笑笑:没事,两百斤的担子我都挑得动!我不种也许田就荒了。有这种咬牙肯干的精神,中国的粮仓何愁不满当!!!

      有人觉得农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是农村总的方向,是解决田地荒芜的根本之策,这固然没错;但我觉得在一些田块不集中,或者丘陵地带,恐怕种粮大户们也望尘莫及去兜底种植那些田吧。

      一个真正热爱家乡,热爱土地的人,才真正在乎这些土地,才不忍心让土地荒芜。

做农业要有情怀

      当然,在农村发展农业产业首先必须有情怀。

      到荷花桥村的一个产业项目——颖钰蔬菜合作社学习,该项目投入应该非常大,许多个山头开荒,喷灌设施铺设,排水沟硬化,十月桃种植,蔬菜套种(主要是南瓜);可能今年的收成就只有不太多的南瓜了,因为,今年雨水多,水土流失较严重,南瓜长势不是太好。我估计桃树结果之前是很难有大的收益的。

      也许明眼人一眼就看出需要圈个山头建个养鸡场,搞个农家乐招待游客,还要建一些吸引小孩子玩乐的设施,周边的几个水塘,要搞休闲垂钓,桃树中间要都好好的多种植些花草菜蔬之类的。

      但为什么这些他还都没搞呢?难道老板想不到?我估摸着应该也是经济条件还没跟上来吧,大力发展新农业需要持续性的投入,也许有些甚至需要靠着国家的补贴政策才能度日(这种估计难长久),所以我才觉得进行农业生产真的是一种情怀,也许十年之内都需要持续摸索的付出。

      在颖钰蔬菜基地,十多个农民正在各处劳作,山尖地头说说笑笑遥相呼应,这其实是农村特有的劳作方式,大家在一起说说段子,讲讲故事,好像干活的困乏也不那么觉得了。现在农民变成为老板干活的“工人”,身份的转变,代表着干着农活就是实实在在的工资收入。

      离栗山镇区不远的地方,几年以前,“栗山花海”的名头很是火热,几个山头都摇曳着绚烂的格桑花,山里还修了茅亭、铺设了石子路,挖了几口鱼塘……门票三十才能进去转一圈,沿路挤得水泄不通。花海基地斜对面也填出了一片停车场地,大约附近的不少村民甚至憧憬着以后能去那门口卖卖小吃、矿泉水,赚点小钱,可现在格桑花海已花影不见,基地悄无声息,山头慢慢又是杂草丛生。听同事讲,他岳父在那打工的工资还有些没付清。

      一时喧闹红火,就这样昙花一现。

      也许门票收入也抵不过他开山种花的投入;也许一两个月的旅游收入,抵不过其几个月的管护维护投入;也许没有发展特种多种经营,服务太单一,收入太单一;也许,发展起来,才发现不少难以预料的问题接踵而来,导致老板难以为继吧……总之,我觉得,要一个有情怀有长远规划不计一时得失的老板带领一个团队才能将特色农业做得有声有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