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豚鼠

 无心堂主人 2023-08-03 发布于黑龙江

命名与分类

最早为豚鼠命名的是瑞典博物学家林奈Linnaeus, 1758),porcellus 小猪的意思,Cavia则是洞穴的意思。[2]
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000年,其驯化始于约公元前5000年。16世纪欧洲人在南美洲的殖民统治导致它们被引入欧洲,并最终传遍了世界。[2][3]
与豚鼠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是玻利维亚豚鼠(Cavia tschudii)和巴西豚鼠(Cavia aperea),豚鼠与其交配后可产生可育的后代,而豚鼠与艳豚鼠(Cavia fulgida)的后代是不育的。所有欧洲豚鼠都是16世纪运出南美个体的后代,而南美现存的豚鼠遗传多样性更为丰富。[7][8]中美洲加勒比地区的豚鼠也是在约公元前500年来自南美个体的后代。[4]

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

豚鼠身长约为203-254毫米,体重约为700-1100克,雄性体型大于雌性。身形短粗,头大,身圆,耳朵和四肢短小,无尾只遗留尾巴的残迹。前足有四趾,后足有三趾,每个趾都有突起的大趾甲,脚形似豚,故名豚鼠。花瓣状的小耳朵长在头部的顶端,小而圆的眼睛位于头部两侧,耳朵和鼻子之间,吻部为三颌形。[2][3]
自然条件下,豚鼠是轻微远视的。[9]豚鼠具有双色视觉,不能区别蓝色和绿色。[10]

解剖特征

豚鼠骨骼由头骨、椎骨、肋骨、胸骨、前后肢骨和阴茎骨组成。每侧上下颌各有门齿1枚,前臼齿1枚,臼齿3枚,门齿终生生长。[2]
豚鼠的胃壁非常薄,黏膜呈皱襞状。肠管较长,约为体长10倍,其中盲肠约占整个腹腔的1/3,这是草食性动物的特征。豚鼠心脏位于胸腔前部中央,淋巴系统较为发达,肺部淋巴结对刺激具有高度反应性。其大脑半球没有明显回纹,只有原始的深沟和神经,属于平滑脑组织,但较其他同类动物发达。[2]
雌雄豚鼠腹部均有一对乳头,但雌性乳头比较细长位于乳腺表面。雌性具有无孔的阴道闭合膜,发情时张开,非发情期闭合。雄性睾丸并不下降入阴囊,阴茎松弛时被会阴皮肤覆盖。外阴呈Y型皱褶的是雌性,呈一条直缝的是雄性。轻压会阴部,伸出阴茎的是雄鼠。[2]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豚鼠原产于南美洲,在世界各地均有饲养,其野外种群已灭绝。肉用品种个体以南美洲为最多。[2][11]

栖息环境

豚鼠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可以在从海平面到海拔4000米的各种生态环境下生存,如岩石地区、草地、森林边缘地带和湿地等。它们亦可在-7~22℃的环境中正常生活。[3][12]

生活习性

防御行为

豚鼠胆小,喜欢安静,对外界突然产生的响声、震动或环境变化十分敏感。豚鼠通常会有两种主要的防御机制:即静止反应和分散反应。单个豚鼠遇到威胁时会首先呆滞,僵直不动,耳朵竖起,直到危险过去,这是豚鼠的“静止反应”。一群豚鼠遇到威胁时,会发出吱吱的尖叫声,然后四散逃跑,这样可以迷惑捕食者,这是豚鼠的“分散反应”。[3][2]

声音行为

豚鼠主要可发出以下几种声音。[12]
  1. “咔哒”声是单独或成对出现的简短声音,由豚鼠在一般活动和探索中发出,可使另一只豚鼠知道发声者的位置和状态。
  2. “嘎吱”声,这种声音频率有上升和下降两种情况。“呜呜”声或“呼呼”声通常紧跟着“嘎吱”声。豚鼠在逃跑、不适或逃避的情况下会发出这种声音。其他豚鼠听到这种声音后会静止不动。
  3. “啾啾”声是一种频率不断上升声音。当母兽舔舐幼崽的肛门生殖器区域时,幼崽就会发出这种叫声。
  4. 哨音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可组合出现也可单独出现。豚鼠在进食前会发出这种声音。
  5. “咕噜”声是一种爆发的声音,会重复多达50次。这是一种与交配行为和服从行为有关的声音。成年雄性通常会发出这种声音来显示其性能力。雌性只有在没有雄性的情况下才会发出这种声音。
  6. 短的“咕噜”声,豚鼠发出这种声音通常是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尤其是突然出现的声音。
  7. 尖叫,在战斗中被逼入绝境的豚鼠通常会发出这种声音。
  8. “牙齿打颤”是对威胁或冲突的反应。会打颤的豚鼠通常具有攻击性。

社群行为

豚鼠喜群居,通常为一雄多雌一起生活,也可一雌一雄成对生活。一群中总会有一只处于领导地位的雄性,它们平时一般集体采食、活动、休息,休息时会紧挨在一起。其性情温顺,群内极少互相争斗,但陌生雄性之间较容易发生争斗。[3][2]

节律行为

豚鼠在黄昏和黎明时分比较活跃,下午大多用来休息,它们的主要活动是进食、梳理毛发和互动行为。[3]

摄食行为

豚鼠属草食动物,对粗纤维的需要量较大,喜采食禾本科嫩草,日夜自由采食。由于其不能生成维生素C,所以要在其饲料中适当补充。[2][3]
豚鼠对于苦味不敏感,但对于甜味和咸味很感兴趣。[13]
豚鼠的粪便分为两种,一种是干硬的,一种是较软的富有弹性的。第二种富含益生菌和粗蛋白,豚鼠一般会再食用,以便提高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率。[12][14]

繁殖与生长

交配与繁殖

雌性发情周期为13-20天,持续1-18个小时。雌性发情期间,雄性接近、追逐雌性并发出低鸣声,随后出现嗅、转圈、啃舔及爬跨动作,有时还会在雌性身上用尿液标记。雌性交配时呈脊柱前凸姿势,后半身抬高,交配完成后表现为舔毛,雄性迅速跑开。交配后雄性分泌物会在雌性阴道内形成栓塞,阻止其他雄性与之交配。[2][3]
雌性妊娠期65-70天,每窝产仔1-7只,多数为3-4只,分娩后出现一次产后发情。哺乳期15-21天,母鼠有互相哺乳仔鼠的习惯。[2]

生长发育

初生的豚鼠即有被毛、牙齿和视力,生后4小时就能行走和进食,3-4天后就能进食固体食物,独立生活,属于胚胎发育完善动物。[2]约14天断奶,[15]在与母兽分开后,幼崽会发出急促的尖叫来召唤母兽。[16]
新生豚鼠体重约为50-100克,2月龄鼠体重可达约400克,雄性3月龄、雌性2月龄性成熟,5月龄体成熟,雌鼠重约700克,雄鼠约750克。豚鼠一般在体成熟后才能进行繁殖,繁殖期一般为1.5年。其寿命一般为4-5年,作为宠物可达12-15年。[12][2]

人工饲养

美国豚鼠育种协会(American Cavy Breeders Association)认定了13个品种。短毛品种有阿比西尼亚(普通和缎毛)、美国(普通和缎毛)、泰迪(普通和缎毛)和白冠毛,长毛品种有王冠、秘鲁(普通和缎毛)、丝毛(普通和缎毛)和特塞尔卷毛。颜色有黑色、奶油色、红色、丁香色、米色、藏红花色和巧克力色等类型,毛发有长毛、短毛、卷毛和无毛等类型。有卷曲长毛的个体一般都有遗传缺陷。不同品种的形态具体如下表:[12][6]
品种名[6]
英文名[6]
形态[6]
阿比西尼亚
Abyssinian
阿比西尼亚缎毛
Abyssinian Satin
美国
American
美国缎毛
American Satin
泰迪
Teddy
泰迪缎毛
Teddy Satin
白冠毛
White Crested
王冠
Coronet
秘鲁
Peruvian
秘鲁缎毛
Peruvian Satin
丝毛
Silkie
丝毛缎毛
Silkie Satin
特塞尔卷毛
Texel

笼舍环境

豚鼠生活的笼舍应保持安静,可安装空调或排风装置以保持温、湿度和充足的新鲜空气,垫料可采用不具机械损伤的软刨花或洁净的干草。豚鼠攀爬能力较差,笼舍可不加盖,但笼舍内应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并有让豚鼠可以躲藏的地方。[12][17]

饲料配比

在饲养时要注意营养均衡,数量合理,干净卫生,豚鼠才能茁壮成长。[2]
豚鼠属粗纤维饲料动物类型,自身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C,豚鼠饲料应注意维生素C的补给。维生素的缺乏常导致动物肘关节肿胀,行动困难,体质衰弱。并易感染细菌性肺炎、急性肠炎和霉菌性皮炎等。可饲喂新鲜的水果蔬菜或添加维生素C的饲料。[18][12]

疾病防治

豚鼠的常见病是寄生虫、肾病、肠道菌群失衡和脱毛。防治寄生虫要定期驱虫,防治肾病要适当足量喂水。精饲料投喂要适量,若肠道菌群失衡应适当补充益生菌。若脱毛要补充食物中的纤维素,并为豚鼠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避免其压力过大。[12]

种群现状

豚鼠只生活在饲养环境中,其野外种群已灭绝。[3]2007年南美洲的饲养种群数量稳定在约3500万只,主要集中在古巴危地马拉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等国。全球饲养种群数量不详。[11]
2020年豚鼠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禁止在中国以食用为目的饲养。[6]

主要价值

养殖价值

豚鼠的驯化在公元前5000年就开始了。安第斯山脉的大多数人把豚鼠叫做盖伊。[12]豚鼠性格温和,外表可爱,易于饲养不易生病,和其他家养动物易于相处,是较好的伴侣动物。[2]
豚鼠肉高蛋白低脂肪,皮可制毛皮,粪便可做肥料,可家庭饲养也可大规模饲养。[11]

科研价值

1870年豚鼠首次被用于动物实验。最早的实验豚鼠品系是英国培育的短毛豚鼠,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兽医学等领域。主要可用于药物学、传染病学、免疫学、营养学、耳科医学等方面的研究。[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