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一抹乡愁

 昵称62453683 2023-08-03 发布于江西



那一抹乡愁

作者丨张彬

“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离开故乡太久,往往在找不到寄托时,还想找个理由急切想去看看,乡愁便串成一条长长的思念。

我的故乡在信江下游河畔一个叫坪上的村庄。河堤如孤般将村庄围起,牢牢守护这一方水土、一方村民、一方平安。在这长长的孤内,住着800余户人家,约2300余村民,超50余种姓氏,是个极其少有又多姓合住的村庄。在村庄发展中,多姓氏村民们在矛盾中共生,在融合中相互依存,继而代代相代,便形成了今天的和谐生活的样子。

信江河孕育了故乡人,我们是吃着信江河的水长大的,信江河便是我们对故乡最深刻的记忆。

站在村头的斗壁山,故乡便一览无遗地尽收眼底。在堤孤与村间,成片的树林、竹林镶在红墙绿瓦间,错落有致,如美丽画卷舒展开来。城际快速公路沿村而过,打开了村与外界全面联系的通道。

上世纪,故乡是个“三年二灾”、靠着吃救济粮、穷得叮当响的地方。大多数年份不是水灾便是旱灾,无水无旱亦或是虫灾,这当中偶然有个丰收的年景,会把村民们乐开了怀。即便在颗粒无收的年份,村民们既不抱怨,也不悲观,始终如一地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他们的这种不屈不挠,敢于向自然作斗争,吃苦耐劳,坚持到底的精神,始终凝聚成乡愁最深的印记。很多时候,自己是受了这种精神的影响,以不服输的斗志勇毅前行。

因为穷,故乡曾一度被周边村的人看不起,若有人介绍姑娘到村里,大多数人是连连摇头,常有人说,坪上这地方不能嫁,鸟都不生蛋的地方,把姑娘嫁去讨苦头吃呀。

村里最吃苦的赚钱方式便是挑着卖缸卖坛子的人,这或许是村民当时条件下唯一赚钱的途径和方式。挑着一百多至二百来斤的缸,走村串户的叫卖,赚点差价,风吹日晒靠着坚毅的肩头,卖缸人却扛起了生活的压力,坚实地走在生活的路上。后来,卖缸人又成了“这肯定是坪上人”的代称。不顾千斤压力,挑起生活重担,这更是乡愁中最值得敬仰和传承的精神。

村穷除了自然灾害影响,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田少,每人只有几分田,粮食产量就少得可怜。地比田稍多,只能种植一些旱作物。村民们利用地的作用,种植多种作物,既解决了一部分生活所需,如棉花可以做被子、做棉衣,而其他的食物类又被村民们制作成了美食小吃,如酱菜、糕点等,这些味道慢慢地凝聚成了故乡的味道,无论走多远,这些味道便是游子牵挂的味道,便成了乡愁的味道。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村民们借着那股洪流,开始陆续出站打工、做生意。慢慢地,村民们的口袋有了些钱,跟着外出的人越来越多。

村内土地全部流转起来,村民们大多数不再从事完全的耕田种地,解放出来的劳力更多的涌入城市,打工的、做生意的、做手艺活的、承揽项目的,各尽所能。实在不能外出的,也能在家门口做些小工,亦或做点小本生意,让村民们的口袋明显鼓了起来。

在自然资源、农村农业、水利等部门积极扶助下,通过全村土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圩堤综合固防和排灌站全面改建,田地间的林、田、路、水、渠等得到综合配套建设,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土壤肥力,提升了机械化耕作条件,更为智慧农业建设插上了翅膀。泄洪蓄水得到全面提升,有力保障大水之年无大灾,天旱之年不受损,更给了村民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富起来的村民建起了一栋栋楼房,取代了过去的旧瓦房,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茅草房。在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下,村内道路整修一新,路面全部硬化。建设中保持了村内树林、竹林完整性,留住了自然生态与美丽建设有机融合,更增添了几分姿色。

在推进乡村振兴路上,通过产业引领,优化农业结构,壮大集体经济同时,让村民们真正富了起来。乡村工厂办到了家门口,不少人带着技术、资金回乡创业,一改过去穷无亲戚、穷无人近的现实,成为人人夸奖的好村。如今,大多数村民有了自己的小车,驾着小车也能享受着看世界的美好生活。

离开故乡已经很多年了,但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人、故乡的情怀、故乡的味道、故乡的声音却依旧那么重、那么浓、那么亲刻在心头。

走得越久,乡愁越深。在时间流里,乡愁就是那一抹惆怅而经久不衰的过往和对故乡最深的情结。

2023年8月3日

原 创 首 发

❀作者简介

★★张彬,网名,我悦我行,男,江西余干人,自由撰稿人。从事新闻报道多年,作品数百篇。生活之余拿起笔写文学作品,给生活添色,多点感悟。



来源:我悦我行(微信号:zbklsh6688)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不妥,敬请告之)

本期编辑:张彬

小说:条件
小说:抬价
改彩礼婚依旧难成
小说:狗眼看人
小说:车棚风波
小说:一落千丈
小说:村娃的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