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夏行6 明长城遗址

 yanping420 2023-08-03 发布于天津

  如果说宁夏有文字的历史是在战鼓和马嘶声中书写的,那么,长城就是书写这段金戈铁马历史的绵长画卷。翻开中国地图,宁夏位于黄河中上游,中部沿东北向西南走向横亘着巍峨雄伟的贺兰山脉,山脉西北部是广袤浩瀚的腾格里沙漠,东南部则是肥水沃地的银川平原。贺兰山这座天然屏障不仅造就了草原和荒漠的分界线,同时也成为自古以来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的交汇处。据宁夏长城考古调查显示,从战国到秦、汉、隋、明,历代中原王朝为抗击北方游牧民族侵扰,在宁夏境内共修筑长城达1500多公里,其中明长城约400公里,主要由三部分连接组成:即灵武横城至盐池县东的“河东墙”(东长城)约180公里,建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中卫到广武的“城西南墙”(西长城)约120公里,建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青铜峡大坝至三关口的“西北门墙”(北长城)约80公里,建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目前宁夏境内相对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长城是由西向东横贯灵武市的明东长城,也称明长城灵武段,约40多公里,水洞沟景区的明长城即属于灵武段。

▲图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灵武段。

  今年9月初的一天,我们参观完水洞沟遗址,沿栈桥进芦苇,横跨芦花谷,来到一处高台阶梯之下,这里原是水洞沟大峡谷的断层面,景区在此修筑了石阶。上行后,明长城灵武段便展现在我们眼前。

▲图2.水洞沟芦花谷的木板栈桥。

▲图3.栈桥边芦花谷北侧崖壁上的石阶,有木牌指路“上行参观明长城”。

▲图4.芦花谷北侧崖壁上,南面可见水洞沟遗址博物馆和水洞沟遗址二号发掘区。

▲图5.6.水洞沟芦花谷北侧崖壁之上一片开阔,横在前面的是明长城灵武段遗址。

▲图7.明长城边的山神庙遗址。此处山神庙原为明代建筑,清代曾为重修,上世纪80年代墙体尚存。

▲图8.石鼓旗座及石,位于山神庙前,是明代石刻精品。

▲图9.大石碑“不到长城非好汉”。出自毛泽东主席1935年10月红军长征时,写下的诗篇“清平乐·六盘山”。

▲图10.景区为游客提供休息处,长城驿站。

  水洞沟景区以原有的烽火台为基础新修建了一座明长城观景台。我们看到的这段明长城是由黄土夯筑而成,宁夏境内的长城多为土夯,与北京八达岭等处的砖砌石磊长城风格不同。当初,人们以木板作模,内填黄土和灰石,用杵层层夯实修筑,人称夯土墙,明代称边墙。据有关专家推测,这段边墙应该沿用了隋长城的旧基。站在明长城上,放眼眺望,“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五百年前,这里曾以长城为国界线,一边是明王朝统治的宁夏镇,另一边先后是蒙古瓦剌和鞑靼部落。而今天这里则是两个行政区的界限,一边是内蒙古自治区,一边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来灵武长城的游客们,登上观景台,兴奋地拍照,体验着一脚跨两省,甚至来一下时空穿越,找一下一脚跨“两国”的感受。我们也饶有兴致地站在“宁夏镇/鞑靼部落”的界碑处留影。

▲图11.12.新修建的灵武段长城观景台,于2016年7月23日正式向游客开放。这里也是明长城烽火台“镇虏墩”的原址。明初宁夏有烽火台615座,“镇虏墩”是其中之一。

▲图13.明长城南面是宁夏的灵武市。

▲图14.明长城北面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鄂托克前旗。

▲图15.16.明长城东面,似经修整过。右边可见水洞沟芦花谷和红山湖大坝。

▲图17.18.明长城西面,已呈残垣断壁。左边是水洞沟景区的鸳鸯湖。

▲图19.20.21.新修建的明长城灵武段的观景台上,有写着毛泽东主席诗句“不到长城非好汉”泥石碑,有左边写着“宁夏镇(宁夏)”,右边写着“鞑靼部落(内蒙古)”石头界碑。

  在明长城灵武段的北面,有一片如今看来并不茂盛的草场,当年这里曾是瓦剌、鞑靼等游牧民族驰骋的疆场,也是他们休养生息的地方。我们和来这里的游客一样,走下明长城,来到不远处景区打造的草原人家,走进蒙古包,感受蒙元文化,体验蒙古风情。

▲图22.23.24.景区在长城北侧建造了“野性蒙古草原”和“草原人家”等旅游项目。

  从草原人家返回明长城的南面,穿过约3公里的芦花谷,一道大坝横在前方,这里原有本地农民为蓄水而建立的一道低矮的拦水石坝,不久以前,水洞沟景区按百年不遇洪水的标准,建造了现在的大坝。

▲图25.-28.水洞沟芦花谷长约3公里,两岸的断崖峭壁高约15米。这段深沟峡谷原是古清水河的一段,又称为“边沟”。景区在此培植了成片的芦苇,形成了这充满神秘色彩的延绵芦花谷。

▲图29.芦花谷尽头的红山湖大坝。左边是高高的石阶,右边是大坝的闸口。

  沿阶梯登上坝顶,环顾四周,西面尽揽水洞沟大峡谷和芦花谷美景;东面则呈现出一片天然湖泊,这片湖泊水域面积1.8平方公里,因位于红山地区,所以名为“红山湖”。更为惊叹的是,我们看到了湖岸那边沿陡峭的风蚀垄脊而绵延起伏、巍然屹立的明长城!我到过明长城最东端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到过明长城最西端的“长城第一墩”和嘉峪关;到过北京八达岭长城,到过天津黄崖关长城,却是第一次看到这长城下面是湖泊的水岸长城。

▲图30.红山湖大坝上,神秘的芦花峡谷尽显风采。右侧崖壁之上是明长城。

▲图31.红山湖码头。红山湖是蓄积边沟之水而成。左岸是明长城。

  我们乘坐红山湖上的游船,在湖中观看沿岸的明代长城遗址。这里的明长城高出水面约15米,可以说水岸长城是由红山湖和明长城的组合而成,也可以说是雅丹地貌和周边水域长时间的天然形成。泛舟湖上,“峭壁成广阜,平峦秀奇峰”,独特的雅丹地貌,奇妙的土林景观,巍然的水岸长城,给人一种美丽画面和想象空间。高峡深壑与蒹葭平湖,交相辉映;雄浑苍凉与清新秀丽,浑然一体;绿洲与沙漠并存,黄河与长城共聚;令人不禁赞叹,塞上江南的景观异彩纷呈。

▲图32.-36.泛舟红山湖,看水岸长城。

(写于2017年11月22日)

点击下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