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蒙行1 青城呼和浩特

 yanping420 2023-08-03 发布于天津

呼和浩特老城区街景

在很多人的眼里,也在我的眼里,内蒙古是一片遥远而神奇的土地。我对内蒙古的初次印象,来自1965年小学三年级时在南京鼓楼曙光电影院观看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胡松华演唱的《赞歌》,“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那悠扬、豪放、动听的草原旋律,激荡了当年多少人的热情。
上中学时,我的二哥和他的同学们被分配到湖北南漳深山里的三线工厂,学徒期满三年才让回家探亲。那年他唱的一首《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让我对内蒙古草原有了美好的向往。“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我瞭望南方。山下是茫茫的草原,它是我亲爱的家乡。清啊清的昆都伦河昆都伦河哟,我在那里饮过马哟。连绵的大青山呀大青山呀,我在山下放过牛羊哟……”至今,我记得这优美的旋律和歌词,记得二哥与我在家里无忧高歌的情景,也会时常轻轻唱起以释怀我的思念。
让我真正萌发去内蒙古看一看的想法,是因为我的先生早在50年前,就随天津开往内蒙古的“知青专列”奔赴当年的巴盟,现在的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插队, 那年他刚刚满16岁。在那里,他写下了6本笔记,其中有日记,有诗歌,有散文,记录了知青岁月和磨难。早年读了他的内蒙笔记,让我深受感动。
今年8月下旬,暑热逐渐散去,我和先生开始筹划内蒙和山西的行程。思忖良久,决定这次不回五原,先去呼和浩特及周边草原看一看。他上次到呼和浩特是在47年前,而我则是第一次踏上内蒙古神奇的土地。这仅仅是我们内蒙行的第一站,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站点。
在今天看来,内蒙古呼和浩特并不遥远,从天津乘飞机只需1小时30分钟。通往内蒙古的高铁正在建设,据当地人说,大约年底至明年就可以通车了,到时候再去内蒙古会更加便捷。
来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先要简单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呼和浩特南濒黄河,北枕大青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是胡服骑射的发生地,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是鲜卑拓跋的龙兴地,也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碰撞、融合的前沿。因而,呼和浩特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先秦时期,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此设“云中郡”,原址在今呼和浩特西南的托克托县。辽国曾在这里设“丰州城”,原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白塔村附近。
明清时期,呼和浩特是两座城,一座是归化城,一座是绥远城。归化城是明万历年间(公元1572-1575年)蒙古土默特部的首领阿拉坦汗建立的,城墙用青砖包裹,远望一片青色,蒙语称为青城,明王朝赐名为归化城。绥远城是在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兴建的,命名为绥远城。当时绥远城内主要是军营,那里设有绥远城将军衙署;归化城内则聚居着居民。清朝末年,将归化城和绥远城合并,统称归绥。
民国时期,1928年,绥远建省,设归绥市为省会。

新中国在1954年撤销绥远省,将原辖区并入内蒙古自治区。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到达呼和浩特的当天下午,我们俩就去了老城区,原属归化城的区域。出租车行驶过的街道,干净、宽阔、通畅,以往的归化城和绥远城早已失去了它们之间的界限,今天的呼和浩特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都市。

蒙古语“呼和”意为青色,“浩特”意为城市,呼和浩特即“青色的城”。当我们俩漫步在原归化老城里,所见到的街道两边商店和四周民居建筑,仍保留着老城的特点,一片青灰色。呼和浩特由此也给我们留下了青色的印象。

▲图1.刚下飞机,呼和浩特机场通道上,迎面扑来浓浓的文化气息。长廊里一字排开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和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主办的摄影作品展。

▲图2.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候机楼前的广场。

▲图3.呼和浩特的蓝天白云。

▲图4.呼和浩特快速路上的快速公交车站。

▲图5.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的小区一瞥。

▲图6.7.8.呼和浩特老城区街景,仍然是以青灰色为主色调。

(写于2019年9月29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