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2月,蒋介石之前所拟定的全面进攻战略最终失败。 “故兵贵胜,不贵久。” 显然,蒋介石也明白这个道理,战况如果一拖再拖,最终将会大大不利于自己,所以他试图集中优势兵力,先一举歼灭刘邓大军,最后再扫荡残局。 没承想蒋介石的战略部署被粟裕发现,情急之下,毛主席安排一位大将来到粟裕麾下,那就是赫赫有名的——陈赓。 危急存亡之中,陈赓欣然接受此次任命,虽然陈赓曾是粟裕的上司,但如今的粟裕却变成陈赓的上司。 部队即将会师前,为表达对陈赓的尊重,粟裕早早来到约定地点,整理三军,悄然肃静。 但他心里的紧张却迟迟挥散不去,陈赓能接受这样的安排吗?两人相见的局面又是怎样的呢? 粟裕的脸上不动声色,但手指却紧紧掐进掌肉里。 不一会儿,陈赓的部队探出头来,紧接而来的是他爽朗的笑声。 他热切地来到粟裕面前,真诚地说:“久闻不如一见,昔日我只知粟裕老兄整理队伍有方,作战神速,今天我算是见识到了!” 粟裕一直为之担心的事情消失了,他的声音也变得轻快起来:“你过誉了,我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向你学习呢!” 两位战功赫赫,大名鼎鼎的将军站在山头上,迎着山风狂笑,英雄见面,自当惺惺相惜。 在谈笑中,两人说起往事。 不同的前半生粟裕是湖南人,1907年8月10日,他出生于会同坪村乡枫木树脚村,算起来粟裕还要比陈赓小四岁左右。 两人之后大展宏图、一鸣惊人,最初的动机,居然都是为了逃离一场包办婚姻。 当时人民的封建思想仍然十分浓厚,粟裕和陈赓为了摆脱家里封建思想的束缚,两人不约而同地选择离家出走。 但此后两人的命运却发生偏移,直到后来战争爆发,两人驰骋在沙场上,命运才重新交合。 粟裕从家中出走后,便来到他一直想去的常德,在那里他埋头学业,最终考上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就是在这所学校中,他接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并于1926年11月义无反顾地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渐渐地他不再满足于和同学一起进行学生运动,他想要弃笔从戎,真正在战场上与敌人厮杀! 当时也有人劝他:“你一个书生,又没有上过军事学院,也没有真正看过别人打仗,你敢冲锋吗?” 听到这样的质疑,粟裕平静地说:“不会可以学,如果学都不学,那肯定永远不会。” 就像命中注定那般,1927年5月,粟裕由于常常参加学生运动,并且早已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他被反动当局通缉。 走投无路之下,他立马决定实现自己当年许下的愿望,于是便马上脱下校服,换上戎装,来到国民革命军第24师教导队,这支队伍当时由叶挺任师长。 刚刚来到24师的粟裕并不出众,他知道自己底子不好,需要更多的军事训练与意志磨炼,大家看到他时,粟裕总在训练。 战友们回忆起来,都说:“当时的粟裕就像一块木头,又粗又硬也不说话,但没想到还是块硬骨头。” 粟裕是在党最危急的时刻加入的,但环境越恶劣,越能磨炼人的心智与能力,虽然在参加南昌起义时,粟裕只是小小的警卫队班长。 但由于他跟随的一直是尖端部队,他们领兵神速、七进七出,粟裕常常在暗中观察朱德和陈毅是如何带兵打仗的。 就在长年累月的学习中,粟裕已经可以灵活使用运动战、歼灭战和游击战等不同战斗方式。 他常常能出奇制胜,势如破竹。 可以说,粟裕是军事上白手起家的天才,他是师范学校出身,却凭借卓越的学习能力以及战友们的帮助指导,最终成为一名不可多得的大将。 反观陈赓,他却有着和粟裕截然不同的经历。 一别家乡,他立马投身于湘军中,跟着部队跑来跑去,但很快他就发现湘军的致命弱点:“军阀混战,不能救国,反而害国!湘军也如此。” 心灰意冷之下,他于1921年主动脱离湘军,来到长沙寻求一个谋生的职位。由于当时他学历较低,并不能找到让他称心如意的工作,只能先在长沙铁路部门当一个不起眼的职员。 吃过学历的苦,他打算进入湖南自修大学学习。 大学,无疑是思想的染缸,信息的交汇处。 在湖南自修大学学习期间,陈赓崇尚马克思主义思想。 他的性格直率,热情如火,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的好,陈赓立马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年是1922年。 后来他渐渐觉得湖南自修大学不能满足他的学习欲望,他又立马来到广州,加入陆军讲武学校,但没待多久,他又跑去黄埔军校,成为那里的第一期学生。 在这里,他和许多在未来发光发热的英雄们结为朋友,如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陈延年等。 活泼、仗义的性格也让他在黄埔军校的人脉圈子极广,并一度成为风云人物,当时的他与蒋先云、贺衷寒齐名,被誉为——“黄埔三杰”。 毕业之后,他拥有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就等着进行实践,扩大眼界,充实经历。 他的机会也接踵而至,短短的时间内,他先平定广州商团叛乱,随后转军讨伐陈炯明,进行两次东征。 虽然此时的他官位尚小,但是实战出英雄,他的军事才能已经一步步的磨炼出来。 1926年,就在他即将登上高峰时,一则消息传到了他的耳中。 “经过讨论,特派陈赓前往苏联,学习爆破专业以及政治保卫。” 被远派至苏联的陈赓,暂时在战场上消失,没人知道他的行踪。 只有来到苏联的陈赓,迎着北方傲人的雪,疯狂地汲取苏联所培训的知识。 命运交汇处1927年,国共合作迎来破灭,顿时天下大乱,吵吵嚷嚷。 在国民党一而再、再而三的迫害之下,中共中央决定进行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凌晨2点,一支由叶挺刘伯承,朱德,贺龙率领的部队,在南昌举行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 现场十分混乱,夹杂着敌人的惨叫声,机关枪的扫射声,以及大风的呼啸声。 这场在南昌发生的战斗长达4小时,战况激烈。 但值得注意的是,两位开国大将已经命运般的相逢,只是彼此还不知道对方的存在罢了。 当时的陈赓在总指挥部负责保卫工作,他是随着周恩来来到江西的,而当时的粟裕是警卫队班长。 两人可能曾在南昌起义中擦肩而过、可能并肩而战,也可能只是匆匆一瞥而过。 但两人曾共同在南昌起义中奋力前行,英勇而战。 南昌一别后,粟裕跟随着朱德和陈毅的领导,辗转至广州、福建、江西等地,最终来到井冈山。 令粟裕真正声名鹊起的是车桥战役,车桥,位于敌人驻防的中心地域,交通便捷,四处皆可来援。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就是这样一块四通八达之地,被粟裕选为进攻的首要地区。 为何要如此冒险?用粟裕的话说就是:“机会往往藏在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敌人认为最安全的,恰恰就是他们最脆弱的地方。这种战术,我姑且叫做掏心战术。” 粟裕带领5个团的兵力,以极其隐蔽的方式接近敌人驻扎点,一声令下,新四军从四面八方而来,一举歼灭日军。 ![]() 虽然车桥周围有许多日军驻扎地,但正如粟裕所想的那般,驻扎在徐州、扬州的日军师团部距离车桥有一定距离,在粟裕兵贵神速的战略下,他们根本来不及调动部队。 车桥战役,日军伤亡465人,伪军被消灭483人,而新四军仅仅牺牲54人,此外还有大量军用物资被新四军缴获。 胜利的消息传到延安,毛泽东将粟裕的名字牢记心头,并说:“这个从基层学起来的士兵,在不远的将来,可以交给他四五十万人。” 而陈赓在刚开始时,并没有像粟裕那般于战场上摸爬滚打,他先是在情报处工作了一段时间。 1927年到1931年这一段时间内,陈赓都在中央特科内工作,直到31年顾顺章叛变中央,陈赓的命运发生转折。 ![]() 在中央特科内工作的时间,使他积累下大量人脉。 踏实肯干,灵活聪明的陈赓也被众人誉为最值得信任的人之一。 所以在1931年4月,特科成员钱壮飞来到陈赓的房门前,“砰砰砰”,巨大的敲门声应声响起。 陈赓打开门,看见钱壮飞一脸紧张,他迫不及待的说:“你可算开门了,顾顺章被捕叛变的事情,还没有人知道,现在这个时候,你可得出出主意!” 钱壮飞的话上句不接下句,好在陈赓瞬时间便懂得他的意思,他心里暗自吃惊,钱壮飞居然在第一时间将如此重要的事情报告给自己,来不及耽搁,陈赓立马来到周恩来、聂荣臻的房间内。 就这样,一场浩劫被躲避过去。 ![]() 1932年9月,陈赓参加扶山寨战斗,在敌人枪林弹雨的攻击下,他的右腿被武器所伤,血流不止,不得已之中,他再次回到上海。 有趣的是,他在这里遇见名扬天下的鲁迅先生。 先生和陈赓的见面十分愉快,鲁迅先生对苏区和红军十分感兴趣,他想知道一些有关消息。 本以为陈赓会拒绝,没想到这个人热情好客,极为阔谈,把能够说的一般情况都细细介绍给鲁迅听。 当即之下,鲁迅相约第二次见面。 当他们两个人再次相遇时,陈赓送给鲁迅一份大礼,礼物是一张图纸,被麻绳草草系着,鲁迅打开一看,不由惊呼一声:“这是鄂豫皖苏区的草图啊!” ![]() 陈赓笑道:“先生,您是我们放心的人,这张图纸请您务必好好保管。” 鲁迅开心极了,连连应答。 和鲁迅分别后,陈赓又加入战斗之中,但不幸的是,1933年3月他被敌人抓捕。 在狱中敌人对他使尽折磨,用尽酷刑,但硬是没有从陈赓嘴里翘出一句话,等敌人将他押到法庭上时,他站在被告席上,看着满满当当,坐满了人的法院。 响亮的歌声从他嘴里飘扬——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会实现……” ![]() 陈赓的胆量是多么的大啊!居然敢在围满敌人的法庭中高唱国际歌!不仅如此,他还大声宣扬苏区和红军的政治主张。 站在他旁边的敌人,脸都气得铁青,但是碍于在法庭上,只能任由他如此。 虽然离开法庭,陈赓免不了受到一顿毒打,但是意气少年郎,陈赓不在乎皮肉上的疼痛。 之后,他被宋爱玲和党组织所救,祖国的大将这才没有泯灭在煎熬中。 英雄相惜时间来到1947年12月,陈赓与粟裕相见,俩人虽早早便听说对方大名,但似乎从未相见。 其实他们的命运早有无数个交汇点,而且他们同为新中国而战斗,自然一见如故,惺惺相惜。 ![]() 这次的相聚只有二十多天,但却给陈赓和粟裕之间造就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在两军分别之际,就连两军的士兵们都依依不舍。 在粟裕手下打仗,望着自己的领头人,只要一看见他那沉稳大气的身影出现,大家都会觉得很安心,粟裕颇有一种“不鸣者已,一鸣惊人”的气质。 在陈赓手下作战,整支军队神出鬼没,神龙见首不见尾。 “虚虚实实”之中,敌人常常找不到这支军队的踪影,但又觉得这支军队如影随形,草木皆兵。 短短二十天,让众人直呼不过瘾! ![]() 很快,百万雄师过大江,国民党被打跑,新中国建立起来了!这些曾经在战场上挥洒汗水的大将,突然来到新中国。 粟裕和陈赓可不是闲得住的人,两人在那次分别后,一直默默关注着对方的动态。 粟裕在1951年后,就一头扎身于空军建设之中,力图将中国空军建成高质量、可作战的军队。 同时,他还一直在试图写成一本著作,将他的军事思想传承下去,这些书稿被后人整理为《粟裕军事文集》。 而陈赓则远赴越南,在他杰出的指挥下,抗法战争迎来首次大胜利,中越边境的交通线也因此畅通。 ![]() 等他刚刚回国,彭德怀的一通电话打来:“朝鲜这边没你不行,赶快过来。” 所以陈赓又来到朝鲜,配合彭德怀司令员打下一场又一场胜仗,他们以加固海岸线、提高纵深防御、以坑道为主的防御模式,步步为营,将美军打了个落花流水! 就连美军那边也说:“这些中国军人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这边打下去,那边又出来,他们在地底建了一座长城!” 好不容易,这位远征的大将终于回国,正和好友粟裕聊天时,两人被叫去开会。 一进门就嗅到一股浓厚的火药味,一个青年大拍桌子,指着粟裕的鼻子喊:“你妄称大将,这些年的仗,你根本不会打!有多少是别人的功劳,有多少别人的帮助,你自己清楚!” 看到粟裕受到这样的错误批判,陈赓打破现场的沉默,他怒气冲冲的说:“那么这些仗是你打下来的吗?他不会打仗谁会打仗!你来打一个试试?” ![]() 粟裕看见陈赓肯为自己挺身而出,十分感动。 多年后,粟裕拖着沉重的身体,摇摇晃晃来到医院病房,他是为着见陈赓最后一面。 两个老头相视一笑,陈赓微弱的说:“你啊,就是太过于清白,太过于刚直,不懂迎合,这一辈子太苦了。” 粟裕一笑:“就像你说的那样,自己看得开就好。” 之后“滴滴滴”的声音响起,陈赓的心脏停止跳动,现场乱作一团,哭声、尖叫声杂糅在一起。 ![]() 粟裕跟着众人走出去,又走进来,几次瘫倒在地面,最后神情稳定下来时,陈赓的遗体已经火化。 没有过多的言语,粟裕向着他的方向,深深地敬了一个军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