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资销售员,你的出路在哪里?

 农技云课堂 2023-08-03 发布于河南

农资经销商的前世今生

做过农资销售的,慢慢就会发现一个规律,几乎每个区域做农资超过十年以上的,几乎都与两个行政部门有些渊源:一个是农业系统,一个是供销社系统。很多懂技术的农资商,很多都是从农业局的植保站、土肥站、经作站等出来的,他们也一般都走技术路线,专业、严谨,更善于处理疑难问题,这与他们常年下地,与农作物打交道密不可分;也有一部分,他们技术可能弱一些,但是渠道很广,更善于做市场运作与经营,这一部分很多都是供销系统出来的。

有人会疑惑,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很多资历比较深的经销商都是出自农业系统或供销系统呢?其实这主要是源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属于历史变革的产物。现在很多经销商仍有不少人同时可能会在行政单位有职位。但随着市场的变革,也不断有很多新的人员群体加入到农资经销商这个行列,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农资生产企业的业务员或中高层管理者。

2、农资销售员的出路

(1)升职加薪

部门会议上,38岁的老黄作为销售总监,坐在大老板的旁边,把公司的发展前景和员工的个人提升蓝图描绘的栩栩如生,坐在旁边的老板听了都不住地含笑点头。可是他也知道,在座的这帮销售“精英”们,更感兴趣的可能是他“地中海”式的发型上,“海面”越来越大了,像他的焦虑一样:台下的面孔换了一批又一批,却一批比一批难带,现在围绕在他身边甚至都有00后了,业绩没有增长,怎么向老板交代,今年已经是他从事农资销售的第15个年头了,而他自己这样的日子又何时是个尽头。

(2)创业做老板

老黄的老板就是坐在他旁边的老卢,其实他们以前是同事。论年纪,老卢比老黄还要小几岁,以前在同一家公司做销售,两人关系就很好,只是老卢比老黄销售业绩更好一些。做销售永远都是业绩说话。后来老卢出来自己接了个产品创业,然而新产品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做,老卢感觉快要撑不下去了,就约老朋友一起出来喝酒,老卢就是老卢,他说一半、藏一半,愣是把老黄说的离职,投资入股,连人带钱一起加入了他的麾下,原以为两人合力,一定会很快崛起,现在虽然也有了十来人的销售团队,可是每年还总有那么几个月因为没钱愁的彻夜难眠,老卢一直在跟老黄讲:总会越来越好的吧。

其实,这句话也是说给他自己。

(3)回家做经销商

时间回到2016年,那一年赵天明从他服务了三年的公司辞职了,原因是同样的岗位、公司新招的一入职工资都比他高,他找老板提了几次谈,也没能谈拢,最后只好一拍两散。辞职一时爽,可是接下来几天他心里却空落落的,再找工作、还是自己做点什么?他联系了几个以前同做农资销售后来回家创业自己开店的朋友,不问还好,越问反而越没底了。做了10年农资的老王,回去和一个做农资零售的“发小”合作,把他做业务时候累计的经验、加上他“发小”微弱的客户群体,示范田、农民会,套餐、全套作物方案,预定优惠、冬储款,随着服务的面积越来越多,愣是在当地激烈的竞争中抢了一席之地。

尽管如此,老王还是一声叹息、语重心长地说:兄弟,我劝你还是慎重,虽然销售额是上去了,但是都是赊销,每年冬天都抱着几个账本发愁。以前只是听说,现在却变成了自己。

(4)除此以外,还有回乡自己流转土地的,种植大田作物或搞特色种植、养殖的,有的干脆不再做农业相关,跨行去做了快消品、房产中介、建材等的销售,还有一位朋友甚至去做起了电焊工,据说过的还相当滋润,一个月七八千的工资,按时上下班,每天下班约人喝个小酒,回家陪陪媳妇孩子,他说:我现在再也不用担心月底回款和没完没了的电话了。唉,扎心了。

以上只是我熟识的几个农资销售朋友的故事,欢迎说说你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