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传奇女子董竹君,一手创办锦江饭店,最后全部捐给国家

 四季视野 2023-08-03 发布于山西

董竹君是民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女性。出身贫寒,被卖进青楼。辛亥革命时期遇到革命党人夏之时,一见倾心。之后逃出青楼后,受新思想影响,追求进步。

后来,她开办的纱管厂和锦江餐馆以微弱的资本相继成立,锦江餐馆发展成为上海主要餐厅之一,为中国现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一个出生在乱世,出身贫寒的女人,没有背景,没有靠山,注定苦难频发……

那一切都不能摧毁她的梦想。她曾经像勇敢的“娜拉”一样,毅然摆脱了男权色彩浓厚的家庭,曾经在硝烟滚滚的商海里摸索。

有人称她为“中国的娜拉”和“中国的阿信”。

1914年4月,在一个寒冷的深夜,一个穿着白色衣服的年轻女子匆匆从上海法租界边缘的一条巷子里跑出来,在路边叫了一辆黄包车,趁着夜色赶往虹口的一家旅馆。在那里,她最爱的男人兴奋而焦虑地等着她,她就是董竹君。

那一年,她十四岁,刚从青楼逃出来。那个在旅馆接她的男人是她后来的丈夫,是辛亥革命党人夏之时。那一年,他二十七岁。几天后,还在那家旅馆,他们在朋友的见证下,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从此开始了他们20年的婚姻生活。

这种英雄救美式的婚姻,让董竹君和夏之时的相遇,从一开始就带着浪漫而浓厚的传奇色彩。当时,董竹君因家境贫寒,被家人以300大洋的价格被卖到青楼,而十三岁的女孩身体还没长成,所以她只卖艺而不卖身。但她天生的美丽,以及那种非凡的气质,在当时已经初见端倪。

虽然她讨厌那个环境,整天皱着眉头不说不笑,但她的各种应酬,还是让其他女孩羡慕不已。许多男人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想让美丽的女人微笑,只是她无论如何也笑不出来。

十三岁的她聪明透明,看得出在那个火坑里,她永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当时,年纪小小的她就一直在仔细观察身边的客人,看看里面是否有值得她托付终身的人。

这时候,夏之时及时出现了。

清朝末年民初的青楼一度成为革命党人出没的地方。因为那个纸醉金迷的地方,他们最容易隐藏自己的身份,也很容易成群结队地讨论革命事业。夏之时就这样走进了董竹君的生命。

当时她恭恭敬敬地叫他夏爷,他却从来不摆出架子叫她。他认真耐心地和她聊天,问她父母的缺点,关切地告诉她多读书。她早就知道夏之时是个风云人物。夏之时早年在日本留学,回国后跟随孙中山先生加入中国联盟。辛亥革命期间,他带兵在成都响应。革命成功后,他被推举为四川副都督。

这样的英雄,她崇拜敬慕有加,却不敢存非分之想。

然而,夏之时越来越被那个年轻而见识非凡的小女孩所吸引。他频繁地找她,直到他提出为董竹君赎身。董竹君拒绝了这样的决定,虽然这是很多烟花女子梦寐以求的事情。她说,如果她想和他一起走,她会想办法逃跑,而不是花很多钱赎回她。她不想在未来的婚姻中播下不祥的种子。

董竹君真的做到了。她假装生病,拒绝见客。愤怒的老鸨不得不安排她去一个地方养病。虽然他们设置了很多关卡,但董竹君还是趁机逃跑了。

当时,夏的前妻刚刚因病去世。十四岁的董竹君成了夏之时的妻子,这并没有违背她不做他小老婆的初衷。从那以后,她和夏一起漂洋过海去了日本。在那里,虽然她灰暗的背景给她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愉快的阴影,但她用自己的行动对那些人进行了有力的反击。

在日本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她完成了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科的所有课程,在此期间,她和夏之时的第一个女儿出生了。那段时间应该是他们婚姻中最幸福的一段。

竹君随着自身知识以及社会阅历的增长,她的身上越来越洋溢着知识女性的智慧之美,而夏之时身上那些固有的十足的大男子主义、狭隘、刻板等缺点也日益暴露出来。争端、分歧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婚姻中。

可是不管他怎么闹,董竹君总是不忘告诉自己,没有夏之时,就没有她的新生。她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处事得体,还是在丈夫家那个封建大家庭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夏之时却没有珍惜那份幸福,他的事业受挫,就把所有的怨气都发给了董竹君,酗酒,吸鸦片,去赌场,曾经意气风发的革命党人夏之时一去不复返。他沉迷于吸鸦片烟,董竹君看不惯,就悄悄地把他的烟具收起来,夏之时便恶语相对:即使把房子吸成灰烬,也不会花你的娘家钱。

董竹君患肺病避居花园亭子,整整三个月,他竟然从未去探望过。夏之时期盼她生儿子为他们的夏家延续香火,董竹君却一连生了四个女儿。董竹君希望丈夫放下过去都督,司令的架子,多接受一些新的文化、新思想,换回一通辱骂。

在苦闷无聊的心境中,为了支撑这个家,董竹君顶着重重困难开办了织袜厂和黄包车公司,开始生意还算过得去,但最后因为整个市场环境不佳倒闭了。夏之时非但不给予任何安慰,反而冷嘲热讽。两人之间无法沟通,婚姻也就无法继续。看着越来越颓废的丈夫,她下达了离婚通牒,她决意做“娜拉”。

曾经的爱情不再,只剩下一片冰冷的破碎。

那段婚姻,辛苦维持到第二十年,还是在1934年无奈地走到了尽头。

离婚后,董竹君带着四个年幼的孩子独自奋斗,她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离婚时,她向夏之时提出了两个条件:第一,夏之时不要断绝孩子的抚养费;第二,如果她有三长两短,请在夏之时念在父女之情,供四个孩子大学毕业。

面对董竹君的两个条件,夏之时含泪应答。

然而,男人心中的柔软持续时间太短。他一转身就不认账,不给生活费不说,还以各种借口相胁迫。

那些年,董竹君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典当行。她最爱的珠宝和一些昂贵的衣服都被抵押了,董竹君从来没有流过一滴眼泪。只有当日子尴尬到连大女儿心爱的大提琴。都被典当出去的时候,她才真正感到难过。

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带着家人坚强地生活?

董竹君知道,再这样下去,家里真的会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董竹君曾经想过入党,但没能如愿。她只能去做生意,做生意需要钱。她找到了很多办法,东拼西凑,集资四千元。

1930年春末,她成立了一家小型得群益纱管厂。初建厂,资金周转困难。她在业务上下了很大功夫,每天跑来跑去搞业务,直到腿都肿了……

董竹君的商业生涯从那个小纱管厂开始。但是,她觉得办工厂太难,决定改为川菜馆。她经营川菜馆,不像普通商人那样只定位于商业利润。她还把它当作一个文化产业来经营。

为了得到一个有文化内涵的店名,她绞尽脑汁。四川成都毗邻美丽的锦江,古代被称为锦官城。锦江旁边有一栋望江楼,曾经是唐代女校书薛涛吟诗会客的地方。

想到自己和薛涛相似的命运,董竹君终于以锦江命名了自己的饭店。1935年3月15日,在上海法租界的华格臬路上,锦江川莱馆正式开业,开门满堂红。从那以后,餐馆的生意一直在上升。1936年,董竹君再次努力开设锦江茶馆。

董竹君,成了当时轰动一时的商界女强人。

一个女人,在群雄争霸狼烟暗伏的上海滩商海里,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其艰难不用说大家都能想象,要么是整日滋事寻衅,要么是明里暗里使绊子。董竹君都一一处理,她把一个家业越做越大。

新中国成立后,她将自己的锦江餐厅与锦江茶馆合并,更名为锦江餐厅,无私地捐赠给国家。

一九九七年,这位世纪老人在北京病逝,留下了自己的长篇回忆录《我的一个世纪》。

和夏之时离婚后,董竹君没有再婚。夏之时的照片总是放在她的桌子上。他们的儿子后来回忆说:我妈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父亲的坏话。

也许,那些足以印证那份爱对董竹君的刻骨铭心。

董竹君从一个青楼里的“清倌人”到一个商业女强人,走的路注定是一个坎坷的传奇。她敢于在冒险家的天堂白手起家。她用自己的双手把几个孩子都送到美国留学。

她无私地把大量财产捐给了国家,但她又从繁华走向了贫困。她曾两次被监禁,但她从不抱怨,也从不屈服于命运。正如她在回忆录中所说:我认为生活必须经历许多坎坷和磨难,我必须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是董竹君的心境,在那条路上,每一个坎坷面前,她从不被动地等待,束手就擒。这位来自青楼的女子,以她特殊的女性魅力,留给历史一个华丽转身,成就了上海的又一传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