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夏天乐趣之:当啤酒成为一个理由

 真友书屋 2023-08-03 发布于浙江

原创 袁念琪 上海人家AB面

夏日里,啤酒成了防暑降温的好饮料。一杯啤酒直溜溜的下肚,旋而打出一股荡气回肠之气,那才叫痛快。倘若是杯冰啤,那就更爽。1999年去西班牙,人家是冰啤酒杯配冰啤,这好马配好鞍让爽快不打折。

图说:夏天的饮料,我选择啤酒。

说起啤酒,曾是上海人心底里的一个痛。在20世纪90年代前,啤酒一直是个紧俏商品,尤其是在夏天。只要听到玻璃瓶的碰撞声传来,空气中弥漫开啤酒驾到的信息;立刻拎起空啤酒瓶,冲出去买啤酒。

那时,几乎每户上海人家里都备有空啤酒瓶;少的四五个,多有十来个;因为买啤酒要以瓶换瓶。有的店可以押瓶,付一角钱押瓶费,给你一张凭证:敲着店家红图章、黄中显黑的硬板纸牌。纸牌四边磨得起了毛,不知转了多少人家,目睹了多少啤酒人生。

图说:过去的空瓶不能丢,买啤酒除了要钱,还要以瓶换瓶。

记得全家从杭州搬回上海,买啤酒没有瓶。靠亲戚送的几个瓶,再加上自己攒起的酱油瓶辣酱油瓶;才算解决了喝啤酒的先决条件。

不少人的喝酒是从啤酒起步的。它是一种含二氧化碳的低浓度酒精饮料,加上主要原料为大麦及啤酒花,经酵母发酵而成,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营养,人称“液体面包”。酒精成分的重量比,一般只在3.4%到3.8%间;初喝者易喝不易醉。附带说一句:啤酒所标的度数,不是酒精度;而是表示啤酒的麦汁浓度,分为低浓度、中浓度和高浓度三种。当然,喝多了也会醉,喝久了也会长出个滚圆凸现的啤酒肚来。万万不可与人打赌,说喝啤酒后在若干小时内不上厕所,那要坏事的。

袁念琪摄

啤酒是个舶来品,说“啤酒”两字是德文BIER的音译。记得在当新闻班时,发过这样一条国际新闻:日本据考古发现的古埃及啤酒生产工艺,生产了价格不菲的古啤酒。品尝者说:味道并不怎么样。因生产成本高、产量低,成功复制者无意投入市场。若要上市,有个牌子倒是现成的,那就是三得利的弟弟“五(无)得利”。

在上世纪,上海市属企业生产的啤酒众多,有上海、光明、天鹅和海鸥等,后又添力波等新成员。其中华光啤酒厂出品的海鸥牌12度啤酒,荣获“全国优质产品”。在市郊,还有江南、东海等牌子啤酒。

图说:上海人忘不了的啤酒牌子。

啤酒除瓶装也有零拷。零拷的是生啤,也叫鲜啤。见过淮海路上某家店一营业员,用勺子在生啤桶里使劲地搅拌“捣糨糊”。这一捣,桶里泛起白白的泡沫来;然后一勺勺卖带泡沫的啤酒。后听啤酒厂老法师讲,啤酒有个质量考核指标是看泡沫挂杯时间,越长越好。借助外力制造的泡沫,还能挂杯么?

图说:要吃泡沫挂杯时间长的啤酒啊。

三十多年前,听一朋友说:日本一电视台在节目里出了个题请大家猜:画面里拿着热水瓶和水壶的上海人排队买什么?

现场观众的回答总对不上答案,当答案公布后,似乎更百思不得其解:上海人为什么要排队买啤酒?!

图说:北京人也提着家伙排队买啤酒,这么就铆牢上海人?

生产啤酒是需要大麦芽和啤酒花的,而在那个年代,强调的是“以粮为纲”。

啤酒如此紧张,能买到喝到就心满意足,不会去计较什么牌子。当年在农场过中秋,连队配给每人一瓶金山张堰出的东海牌啤酒;没人要求喝上海牌光明牌,那青岛啤酒更是沉没在遥远的记忆深处。

图说:东海啤酒厂,离杭州湾最近。

直到我1984年当财贸记者后,啤酒仍是紧俏货。有一回搞活动,还找熟人帮忙,才买到两箱24瓶。说是箱子,其实是个无盖的木条钉的筐。

在店里能见到啤酒,基本是外地的。见到陌生品牌,默默走开,决不敢以身试喝。倒不是地方主义在作祟,那时啤酒瓶爆炸的新闻时有发生。如是本地牌子由外省联营厂生产,那还是会买的。熟悉的牌子,就是打开钱包的钥匙。

到1987年,“新增啤酒年产生产能力6万吨”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啤酒需要被列入上海实事工程。实事工程就是“市政府要完成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一个项目被列入“实事工程”是有条件的:一是要突出雪中送炭,二是要提高项目的受益面,三要注重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图说: 力波(REEB)是英文BEER(啤酒)单词头脚两字母颠倒而成。

由此,新建了上海益民啤酒厂,生产的啤酒牌子就是力波,力波(REEB)就是英文BEER(啤酒)这个单词头脚两个字母颠倒而成。1988年又推出了虎牌,1993年成上海自1912年有啤酒生产历史以来、第一个啤酒年销量突破10万吨的企业。

那时,伴随上海人多年的本地啤酒品牌大都悄然消失,那些企业在合资后,基本是生产外方的品牌。合资后仍生产原有品牌的,好象就剩力波了。

图说:“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 / 带着我所有的情怀”

就在往日紧俏的啤酒变得需要推销之时,力波的广告语却从“力波啤酒,的确与众不同”改成“力波啤酒,喜欢上海的理由。”一个品牌,敢把自己定为上海人和外省人喜欢上海的理由;让做过该厂社会质量监督员的我,倍感欣喜。

前些日子见报道,我采访多次的力波将要变成一块产城融合之地。喜欢,当有理由;有时,些许也有那么点无厘头。

袁念琪。1978年从农场考入大学,获法学士学位。1983年考入上海电视台,高级编辑(专业技术二级),上海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一等奖等,入选王蒙主编《中国最佳散文》和《中国新闻年鉴》。著有《上海品牌生活》、《上海门槛》、《上海姻缘》、《上海B面》和《零食当饭吃》等。

原标题:《上海夏天乐趣之六:当啤酒成为一个理由》

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