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陆军新一代重型远程反坦克导弹选型

 fairyfail 2023-08-03 发布于天津

图片

DOI:10.19486/j.cnki.11-1936/tj.2021.17.007

在新一代军事技术革命的浪潮中,态势感知能力的增强始终是美国陆军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比如,2021年美国陆军公开发表了一篇题目叫做“无人机系统提高态势感知和任务执行能力”的文章,文章说美国陆军航空和导弹研究、开发和工程中心的航空开发处(ADD)开发了一种名为“提示操作人员进行最佳任务分配的监管控制器”(SCORCH)的操控系统,能够使空中任务指挥人员同时控制多个无人机系统,以更快地完成任务而不增加操作人员的工作负荷。

格兰特·泰勒博士是ADD的一位工程研究专家,他说,SCORCH系统由具有自主行为的智能无人机和先进的用户界面组成,使单个操作者能够同时对多达3架无人机实施有效控制。虽然SCORCH系统是专门针对载人机和无人机混合编队而设计的,用来支持载人直升机上的空中任务指挥者,不过也在无人机地面控制站进行了类似的概念验证,这意味着它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所谓载人机和无人机混合编队是指载人机和无人机的协同部署,也泛指载人和无人飞机、地面车辆、机器人和传感器的协同部署,用以增强态势感知能力,提高杀伤力和战场生存能力。ADD负责新自主行为的开发,要确保它们与美国陆军的载人机和无人机混合编队密切相关。所开发的自主行为用以支持扩展载人机和无人机混合编队的任务目标,使得一架载人机能够从控制1架无人机拓展为监控多架半自主无人机而不影响操作者的主要任务。泰勒说,空中任务指挥者负责1架或多架无人机的任务分配,SCORCH系统执行任务分配并在达到关键决策点的时候向空中任务指挥者发出告警。用户界面为控制多架无人机进行了优化,玻璃座舱具有互动触摸屏,还有一个自带触摸屏的可移动手动控制器,一个辅助目标识别系统和其他先进特点。在SCORCH系统最近进行的试验评估中,16名美国陆军飞行员完成了2天的训练、测试和交流。ADD团队的记录揭示这些飞行员在执行任务时,迅速适应了从直接控制到自主监控的变化。试验结果成功地验证了SCORCH系统能够提高态势感知和任务执行能力而不增加工作负荷。

SCORCH系统只是美国陆军寻求态势感知能力增强计划的一部分。比如美国陆军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APNT)/太空跨职能小组(CFT)近日批准了2021年3月25日签署的《导航战态势感知能力发展简略文件》。该文件确认了作战需求,为作战人员的“导航战态势感知”(NAVWAR-SA)能力提供了实验和快速原型设计,并详细说明了利用新的和现有解决方案进行快速原型设计、测试和士兵评估的方法。该文件将加速关键的“导航战态势感知”技术开发,简化作战人员的作战相关系统流程,为士兵和指挥官提供PNT可靠性实时态势感知能力,实现远程精确火力,并支持大规模地面作战行动的自由机动,以提高作战行动杀伤力。陆军将通过“购买、尝试和决定”流程加速关键使能技术的开发,并简化将可扩展、互操作和敏捷的能力转化应用到战场的流程。有意思的是,这类前沿技术,在显著提升美国陆军态势感知能力的同时,也对火力打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美国陆军对新一代远程反坦克导弹提出了明确的需求。

从机载到车载平台——对新一代远程反坦克导弹的需求

正如前文所述,随着大量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态势感知能力的显著增强,令美国陆军对新一代重型反坦克导弹提出了强烈需求。以机载重型反坦克导弹的情况为例。美国陆军现有战斗航空旅(CAB)的建制编制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化。美国陆航从2003年8月开始推行以“模块化”为核心的编制改革,到2008年1月,第一阶段转型基本完成。原来分散配置在“战区-军-师”三级的“航空旅”(Aviation Brigade)转型为模块化、以师为中心编制的“战斗航空旅”(Combat Aviaton Brigade)。第一阶段重组后的每个战斗航空旅均配有一个无人机连,全旅战斗队由两个航空营、一个主要装备MQ-1C“灰鹰”的武装无人机连和一个装备12架OH-58D“基奥瓦勇士”侦察/攻击直升机的机动部队组成。每个武装无人机连,包括12架MQ-1C无人机、5个GCS地面控制站、2个PGCS便携式地面控制站、5个TCDL战术通用数据链天线、1个SATCOM卫星天线、2个PGDT便携式战术通用数据链天线、4个备用TALS战术自动降落系统。

从2008年开始,战斗航空旅又向第二阶段的重组迈进。与第一阶段相比,武装无人机单位的扩编是最为显著的亮点。按照计划,第二阶段的战斗航空旅(CAB),武装无人机单位将由连扩编为营,每个武装无人机营,下辖2个连,拥有24架MQ-1C“灰鹰”。同时需要指出的是,除了武装无人机单位的扩编外,有人机单位与无人机单位的融合是战斗航空旅(CAB)第二阶段进化的另一个亮点所在——在为AH-64D攻击直升机、EH-60空中指挥机直升机、ACH侦察直升机和ACS空中通用传感器飞机全部装备战术通用数据链(TCDL)和无人机操控单元后,这4种载人机都可以控制无人机的飞行并使用其有效载荷,同样武装无人机营的各通用地面控制站(UGCS)和系统视频接收机(OSRVT)也能够接收有人机的传感器产物,如AH-64D的MTADS视频。这就意味着美国陆航不仅仅是在战斗航空旅的建制内,将武装无人机与有人驾驶直升机单位进行简单地混编,而是向深度融合的方向大踏步地迈进。

事实上,美国陆军一直认为,在技术变迁的时代中,武装直升机将会拥有全新的作战式样,初步设想的典型作战方式为载人武装直升机和无人机配合作战,即是由2架载人武装直升机充当母机,搭配无人机前出进行侦察,在确定敌方目标后,由载人武装直升机发射远程精确制导弹药在防区外攻击目标,从而在高效消灭敌人的同时确保机上人员的安全,避免受到敌方防空武器的伤害。基于这一设想,机载重型反坦克导弹的射程就成为非常重要关键性能。众所周知,此前美国陆军的主力机载重型反坦克导弹是AGM-144“地狱火”导弹,“地狱火”导弹采用模块式设计,可根据战术需要和气象条件选用不同制导方式,配备不同导引头,具有发射距离远、精度高、威力大等特点,采用激光制导,抗干扰能力强,不需目标照射保障。由于性能出众,它是美军三军都有采购的通用型导弹,能从海、陆、空中发射的、攻击海上或陆地上带有装甲机动目标的导弹。为了适应不同的战场需要,“地狱火”导弹发展出了多种改进型号,最新的一款是号称“飞刀导弹”的R9X,它取消了高杀伤性的高爆弹头,改为安装6片由高强度合金钢制成的剑状刀片,这些特殊刀片可以轻松击穿建筑物或汽车,进入目标后会高速旋转,对目标人体带来致命的杀伤,但却因不会发生爆炸从而避免伤及无辜。这款导弹一经问世,就迅速受到美军的欢迎,美军已经多次使用该型导弹攻击藏匿在闹市区汽车中的恐怖分子,在给这些恐怖分子送上“死亡之吻”的同时,数米外的行人和车辆竟然毫发无伤。

在海湾战争期间,AH-64A“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共发射该型弹2800余枚,竟然击毁了伊军各类目标2100多个。在伊拉克战争时期,美军发射了1000多枚“地狱火”导弹,消灭了伊拉克精锐共和国卫队的基干装甲部队。正因为“地狱火”导弹非常成熟,实战表现可圈可点,因此在大量装备美军的同时,也畅销英国、挪威、德国、以色列、意大利等至少14个国家。不过虽然有上述优点,但是在今天的美军看来,它有一个最大的弱点,那就是射程太近——虽然“地狱火”导弹最大射程8千米目前在机载反坦克导弹领域已经算是出类拔萃,但是远远不能满足2030年时的战争需要。

与机载重型反坦克导弹相对应,在态势感知能力大大增强的情况下,美国陆军现役的车载重型反坦克导弹系统同样面临着射程不足的问题。冷战时期的“陶”系列反坦克导弹仍然是美国各种地面作战平台的重型装备。“陶”式反坦克导弹是美国休斯飞机公司为美军研制的一种光学跟踪、导线传输指令、车载筒式发射的重型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主要用于攻击各种坦克、装甲车辆、碉堡和火炮阵地等硬性目标。1965年发射试验成功,1970年大量生产并装备部队,可车载和直升机发射,也可步兵携带发射。美军在越南战争及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都曾大量使用此导弹,并取得了良好的战果。海湾战争中,美国参战的数百辆M901式导弹发射车、大批M2步兵战车、M3骑兵战车、AH-15直升机和英国参战的“山猫”直升机等都配有“陶”式反坦克导弹。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从两个地段突破伊军防御后,受到伊军装甲部队的翼侧拦阻,车载“陶”2式反坦克导弹在1200~3000米距离上开火,共发射110枚导弹,93枚命中目标,摧毁了伊军炮兵阵地内的几十辆T-62、T-55坦克,配合M1A1坦克击溃了伊军。英军“山猫”直升机发射“陶”式导弹600多枚,击毁伊军装甲目标450个。

基本型的“陶”式导弹弹体呈柱形,前后两对控制翼面,第一对位于弹体,四片对称安装,为方形,第二对位于弹体中部,每片外端有孤形内切,“陶”2以后型号弹头加装针,发射筒亦为柱形,自筒口后1/3处开始变粗,明显呈前后两段。最初的基本型“陶”式反坦克导弹最大射程3000米(直升机发射的最大射程为3750米),最小射程65米,初速65米/秒,最大速度为360米/秒。对固定靶的命中概率,65~250米时为75%,500~3750米时约为90%。地面发射时的射击精度,高低偏差为±0.2米,方向偏差为±0.2米。当用直升机发射时,其高低偏差为0.16米,方向偏差为±0.2米。静破甲厚度为600毫米,动破甲厚度为200毫米/65度。发射速率为3发/分。可靠性达97.7%。飞行3000米的时间为15秒。使用时要求的温度范围为-32~+60摄氏度,直升机发射时高度要求在3050米以下。导弹全长1164毫米,筒装导弹全长1280.5毫米。圆柱部分弹径148.3毫米,战斗部弹径127毫米,筒装导弹最大外径218毫米。弹翼翼展466.5毫米,舵翼翼展445.7毫米。弹重18.47千克,筒装弹重24.5千克,武器系统全重102千克。聚能破甲战斗部重3.65千克,武器的贮存期在5年以上。导弹发射装置由发射筒、回转体和三脚架组成。发射筒长1676.4毫米,重5.3千克。导弹的运载工具有三种:M113型装甲车(每辆可载6枚导弹)、M151A1型1/4吨吉普车(每辆载导弹2枚,另一辆M151A1型导弹运载车可携带6枚)、M274型1/2武器搭载车(每辆载导弹6枚)。

在上世纪70年代末,基本型“陶”式又相继演化出了“陶”改和“陶”2。“陶”改导弹将发射管缩短到1067毫米,有利于克服在较大横向风条件下操纵发射装置的困难。为适应车载和直升机载的发射,将导弹射程从3000米增大到3750米,此外还配装了AN/TAS-4夜间瞄准具。战斗部内腔中安装了可伸缩的长约305毫米的圆柱形探针,可使炸高从原来的0.9倍弹径提高到3倍弹径。战斗部上装有压电开关,增加了战斗部起爆的可靠性。“陶”2则采用大口径战斗部,战斗部直径加大到152毫米,重量增加到5900克,弹头前部探针由305毫米增至540毫米,破甲厚度达940~1030毫米。同时采用增程发动机,射程由3000米增至3750米。另外,“陶”2还新增了一个二氧化碳激光器光标,使制导性能有所改善,提高了导弹在烟幕灰尘或恶劣气侯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发射装置采用了新的数字式发射制导装置。“陶”2此后又经历了不断的技术升级,比如1987年装备部队的“陶”2采用了两级串联空心装药,提高精度和威力,用于攻击披挂反应装甲的目标。于1992年装备部队的“陶”2B(BGM71F),则改进了发射制导软件,使导弹可在瞄准线上方1米高度飞行。采用双级并列式自锻破片战斗部,用于攻击坦克顶装甲。

今天,美国陆军地面作战平台装备的仍然是“陶”2B,尽管其中大部分已经经历了进一步的技术升级,将有线指令传输方式变为无线指令传输方式,成为了所谓的“陶”2BAero。由于没有了导线的羁绊,射程获得了有限的增长。但略微超过4000米的射程,仍然无法满足新时代美国陆军对重型反坦克导弹射程的要求——大幅增长的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这一点。事实上,根据《美国陆军无人机系统路线图(2010~2035)》文件,2016~2025年美国陆军将致力于实现地面有人作战车辆与侦察无人机系统的一体化。即通过无人机系统的融入,通过无人机系统提供辅助目标识别、目标跟踪、激光指示目标和战场毁损评估,显著缩短地面作战平台“从传感器到射手”的反应时间。但这令地面作战车辆的网络中心战能力得了增强的同时,同样对车载重型反坦克导弹的射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要求并不是通过对“陶”2BAero进行继续升级所能解决的。

图片

美国陆军新一代重型远程反坦克导弹选型

对于美国陆军的现实而言,无论是“地狱火”还是“陶”2B都已经是廉颇老矣。所谓大国竞争的紧迫,又令新一代重型远程反坦克导弹的需求有着相当的催促性。当然,美国陆军曾有一些在射程乃至综合技术水平上比“地狱火”或是“陶”2B的技术储备。比如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考虑“陶”式重型反坦克导弹的替代产品,以及在此领域谋求更新的发展。1990年,洛马公司被授予一份合同,用于开展动能导弹的研究,这就是所谓的LOSAT瞄准线动能导弹系统。LOSAT动能导弹工作原理简单明了,具有创新性,其设计思想摈弃了传统的聚能爆炸战斗部,而是采用导弹超高速运动获得巨大动能后,通过与目标直接碰撞进而摧毁目标。这与超高速陨石在撞击地面后产生巨大的碰撞能量相类似,例如一个以7千米/秒速度飞行的物体,其所具有的动能相当于8倍该物体质量的TNT炸药爆炸所释放的能量,而若又与高速飞行的导弹迎头撞击,则其具有的动能就会提高到相当于32倍该物体质量的TNT炸药的能量。可见,高速飞行的动能导弹所蕴藏的能量是巨大的。LOSAT动能导弹速度接近新型可脱壳穿甲弹,达到了1.524千米/秒,是普通炮弹初速的5倍,尤其重要的是,它的飞行速度不会像动能炮弹那样逐渐衰减,能一直保持到高速撞击摧毁目标。LOSAT动能导弹战斗部在导弹助推器推进下高速持续飞行,与目标碰撞后会释放出巨大动能,将给目前的绝大多数装甲目标以毁灭性打击。在发射动能导弹前,系统的前视红外/光电探测系统会从车顶弹出并搜索目标,发现目标后,脉冲激光测距仪迅速测量目标距离,在前视红外探测系统锁定目标后,发射车即可发射导弹,导弹发射后,采用激光驾束制导方式进行制导,直至导弹命中目标。

图片

当时有分析认为,LOSAT导弹系统的装备将使现有绝大部分先进坦克装甲的防护性能失效或大大下降,即使采用主动防护系统的坦克装甲,由于LOSAT动能导弹的超高速飞行,也很难有效防御其攻击。因在5秒内LOSAT动能导弹就完成了发射到摧毁目标的整个过程,而目前的主动防护弹幕系统的启动还不具有这样快的反应速度,因而来不及实施有效防护,即使动能导弹受到拦截并被摧毁,其形成的超高速碎片仍具有强大的攻击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具有威力大、不易被拦截的特点,LOSAT的射程较之“陶”2B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最大射程达8千米。

另一种曾经被认为可以替代“地狱火”反坦克导弹的技术方案,是“网火”系统中的精确打击导弹。美国“网火”导弹武器系统,取网络化火力打击之意,也被称为非直瞄发射系统(NLOSLS)。“网火”导弹武器系统最初由美国陆军于1997年提出,作为美国陆军“未来作战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发展一种信息化战术应急闭环体系作战装备,并可兼容辛嘎斯无线电台、阿法兹指挥系统等,构建陆军旅级以下信息化闭环作战体系。1997年,美国国防部预先研究计划局(DARPA)提出了先进火力支援系统概念,意图发展成本较低的新一代遥控发射武器和传感器平台,由此引发了“网火”的概念雏形。1998年4月,DARPA分别授予波音公司、洛马公司、雷声公司价值200万美元、为期6个月的合同,进行包括储运发射箱、精确打击导弹、巡弋打击导弹的先进火力支援系统概念研究,这即是最初的“网火”系统总体方案。在此后的几年间,“网火”系统成为了美国陆军未来作战系统计划重要的一部分。陆军计划为每个作战旅装备6套“网火”系统。这一阶段,主要围绕精确打击导弹与巡弋打击导弹的可行性研究,波音公司、洛马公司、雷声公司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攻关及飞行演示,验证了武器系统垂直发射的能力及弹体、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匹配导弹机动飞行的能力及稳定性,但导引头并不是该阶段的研究重点。在此期间,“网火”系统还论证过防空版和空射版,但都没有开展实质性研制工作。

图片

2003年5月,洛马公司和雷声公司联合成立了“网火”有限责任公司,专门负责“网火”系统的研制。作为“网火”系统中主要火力打击力量的精确打击导弹,弹长1520毫米、直径178毫米,发射质量45.4千克,战斗部装药12.7千克,采用GPS/INS组合制导,装备非冷却红外/半主动激光双模导引头及双向数据链,飞行中能够自动搜索识别打击目标,并能够通过指挥控制单元与指挥官或其它导弹联网。精确打击导弹具有四种末制导模式,以满足多样化作战场景中武器系统使用的灵活性。网火系统中的精确打击导弹不仅制导方式先进多样,而且射程有了大幅度提升。导弹采用航空喷气发动机公司的可变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可根据目标位置按照最省燃料的航迹飞行以提高射程。因此精确打击导弹包括两种典型弹道,一种是直接打击弹道,采用连续助推的方式,可对目标快速打击但射程较近,另一种为助推-滑翔弹道,速度较慢但射程较远,其最大射程高达50千米,可打击指挥所、坦克等目标,具有空中/地面/延迟三种引爆模式。

不过,无论是LOSAT还是“网火”,尽管在射程上足以满足新时期美国陆军对重型反坦克导弹超远射程的要求,但它们却很难真正取代“陶”2B或是“地狱火”。至于这其中的原因非常简单:这都是些已经下马的项目,要重新启动几近于不可能(“网火”是在2010年5月取消的,LOSAT则于2012年正式下马)。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陆军只能寄希望于更为现实一些的选择。那么这样的选择存在么?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在酝酿了多年后,联合空地导弹项目(JAGM)已经接近成熟。

联合空地导弹项目(JAGM)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发的AGM-169联合通用导弹(JCM)。当时,美国陆军提出研发一种可以满足不同作战需要的小型通用化空地导弹,以便代替AGM-114“地狱火”、AGM65“小牛”以及BGM-71“陶”等三种导弹。洛·马公司得到了联合通用导弹(JCM)项目,并且在AGM-114“地狱火”的基础上应用一部分FGM-148“标枪”导弹的技术,研发了AGM-169。该型导弹最为显著的技术特点就是采用了半主动激光制导、红外热成像制导以及毫米波制导三位一体的复合导引头。不过,在美国陆军经费削减以及不断遭遇技术攻关而进度延迟多方面因素冲击下,美国国防部在2004年便宣布取消联合通用导弹(JCM)研发计划。此后,虽然美国陆军极力争取并游说国会,最后还是不得不在2007年宣布该计划彻底下马,重新进行名为联合空地导弹(JAGM)项目的招标。在JAGM项目竞标中,除了洛马公司卷土重来,雷声公司和波音公司也宣布组成团队参与竞争。不过,毫无悬念的是,洛马公司在2008年宣布赢得JAGM项目竞标的胜利。

洛马公司提交的JAGM项目竞标方案依然是以成熟的AGM-114“地狱火”导弹为基础。不过,他们吸取了AGM169联合通用导弹(JCM)失败的教训,采用更加稳妥和风险更低的半主动激光制导、毫米波制导双模导引头,控制系统、战斗部以及发动机都沿用AGM-114R的部件。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洛马公司JAGM全长1753毫米,弹径178毫米,发射全重51.5千克,最大射程16千米,可以直接采用现役的AGM114“地狱火”导弹发射架实施发射。从总体性能来看,JAGM并不算很出色,不过对于美国陆军目前的作战要求来说还是够用了。

图片

对于美国陆军来讲,更优也更为现实的选择,似乎是来自以色列的“长钉”系列。“长钉”系列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其能力光谱足以覆盖美国陆军替代“陶”2B和“地狱火”的种种需求。大体来说,长钉系列共有5种主要型别。

第一种是作为基本型的“长钉”MR,该型导弹咱们上个月也才刚刚提过,是一种主要技战术性能与FGM148“标枪”比较类似的、单兵便携式反坦克武器,战斗全重在25.9千克左右,具备发射后不管能力,最大昼间射程在4000米左右,最大静破甲深度可达约1000毫米;

第二种是作为单兵便携型的“长钉”SR,也是美军“士兵杀伤力项目”正在改进的型号,该型“长钉”和作为基本型的“长钉”MR相比,重量降低了一大半,改善了单兵携行能力,几乎可以做到“人手一发”,当然射程与威力有一定的下降,发射筒与导弹也是一次性使用的打完就丢;

第三种是作为远程型号的“长钉”LR,这是“长钉”导弹的远射程型号,相比作为基本型的“长钉”MR,“长钉”LR的夜间射程可以达到4000米以上,同时改进了原有的制导系统,除了保留有非制冷红外导引头,还增加了CCD电视制导通道,射手可以通过光纤对“长钉”导弹实施人在回路制导;

第四种是作为远射程、重型、多平台发射的“长钉”ER,这是一种既可以车载、也可以机载、甚至还可以舰载的反坦克导弹,其最大夜间射程增加到8000米以上,在保留双模制导系统的同时还增加了“发射后锁定”的功能,射手可以根据前观指示的目标概略位置首先发射导弹、导弹飞到目标区域上空后再使用光纤传输制导系统图像,也就是“人在回路”模式搜索目标,提高了使用灵活性。“长钉”ER实际上就具有取代“陶”2B的潜力;

第五种“长钉”被称为“长钉”NLOS。这个“NLOS”其实指的是所谓的“非瞄准线制导”模式,也就是载机可以在看不到目标、也就是无法通视并形成瞄准线的情况下实施发射。当然,“长钉”LR和“长钉”ER在理论上来说也都可以实施“非瞄准线发射”。但这两种导弹的夜间射程都不超过10千米,理论上也还是在战场视径接触范围之内。相比于其他长钉家族成员,“长钉”NLOS是一个有些夸张的巨无霸,首先是加大了弹体长度和重量,“长钉”MR带发射装置才25.9千克,即使是最重的“长钉”ER带预包装筒质量也不超过45千克,而“长钉”NLOS的质量猛增到70千克以上、弹体长度达到1.8米左右。在使用新型串联装药战斗部后,静破甲深度估计也达到了1400毫米,已经具备了打穿诸如T-90M“悬崖”、T-14“阿玛塔”等主战坦克的能力,而在加大弹体后,“长钉”NLOS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射程,理论射程达到了25千米一级。

由于射程的大幅度增加,“长钉”NLOS的制导模式也进行了革新。将传统的光纤传输改为大带宽双向数据链传输,在“人在回路”制导模式下,可以将导引头捕捉到的目标区域图像通过数据链的形式传递到后方射手面前的显示屏幕上,射手不再需要通过光纤来对导弹实施引导,而是通过“无线数据链”的方式来制导导弹。事实上,“长钉”NLOS是美国陆军准备用于替代“地狱火”的最大热门。

从2018年开始,美国陆军就对“长钉”NLOS进行着综合测试。2021年7月,美国陆军在佛罗里达州的艾格林空军基地,使用一架AH-64E“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又对以色列制造的“长钉”NLOS进行了进一步测试,这也是2019年美陆军在尤马试验场测试“长钉”NLOS以来,再一次对这一“长钉”反坦克导弹的最新型号进行实弹射击测试。据报道,此次测试在2019年6月份测试的基础上延展了射程,让“长钉”导弹的射程达到了惊人的32千米左右;而在打击目标上,也从传统的装甲目标改为了海面目标,成功命中了一艘靶船。

美国陆军在完成测试后发布的新闻公报里宣布,“长钉”NLOS反坦克导弹的性能达到并超过预期。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长钉”NLOS的射程超过了阿帕奇“长弓”火控雷达的最大探测距离(16千米),参与试验的阿帕奇在翼尖加装了“长钉”NLOS专用的无线数据链通信天线舱。这意味着“长钉”NLOS可以接受美军旅一级目标指示与火力控制单位的信息数据,甚至可以实现更为强劲的“A射B导”。就是载机只负责发射“长钉”NLOS导弹、后续的制导任务则交给位于前观的M1131型火力支援车负责。这不仅确保了“长钉”NLOS可以实施本机制导,甚至可以将该弹纳入全旅、全营的战区火力网络,从而实现更为灵活、更为智能化的超视距攻击,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它的射程优势。

余论

作为美国陆军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新一代重型远程反坦克导弹选型有着强大的驱动因素。既有美国威胁判断的变化,也有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驱动,更有美国陆军实现多域作战的强烈需求。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的威胁判断发生了变化。近年来,美国认为其主要战略对手已经由各类非常规对手变为以中俄大国为主的传统对手,美国军事战略因而由“全球反恐”时代进入“大国竞争”时代。美国陆军认为必须优先考虑与中国和俄罗斯的长期战略竞争,同时遏制地区对手,保持非常规战争能力。《2020年陆军战略》明确指出,陆军的现代化建设属于保持威慑或击败潜在大国对手的广泛努力,以便应对未来与军事大国及其他对手的潜在战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强大的驱动力。2015年,陆军战略研究团队研究发现,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精确打击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战争形态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新一轮军事革命已经悄然开始。

由于2011年《预算控制法》限定了美国10年国防预算的上限,迫使陆军在人员、战备和设备现代化之间做出让步。面对失去的10年,美国陆军希望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恢复和巩固全球军事技术优势。美国陆军担心,一旦错过新一轮军事变革的高速列车,将由领跑者沦为跟跑者。总而言之,美国陆军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取新的高科技武器装备,使美国陆军始终保持高水平的战备力量,提高美国陆军的杀伤力。无论新一代重型远程反坦克导弹选型的结果如何,都反映了美国陆军试图保持在大国竞争中战场优势的明确思维。

结语

《孙子兵法》云:“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美国陆军正在进行的新一代重型远程反坦克导弹选型带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知兵善战者务必强化创新意识,用创新的思维开展战略战术的制定和武器装备的创新;二是要有冷静的思考和科学的方法,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并注重实效。导弹创新发展总的途径是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定位和未来作战应用需求,把握重型反坦克导弹武器发展的总体方向和趋势,在系统工程思想指导下,摆脱思维定式的羁绊,谋求武器装备与作战能力的创新,谋求作战运用的新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