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就是我,不要拿我跟“别人”比

 惠惠4点早读 2023-08-03 发布于广东

“你也不看看你们班谁谁谁,他怎么就能做到门门功课都是A?你怎么就不好好学习一下,你看你这卷子,就没一个做对的。”

一段熟悉的开场白,又是隔壁家长在数落自家孩子。

你是这样的家长吗?

快停止对孩子这样的打击吧,来看看这本书《天生不同》,别再要求自家孩子要跟别人家孩子相同了。

《天生不同》作者[美]伊莎贝尔迈尔斯,讲述了人生而不同,因为基因的原因,因为人格类型的原因,造就了每个人的天生不同。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句话我们虽然经常说,但是心理也未必真正的认同。

《天生不同》作者[美]伊莎贝尔迈尔斯的迈尔斯-布里格斯人格类型测试表(MBTI),就说明了“我们每个人都不同”。了解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异,知道人格类型的优势和劣势,突破人际交往之间的“性格壁垒”,增进彼此理解,互补性格差异。

《天生不同》作者[美]伊莎贝尔迈尔斯,在荣格心理类型的心理学理论上,对其实践与应用价值进行深入研究,提炼出迈尔斯-布里格斯人格类型测试表(MBTI),指导个人更好的发展和平衡性格差异。

人格类型发展的关键在于感知和判断的发展,以及个体对这两种心理功能的使用方式。

不同人格类型的人在个体的兴趣、价值观和需求上都是不同的。他们的学习方式不同、理想抱负不同,对于不同奖励的反应也不同。

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对某些类型的学习是有利的,但也有很多学生并没有在现行的教育中获得充分的成长。

家长需要对孩子的人格类型有了解,判断孩子属于哪个人格类型,他的一些行为动机是什么?在乎什么?从而引导孩子,帮助孩子预测他们将来会树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发现他们会把精力投入在哪些方面,家长提供相匹配的环境,促进孩子的感知和判断能力的发展。

我们需要让孩子相信,他们“能够”并且“必须”通过努力获得满足。只有家长也持有这样的信念,才能把这种信念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对于被溺爱和被忽视的孩子,他们往往不知道获得“满足”是要通过“努力”才能实现。

被溺爱的孩子不需要任何努力,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所以他对“必须”努力一点观念也没有,只要他想要,就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久而久之,满足对他来说也是越来越大的欲望,逐渐无法被填满。

被忽视的孩子则完全相反,他们无论如何努力,也得不到“满足”,心里也就不相信自己“能够”获得满足,也不会去努力了。当他们发现任何事情都是错误的、失败的,不受欢迎的,他们就会退缩,不做任何举动了。

要给孩子一份真正的“爱”,就必须给孩子创造努力的机会,并在孩子完成任务之后赋予他们相应的回报,让他们获得满足感。

不同人格类型的孩子具有不同的天分和需求,家长设置任务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差异来进行设置,而不是以“别人家的孩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家的孩子。

比如对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在周六的时候,妈妈奖励孩子1块糖果,如果孩子周六没有吃掉这块糖果,周日的时候,妈妈就奖励孩子2块糖果,这时候,孩子就能够得到3块糖果;如果孩子周六吃掉了这块糖果,周日的时候,妈妈就给孩子1块糖果。

第一次玩这个游戏,妈妈是这个游戏的裁判,但随着孩子玩了好几次这个游戏,不断的熟悉这个游戏后,想要更多的糖果,也自己开始判断“延迟满足”和“即刻满足”的区别,最终,孩子发展出了独立的判断能力。

这种小游戏,没有绝对的成功结果,也没有绝对的失败结果,根据每个孩子的不一样,根据每个孩子年纪差别,可以进行物品和内容的调整,目的是让孩子自己学会“延迟满足”,让孩子知道自己必须努力才有回报,获得满足感。

无论我们处在什么年龄阶段,对人格类型的准确理解,都会帮助我们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人格,完善自己的人格。

掌握人格类型,认识到人与人的差异,在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家庭教育等方面,都将使感知更加清晰,判断更准确,生活更顺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