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椎间孔镜常见问题全都在这里了!

 孤独痴 2023-08-03 发布于青海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一般来说,对于症状较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的患者来说,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手术治疗创伤比较大,恢复时间较长,而介入治疗的时效性较短,往往治疗后复发率较高。近年来,微创脊柱内镜技术以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在国内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椎间孔镜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目前在临床研究报道中创伤最小、治疗效果获得普遍肯定的椎间盘摘除术式。在内窥镜直视下彻底清除突出或脱垂的髓核和増生的骨质、修复破损纤维环,被各国医学专家称为'椎间盘突出症的终极疗法'或'黄金治疗标准'

椎间孔镜是什么?

椎间孔镜手术是通过椎间孔镜和相应的配套手术器械、成像处理系统、以及双频射频机,共同组成的一个脊柱微创手术系统。通过在椎间孔将内镜置入硬膜囊及神经根腹侧、在椎间盘纤维环之外,彻底清除突出或脱垂的髓核和增生的骨赘来解除对神经根的压力,消除对神经压迫造成的疼痛。在彻底切除突出或脱垂髓核的同时,清除骨质增生、解除神经压迫。

椎间孔镜发展史

脊柱内镜技术并不是一个全新的、一蹴而就的技术,它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化发展的过程。20世纪40年代,Valls和Craig利用穿刺套管对经腰椎后外侧入路深部组织活检,开启了脊柱内镜起源。20世纪80年代末,Kambin椎间孔安全三角区的概念,并且利用内窥镜技术,进行了腰椎间盘摘除术。1997 年 Yeung 将第三代脊柱内镜应用于临床,该技术强调先经“安全三角”进入椎间盘内减压,在内镜监视下由内向外逐步切除髓核组织,这种操作方式被称为 YESS 技术。2002年Hoogland利用工作套筒直接到到椎管内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这一技术被称为 TESSYS 技术。

椎间孔镜微创手术优点:

1. 微创:与常规开放性手术比,手术伤口小,只有6~7毫米,无需拆线,美容缝合,并且不破坏椎旁肌肉和韧带,对脊柱稳定性无影响。

2. 出血少:术中出血非常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3. 安全性高:局部麻醉,术中能与病人互动,不伤及神经和血管;出血量少,手术视野清晰,大大降低误操作的风险,如果患者对疼痛耐受不行可行气管麻醉,手术就跟睡一个午睡一样。

4. 并发症低 : 创伤小形成血栓和感染的几率低;术后不会在后方重要结构处留下瘢痕,造成椎管和神经的粘连。

5. 住院时间短:最快可以当天出院,平均3~6周恢复正常工作和体育锻炼。

6. 疗效满意:对于适合的患者,疗效率高于开放性手术。

椎间孔镜微创手术适应症:

1.椎间孔镜微创手术能处理几乎所有类型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特别是巨大型、脱出型、伴有椎间孔狭窄和合并有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侧隐窝狭窄等椎管狭窄的患者。

2.盘源性腰痛

3.术后复发,手术瘢痕及解剖结构不清而影响二次手术的患者。

4.马尾神经综合症

5.对手术及麻醉无法耐受的老年患者

椎间孔镜技术操作原理:

用椎间孔镜和相应配套器械在安全三角区摘除突出的髓核

手术入路侧面观

手术入路背面观

手术入路轴向观

备注:此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步骤:

1.病人采取合适体位;

2.确定进针路线和局部麻醉;

3. 放置导丝和扩椎间孔;

4. 放置工作套管和椎间孔镜;

5、摘除突出的髓核

椎间孔镜微创手术后处理:

术后两小时如患者无并发症出现,则可开始活动甚至出院。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臀部周围麻木或腰痛。通常可在术后 6 周时进行常规门诊复查,无需使用支具保护。

徐宏光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一级主任医师(二级岗位)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学术任职: 安徽省运动医学会 副主任委员

安徽省医学会骨科分会 副主任委员

安徽省医院管理协会病案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安徽康复医学会脊柱微创外科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安徽省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学组 组长

安徽省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委员会 常委

专业技术特长:脊柱外科及老年骨病

1985年毕业于皖南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一直于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从事临床骨科工作, 2000年8月至2005年7月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贵兴教授及北京协和医院王以朋教授,2018年获安徽省首届杰出医师成就奖,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第二届“江淮名医”,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安徽省卫计委领军人才,《中华骨科杂志》编委,《皖南医学院学报》常务编委,《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委,《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编委,《颈腰痛杂志》特约编辑,《中华医学杂志中文版》审稿专家,《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审稿专家,OAC审稿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获安徽省级成果证书7项;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SCI收录30篇;参与编、译专著11部,主编《脊柱外科椎弓根固定技术》及《颈椎外科手术并发症》2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3项、芜湖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芜湖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4项,安徽省自然基金2项、安徽省重点研发与开发计划对外合作项目1项、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2项、芜湖市科技计划项目2项,获实用新型专利4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