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瓣9.1,谈“性”,不耻

 新用户22704310 2023-08-03 发布于浙江
9月中,口碑剧集《性爱自修室》第三季上线了,依然延续了前两季的好评与讨论度(豆瓣评分9.1,Imdb评分8.3)
 
剧集主角奥蒂斯(Otis)是一名专业性诊疗师的儿子,他与朋友梅芙(Maeve)在学校的一间废弃厕所里,一起成立了一个“性爱诊所”提供咨询服务。
 
这个诊所接待的都是奇奇怪怪的、各种与性有关的“病例”,比如有人手淫上瘾有人迟迟无法自慰,有人用口罩预防性病,有人一直走不出堕胎失子的痛苦,有人不确定自己喜欢的是男还是女……
 
看似无厘头,这些境况所涉及的议题却并不让人陌生,手淫、流产、性病、性骚扰、性向困惑……无一不对标着现实世界。另一处与现实高度类似的是,由于学校和家庭均无法提供合适的性教育,困惑的青少年们只能自己探索。

图片

《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评论道:“性,在这部剧集里,并不是'问题’或'令人兴奋的话题’,而是健康的一个方面。”当许多事情在这个小诊所中被摊开讨论后,原本看似羞耻和私密的困扰,其实往往并不是当事人所想象的严重问题。
 
而随着一个个故事的展开,我们总能与其中的人物产生某种共鸣,因为那些挣扎与困惑,也或多或少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生过。

这一切关乎性,但却又不止于“性”。
 
某种意义上,这或许是剧集原名“Sex Education”更想展示的深层议题: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性”?从旧观念中走出来,换一种思路,接受一种新的可能,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今天,借着这部剧集,我们想与你聊聊故事本身带来的共鸣和感动,也想从更具现实意义的角度,聊聊谈“性”的另一种方式,以及性教育的更多可能。

图片
 
01.
第一步,是谈性不耻

《性爱自修室》里,跟随奥蒂斯和梅芙的视角,我们发现,莫代尔高中的少年们遭遇了各种与性有关的问题,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比如,第一季中,校长的儿子亚当(Adam)平时在校园里飞扬跋扈,私下里却因谣传中自己过大的生殖器尺寸而焦虑,甚至因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需要靠吃春药证明性能力。

有人将女孩露比(Ruby)的私处照片匿名传递,威胁她第二天就当着全校人的面公布,这令露比不得不承受巨大的恐惧和羞辱。第二季的开篇,就是一场因莫须有的性病引发的“集体癔症”,恐慌之下女孩菲欧娜(Fiona)被认定为“零号传染者”,针对她的指责和羞辱铺天盖地。

幸运的是,在与奥蒂斯的交谈中,同学们纷纷被疗愈了。以第一个疗愈者亚当的故事为例,剧中,亚当坦诚地讲出自己的担忧,奥蒂斯开导他说,走出问题的关键,是接受自己——虽然用了一种颇为戏剧化的方式解决,即让亚当在同学面前脱下裤子,坦白了自己的“真实尺寸”。
 
不仅亚当,随着疗愈过程的展开,大家逐渐发现,表达问题、接纳自己之后,有的问题其实算不上“问题”——生殖器的尺寸和形状,发生关系的频率、习惯和癖好,对两性关系和生育的种种看法……诸如此类,很多时候,只要不伤害别人,就不足以成为问题。

图片

 
还有一些令人沮丧和恐惧的问题也找到了出路,剧中,有人流产、有人得了性病、有人遭受性骚扰,但经历逃避和挣扎后,生活还是得在勇敢和坚强中继续。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与性有关的讨论大都只发生在同龄人之间,心照不宣的只言片语,偷偷摸摸的分享,更多时候则是难以启齿。而所摄取的与性有关的信息和知识,往往来自于并不算科学的色情作品,也无法得知其正确性,更不用提有关问题与困惑的舒缓、引导和解决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性爱自修室》被很多人喜爱的原因之一,正在于剧集的现实意义及其提供的纾解与指导。
 
剧中的问题几乎是屏幕之外现实世界的集中投射,而答案多半就在剧集里的某个人、某句对话、某个场景中自然浮现。

虽然对照现实生活,《性爱自修室》的情节处理偶尔显得无厘头和理想化,但在某种意义上,剧情的戏剧化或许也是一种更直接地凸显。它告诉我们,“表达”——作为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究竟有多重要。
 
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遇到“性问题”时,往往在表达时就羞愧难安,徘徊不前。很多人在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性羞耻”的种子就已经种在了脑海中,父母、学校、社会传达的信息隐晦而微妙,“谈性是不好的”,性问题更是难言之隐。
 
在现代社会中,面对诸如阳痿、性冷淡等颇为常见的难题时,在讨论中,大家却都往往心照不宣地将有关性的话语约束在一个“政治正确”的框架中,这样的对话也许可以在伦理道德方面无懈可击,但是许多情况下却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性别平权博主、“Queerology”主播@V太太 在一篇评论中写道,“如果我们希望创造成功的性教育,那么必须以不害羞、不恐惧、不逃避的态度,以及以直白、正面、诚恳的语言谈论我们的身体”。
 
此外,最关键的因素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上有超过一种的性。不只有恐怖的或神圣的性,不只有小心翼翼、需要保护的性,不只有男性主动的性……不把性视为单一的面貌,才有可能开启探索与了解的可能,这才是学习'性’的第一步。”
 
就像奥蒂斯虽然疗愈着同学们,但他自己其实也有难解的问题,他始终以16岁的男生还不能自慰为耻。而拒绝接受帮助的他在不断失败后,难过又失落地说:“我不正常”。
 
可从他的母亲,一名专业性爱诊疗师简(Jane)的专业视角看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恰恰是羞耻感让奥蒂斯屏蔽了不同的声音,局限于“我不正常”的认定里。

图片

所以,《性爱自修室》带给我们的第一个核心启示,就是谈性不耻。

关于性,面对它,谈论它,有时这可能有点“不合时宜”、有点古怪,却是解决问题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02.
性,从来不只关于“性”

勇敢表达之后,如何真正解决问题?对此,在第二季“集体癔症”之后,奥蒂斯的母亲简受邀在莫代尔高中辅助性教育,指出了疗愈的核心,三个“T”,Trust,Talking,Truth,即“信任、沟通、诚实”
 
在剧中,很多问题都在这三个原则下迎刃而解。面对种种“性问题”,信任你选择的对象,积极沟通,诚实表达态度和诉求。这或许笨拙、尴尬,引发争议,甚至可能失去原有关系,但远远好过隐瞒和欺骗。
 
其实不仅青少年,成年人也同样面临着关于“性”的难题。

比如,第二季中莫代尔高中校长迈克尔(Michael)对待“性教育”的态度相当古板,甚至耍手段阻挠简在学校的治疗,最后却因管理不善被革去校长职务,妻子也因受不了他的禁欲而与他离婚。面对儿子亚当,迈克尔也一直以“严父”自居,不鼓励、不夸赞、不表达爱意,父子关系一度降入冰点。
 
但实际上,当故事进入第三季后,我们发现,迈克尔的古板,其实与儿时父亲对他的打压式教育密切相关。因为没有被温柔地对待过,所以他也不知道该如何释放自己的温柔。
 
令人欣慰的是,到了第三季,被革职、离异、无家可归的迈克尔真诚地向简道歉,简亦接受并给出建议。迈克尔由此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以同样的态度积极、坦诚地与妻子沟通,最终在与妻子的拥吻中,迈出了修复亲密关系的第一步。

图片


有趣的是,在《性爱自修室》中,全剧最清醒的简也有左右为难的时候。第三季中,这位独立自由、观点开放的知识女性,也面临了一个纠结的问题:怀了旧情人的孩子,双方却处在刚刚分手的尴尬阶段。到底要不要共同抚养孩子,又该如何相处?

对于简的难题,没有一种理论能解释所有的具体关系,再冷静的专家在现实面前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刻。最后的两人一同去看了心理医生,医生依然建议他俩公开坦诚交流,先从多认识彼此开始。
  
因而,更重要的,是这三个“T”背后真正的诉求,在《性爱自修室》中,被解决的或许从来不仅仅是单纯的“性问题”。纵观剧中的种种故事, “性”从来不止步于生理层面。甚至于可以说,“性”只是一个切入点或“噱头”
 
在不同的故事里,我们看到“性”真正通往的,其实是爱情、亲情、友情,这些人类值得永远珍视的情感和羁绊。
 
如经典“性学”教材《性学观止》所写,“性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是整个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我们是否主动参与,性欲都是构成我们日常思想和情感的一部分。它根植于我们的梦想、渴望、恐惧和挫折之中。”
 
而进一步说,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人,在不同的情感中逡巡,其实也是在自我质询内心最深处的渴求。性关乎生理,关乎爱欲,但究其根本,还是关于自己与他者的关系,关于自我在世界中的所处。
 
当剥离掉一切外在因素,不再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压抑自我,也不再被传统的道德规训所束缚时,赤裸裸地直面自我,反观自己的内在,才能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始终,“性”是我们终生都要面对的议题,它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更会随着时间和自身的境遇而改变,也很难达到完全理想的状态。所以,《性爱自修室》中,从主角奥蒂斯、梅芙到更多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剧中人兜兜转转的关系未尝不是一种可理解的成长模式。
 
没有谁能始终如一地听清楚内心的声音,相遇分离,难免磕绊和伤害。但是,只要每个人肯始终笨拙但真诚地探索,探索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总有一天会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图片


网友 @OVO 在豆瓣短评中精准地指出了这种共通的情绪:“犯错,然后补救;被误解,然后把事情说清;伤过别人的心,然后真诚道歉;遭受过不公平的对待,然后站出来为自己发声。不是只有青春期才需要为这些事头痛,这些原本就需要用一生去体验和学习。”

可以说,在这个意义上,剧集提供的是一种近乎理想的成长范式。

然而,生活在当下社会,可能是生活本身不容许太多的试错率,也或许是我们没有足够的勇气,难以走在一条理想的路上。

走出故事,一切总是更难把控和预测,种种案例令我们忧虑,补救、道歉、发声,换来的更可能是嘲笑、羞辱和沉默。不得不说,比起剧中人物戏剧性的挫折,我们必须面对更复杂的现实。
 
但也在这个意义上,“直面问题”的含义更明晰了,既然真实生活中乌托邦难寻,那么,我们确实需更勇敢地走上这样一条路:踩在过往的痛苦之上,做好准备,与未知的痛苦直面搏击。

03.
性教育,实质是爱与美的教育

《性爱自修室》所引发思索的不止这些,有时它已经超越了个人的、具体的故事,而指向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氛围。

比如,第二季中,梅芙最好的朋友艾米(Aimee)曾在公车上遭遇性骚扰,一个陌生男人将精液射在了她的裤子上。这令艾米在好长一段时间里都自我厌恶,无法和男友亲密接触,时常见到陌生男人的幻影,她因此感觉到恐惧和耻辱。

更令人难过的是,由于没有人教过艾米遇到性骚扰时怎么做,以至于她始终认为,这是自己的错误,甚至在梅芙带她去报警时,一度害怕麻烦警察,而警察也并不重视这个“小”案件。

而问题的最后解决,是依赖原本并不算融洽的女孩们放下心结,转变观念、互相给予情感支持,甚至“斗智斗勇”。

图片
这个故事其实源自剧集主创之一劳瑞·纳恩(Laurie Nunn)的真实遭遇,它令很多人印象深刻,一个关键原因是,很多女孩都可能曾是另一个艾米。她们都曾因这样的事件陷入漫长的自责和彷徨中,即便这根本不是她们的错误。

这种种问题的根源,仍然是普遍意义上的性观念的缺失,比如某些在当下仍然根深蒂固地对于性的误读,将性议题污名化,过分强调伤害,以至于让遭遇者承担一切。

这就是上文所说的,难以预测的痛苦和现实。那么,是否有一种方式,能最大程度地降低痛苦,或者找到治愈痛苦的根源呢?或许,答案还得回到“性教育”上来。

现今,推动性教育,几乎是一种共识和应然的趋势。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性教育”的定义,打破了对“性教育”的狭隘理解。2018年,这版《纲要》结合现实情况再次修订。
 

*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CSE)是一个基于课程,探讨性的认知、情感、身体和社会层面意义的教学过程。其目的是使儿童和年轻人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从而确保其健康、福祉和尊严。


全面性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相互尊重的社会关系和性关系,帮助儿童和年轻人学会思考他们的选择如何影响自身和他人的福祉,并终其一生懂得维护自身权益。

图片


“性”作为人的一种核心维度,性观念与性问题的看待,潜移默化影响着整个社会。

“性教育”不仅仅是“性交教育”,而在生理、社会、心理、精神、宗教、政治、历史、伦理和文化等多个层面都有所涉猎。

但在当下,“性教育”几乎难以形成普遍共识。无论是舆论环境的限制还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性观念,都让性教育在实际生活中的推进举步维艰。

性教育课程的地位、教师的专业性、成体系的性教育教材都还不完善,而在推进性教育的过程中,相关专家、学者和团队面临着或已经遭遇了各种各样的污蔑和构陷。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教育丛书引起争议,起因是一位家长将书中内容发到网上,认为其不避讳地展示性器官的名称和图画“太直白”,某些人甚至将其编排成“黄段子”。
 
对此,官方回应道,这是出于“性祛魅”的考虑,只有将性知识自然准确地传递给儿童,才能有助于他们树立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意识。然而,这种科学正面的表态,仍旧没能在紧张、脆弱的谈性环境中获得理解。

2019年1月底,《珍爱生命》读本再次引发争议,有文章指责它“宣扬同性恋”,在北师大出版社发布一则声明之后,教材就被下架了。

图片
而更进一步的性观念,不管是家庭教育、亲密关系的互动,或是更重要的发现自我、悦纳自我的观念,都还是严重缺失的。

确实,普及性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例如“知情同意”的重要性被提及,然而美国作家佩吉·奥伦斯坦(Peggy Orenstein)也指出,性教育似乎就此停在这个点上,主流的教育仍然是“去性化”的。

在同意之前如何辨别自己的欲望、如何与他人互动,同意之后又要如何与对方沟通彼此的喜好、取悦彼此,进而达到性行为的满足,这些和欲望、和“愉快的性”深切相关的话题,却反而不被讨论。

一百多年前,在“五四”带来的思想与文化潮流之中,中国性教育先驱张竞生曾发表过这样一段言论:
 
“性譬如水,你怕人沉溺么,你就告诉他水的道理与教会他游泳,则人们当暑气炎热满身焦躁时才肯入浴,断不会在严冬寒冷投入受病,又断不会自己不识水性,就挽颈引颈,闭目伸头,一直去跳水死。故要使青年不至于跳水寻死,最好就把性教育传给他,我想这个性教育的运动极关紧要。”
 
与此同时,鲁迅先生最早走上近代中国学校的讲台,公开讲“性”,他只给学生们提了一个要求,“不许笑”。因为讲的人态度是严肃的,如果有人笑,严肃的气氛就被破坏了。

图片

今天的我们,或许不必成为“先驱”,也可以不上讲台,但我们可以选择在每爆出性别暴力事件的时刻,在身边人困惑、羞赧、嗤笑的时刻,郑重、严肃、坦诚地告诉他们——
 
性不是隐秘、肮脏、病态的,性是人天生的权利、天然的欲望,是一个可以公开谈论、科学讨论的名词。

换句话说,性教育,实质上就是爱的教育,生命的教育。

正如作家劳伦斯所言,“性与美是同一的,就如同火焰与火一样”,我们否定了“性与美”,就是否定了“直觉生命与悠然生命的源泉”。

参考资料 

1.《从鲁迅开始,性教育始终有点难》,公众号“文化溯源”

2.《谈性说爱32年后,性教育还要夹缝求生吗?》,南方都市报

3.《性学观止》,[美] 贺兰特·A·凯查杜里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4.《V太太:性教育,怎么可以不谈性?》,The Initium media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