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 发

 东营微文化_ 2023-08-04 发布于山东
前段时间回老家,我和大哥陪九十岁的老父亲去五里外的小镇上理发。
理发店就在原来乡政府的对过,挺繁华的地段,乡政府搬迁后,整个街道冷冷清清,没几个人。老板姓尹,见我们进来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看来和我大哥是老熟人。
理发店像是理发用具博物馆,除了老板身上干净的白大褂是新的,其他家伙什和房间内的摆设都得几十年了。老板穿白大褂的样子让我想起七十年代国营理发店理发员的样子,莫非时光在这里静止了!嘿嘿!老板已经八十岁了,不显老,脸色红润,笑容满面,看着像六十岁。他腰杆笔直,理发的技术更是老道,手、眼、身发协调一致,干活全神贯注,一把刮胡刀在父亲的脸上如行云流水,或快或慢,手势和步型配合着手上的动作,干净利索。二十几分钟,头,脸刮得干干净净。看到父亲惬意的样子,我很佩服老人的手艺。
大哥说,父亲的头发不算长,胡子在家里可以用电动剃须刀解决,每个月要带他来一次,主要是让父亲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父亲也喜欢刮脸的感觉,毕竟他们大半辈子都是这样理发的。大哥由于忙着照顾父亲,头发也挺长了,我劝他理一下,我先把父亲送回家,过会再回来接他。来接大哥的路上,我想,我的头发也长了,要不也在这里理一下吧,享受一下老人家的手艺。到店里一看,店里又来两个人,都在等着理发,如果排到我理完,家里该等我吃饭了,我遗憾失去这次让八十岁老人理发的机会。
 两周过去了,头发越来越长,我一直没去城里常去的那家理发店,隐隐约约觉得应该和半个世纪前的理发匠有个约会。我期待着。那天,处理好家务事,下午四点多,我离开老家开车直奔那家理发店,门店的牌子定位也很准确——“老中青理发店”,追时髦的年轻人肯定不会光顾这里。店里刚好没活,老人正和村里两个老乡聊天,见我进来热情招呼,老人健谈,我就边理发边和老人聊起来。
老人1958年开始理发,干这行已经六十年了,看样子老人会一直干下去,只要干得动!一会儿的工夫齐活,理发、刮脸,连耳垂、鼻孔、下巴、眼睑处理得干干净净,看看头发,齐齐整整,摸摸脸颊,光滑舒服。这样老道的服务,只要十元钱。说实在的按服务水准收费,五十元不多。老人知道我哥的关系执意不收费,我怎么忍心让八十岁的老人免费服务呢?  
回家的路上,我的思绪一直没有离开那家理发店,看来我这项上头颅很长时间要交给他打理了。
一辈子执着干一件事,做得炉火纯青,这就叫工匠精神吧!真希望老人的手艺能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享受这么地道的服务。
作者简介:盖乃峰,1964年出生,共产党员。1983年参军入伍,1987年进入中国银行工作至今。爱好文学,多在本单位平台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偶尔在东营“黄河口晚刊”发表习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