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活一口气!古法养气事半功倍长命百岁

 梅园馨雨 2023-08-04 发布于辽宁

老话说“人活一口气”,“气”为人之本。古代圣人曰:“人之生,气之聚也。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 。

陈直是宋代养生家,他撰写的《养老奉亲书》,是世界最早的老年病学专著,对后世养生意义深远。元代医药学家邹铉修订,更名《寿亲养老新书》。

对于如何养气,《寿亲养老新书》是这样论述的——

一者,少语言,养真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节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

人这一生,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气?然后要清楚如何养气。养气学古人,七法养气事半功倍,健康长寿长命百岁。

少言语,养真气

什么是真气?真气到底有什么作用。人之一生,全靠真气撑。

真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之有生全靠真气。真气是由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结合而成。

先天之气叫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是秉承父母而来,当人离开母体来到人世那一刻,元气是个定数。

后天之气就是肺气,是经过口鼻的呼吸之气。后天之气是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来源。

先天之气有赖于后天之气的滋养,后天之气有赖于先天之气的推动,两者缺一不可。

唐代著名医学大家孙思邈说“多言则气乏”。意思是说话过多耗伤元气伤肺气。而气与精、神之间关系密切。所以,少言以积气能成精,而积精能养神,多言令真气耗散。

清代的程国彭在《医中百误歌》中说:“病家误,好多言,多言伤气最难痊,劝君默口存神坐,好将真气养真元”

人在夸夸其谈的时候精神亢奋,体内代谢加快,这个时候最耗真气。真气消耗过多人没有精神头,这就是中医说“耗气伤神”。

说话伤元气伤肺气,导致外邪乘虚而入。因为说话多了气血往上冲,卫气发散细胞开张外邪易入。

夸夸其谈声音洪亮看似中气十足知识渊博,时间稍长便会气虚。所以少说话能养元气保肺气。

要注意四点:一走路不说话;二跑步不说话;三不大声说话;四不快说话。平时多做深呼吸。常喝西洋参、黄芪等补气茶,多做有氧运动。

戒色欲,养肾气

《黄帝内经》早就告诉我们:“夫精者,身之本也。”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人体之原始物质。后天之精是脏腑之精。

明代医家张介宾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去。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因此,寡言节欲,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最妙法”。真正长寿妙法是“节欲养精”。

保精护肾是强身健体重要环节。精乃肾之主,色欲过度伤肾。五脏六腑失调,伤肾伤精伤五脏,对生命健康的危害,人人明白。

薄滋味,养血气

血气是指血液和气息。指人维持生命的两要素。《汉书·宣帝纪》:"耆老之人,发齿堕落,血气衰微"。

薄滋味是指饮食清淡。少食肥肉、烈酒、油膘之品。贪图膏粱厚味,嗜食美酒佳肴,必损身体。

《管子·禁藏》曰:"宫室足以避燥湿,食饮足以和血气。养生重在养气血,血气好人长寿。

《千金要方》说:“饮食当令节俭,若贪味伤多,老人脾胃皮薄,多则不消。大鱼大肉多无益少为妙。

大文豪苏东坡,“一撮盐、一碟白萝卜、一碗饭”。大米补中益气益精强志;白萝卜促消化清肺止咳。食盐咸味入肾经,激发肾气增强生命原动力。

前几天同学会,69岁连敏夫妇光滑无斑点,身体健康人漂亮。询其秘诀方知,夫妻同素食30年,退休后散步养花草,无任何基础疾病。

补养血气,一少盐少甜;二少肥甘厚味;三少吃腌制油炸及烧烤;四忌烟少酒。五饮食清淡,六不要乱服保健品。血气干净才健康长寿。

津液养脏气

咽津液指咽唾液,唾液被古人称之为金津玉液。就是把唾液咽下去,能滋养五脏六腑。多用舌尖舔动上颚,或者嘴里含个什么都促进唾液增多。

141岁的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养生秘诀之一“吞津加扣齿”。他每天早起和睡前,都会闭着嘴做扣齿30-50次。

叩齿过程中口腔里分泌唾液,用舌头上下搅动促进唾液大量分泌,然后将唾液分三口缓缓地咽下。

九西汉蒯京所创,蒯京因“食玉泉”(唾液)而肤色红润,牙齿坚固清风道骨,享年120 岁。中国多位百岁国医大师的养生秘诀之一。就是吞咽唾液。

现代研究证明唾液中含有多种成分,包括多种酶、维生素、矿物质以及有机酸和激素。

口水中含有一种能使人保持年轻的“唾液腮腺激素”,能使人聪明、齿坚、肌强,这样即使人到老年也会红光满面,不减青春活力。

 古代养生认为,吞津能“润五官、悦肌肤、固牙齿、强筋骨、通气血、延寿命”。人体口腔中的唾液,清稀的为涎,由脾所主;稠厚的为唾,由肾所主。

中医认为:“ 津液乃人之精气所化”,经常吞咽唾液可以濡润孔窍,和脾健胃,滋养五脏,滑利关节,补益脑髓,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一咽二咽气入丹田;三咽四咽云蒸露甘;五咽六咽内景充实;七咽八咽肾水上升心火下降;咽加一咽真气充实气通三关;常年吞咽寿可百年。”

莫嗔怒,养肝气

有句老话说的好,“少生气心气顺,百病不来找麻烦”。

《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有调查研究表明,80%的疾病是由心理所致,仅有20%的病为外邪所致。

中医认为“怒为肝之志”,经常发怒导致肝气肝气上逆,造成肝郁气滞,肝火盛伤肝伤肾,造成五脏六腑失调。

若要肝气顺达疏泄正常,就要避免“嗔怒”。少生气或不生气,一笑海阔天空,一乐心态平和。更是长寿村116名百岁老人长寿秘诀。

家庭常备逍遥丸,如果感觉心情不舒畅吃点,消肝火调整情绪事半功倍。

古人用按摩太冲穴消气效果好,太冲穴是肝经原穴,有疏理肝气、通经活络、醒神开窍、镇静宁神等作用。平时多按摩调节心情护肝养肾。

节食欲,养胃气

科学家用800只小白鼠做饮食限制实验,其结果表明,成年小鼠进食量减少40%,活得时间长而且健康。

如果随意进食死亡率增加。人体脂肪组织有记忆效应。如果控制食物摄入量,才能身体健康和延年益寿。所以说“吃得越饱确实死得越早”。

胃气指脾胃功能。脾胃后天之本,脾胃功能越强吸收越好,血液津液的物质就充足,人体健康生命力自然强大。

“想不生病,肚里常空”每餐吃7分饱,饮食有节制,均衡营养,切记暴饮暴食。

少思虑,养心气

心气,是指心的功能活动。西医说可特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灵枢·天年》:“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过度思虑最耗伤心气。因为“心怵惕思虑则伤神”。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心气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但心主神明的基础是心主血脉。

《灵枢·口问》:“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过度思虑悲哀忧愁、狂喜恐惧等最伤心气。心气不足均能引发脏腑之疾病产生。

现代医学认为,情绪波动能扰乱内分泌系统功能。凡事不要过分思虑,更不钻死胡同,活在当下,珍惜生命,减少心气损耗。

我是馨雨,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健康快乐每一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