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逆旅 一苇可航

 shineboy1 2023-08-04 发布于加拿大

图片

文:文彤
图:春秋哥

赵春秋老师的案头有一个松花石材质的镇尺,其上镌刻着四个行书大字“一苇可航”,从东北到京华,它在无数的日夜里陪伴赵春秋老师笔耕墨耘、艰辛探索,是雪地皴法诞生的最直接见证者之一。

图片

“一苇可航”四字,最早出自魏晋竹林七贤之首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 其八》:
我友焉之,隔兹山梁。
谁谓河广,一苇可航。
徒恨永离,逝彼路长。
瞻仰弗及,徙倚彷徨。

图片

嵇康的兄长稽喜曾举秀才,有济世之才,也热衷于功名。嵇康早孤,所幸“母兄鞠育,有慈无威”,可见兄弟情深。在嵇喜入军之际,嵇康为其写下一组四言赠别诗,在第八首诗中引用的典故出自《诗经 卫风》中一篇叫《河广》诗: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翻译过来大意是这样的:谁说黄河宽又宽?一根芦苇可以航。谁说宋国远又远?踮起脚跟能望见。谁说黄河宽又宽?广狭难容一条船。谁说宋国远又远?不用一早到对岸。由此,后人将“一苇”视为渡到彼岸的象征,嵇康的诗句在引用时仅改了一字,“一苇杭之”变为“一苇可航”。

图片

禅宗始祖达摩“一苇渡江”是一个极美妙的故事,传说达摩在南方传道已毕,返回时路遇一江,江水浩浩,无舟可渡,就随手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水中,化作扁舟一叶,飘然过江。舟是舟、芦苇也是舟。人们不把芦苇当舟、是信不及。达摩明心见性,于他而言,舟是舟、非舟也是舟。即便没有芦苇,踩着水面也一样可渡。

图片

“渡”,通“度”,佛教经典心经中有“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之句,旨在把众生从烦恼的此岸渡到解脱自在的彼岸。艺术是渡向理想天国的一叶扁舟,扁舟在中国山水画艺术中联系着世俗与世外、红尘与极乐。当人们想要逃离此岸时,以扁舟为具;当人们逃离了此岸时,则以扁舟为居;当人们泯灭了一切色相之时,一叶扁舟即是一个宇宙。

图片

赵春秋老师的山水点景中,舟的出现频率极高,几年前笔者曾解读过他冰雪画境的小舟(参见拙作《诗意自在的禅心安顿 ——解读赵春秋冰雪山水中的小舟》),近日,欣赏他的一组以舟渡为主题的“相忘于江湖”茶画小品,感触颇深。

图片

图片

这组茶画,尺幅不大,但不乏宋人丘壑、唐人气韵,亦有元人笔墨之趣味,画中小小一叶扁舟,满载着画家丰富而又深邃的灵魂世界,泯灭了岁月,也超越了时间,人在舟上,无古无今,万相寂灭,超越了一切有形的存在,获得了“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的宇宙感:一叶扁舟就是一个宇宙。在水墨氤氲中感受江湖之上千里烟波、万里孤蓬、天远水阔的画意诗情,只有用“沉醉”两个字,才能表达内心之感受。

图片

图片

回到本文开头的话题上,很多画友对“一苇可航”镇尺并不陌生,因为它多次出现在赵春秋老师公益直播的视频中,这些年来,为推广雪地皴,传播、传承国画艺术,赵春秋老师可谓不遗余力,他说,这数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做两件事:画画与教画画。滚滚红尘,人生如逆旅。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困境,愿望有多大,艰难的感觉就有多深,在遇到困境时,有人自暴自弃、有人奋起前进。只有用坚定的信念造就出无所畏惧的灵魂,才能渡己与渡人。

图片

为突破困扰了中国画家千年来画雪无厚度的桎梏,赵春秋老师以十余年孜孜不倦的探索化作雪地皴法这“一苇”之舟,不仅画出了冰雪山水的厚度,也将冰雪山水的艺术审美上升到了新的高度。通过持续不断的推广和传播,越来越多的人跟随赵春秋老师步入了艺术殿堂,从零基础的小白成长为高水平的画家。赵春秋老师也因此被中国教育电视台授予“最美教育奋斗者”光荣称号,他如同一位摆渡人,将弟子们送达一个叫作“美”的艺术彼岸。

图片

癸卯盛夏,连日暴雨滂沱,湿热难耐,心中郁郁,如处泽国,读赵春秋老师“相忘于江湖”茶画小品,豁然开朗,又想起那句“谁谓河广,一苇可航”,不禁莞尔。

——2023年8月1日于宋庄诗意楼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