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听器官-耳 一、前庭感受器的工作原理 头部的位移或转动,可以引起前庭器官内淋巴液的流动,激活膜迷路内的毛细胞(一种长有纤毛的感受器细胞),从而产生信号。 1. 具体来说,椭圆囊和球囊传导直线加速或减速信号。头部直立时,① 椭圆囊(扁椭圆球体)接近于水平面存在,传递水平运动信号;② 球囊则接近于垂直位,对垂直运动反应更大(如失重感)。不管是哪种方向的线性运动,有效刺激都是“加速”或“减速”,而匀速无法提供(如我们在近似匀速行进的火车上感受到的那样)。 2. 至于为什么其可以感受转动,则主要和3个“C”形半规管所构成“平面”的相互垂直结构有关(3个平面刚好形成三维立体的空间结构),其内部的前庭感受器,通过判断管内淋巴液流向,及其与重力的相互关系,感知任何角度变化的“旋转运动”(旋转速度的变化,和角度的加/减速)。 ![]() 内耳的结构 二、前庭功能的实现-“安静感觉” 感知并及时上传的前庭信号,对人体姿势维持、高效率运动和稳定地凝视等功能的实现,均是必需的。且除非有主动或被动的“错误”动作出现(如人体自转带来眩晕感),通常保持潜意识状态。 前庭-眼反射的存在,可在头部运动时,保持眼球和身体的稳定;即,让人的视线在头部运动时,锁定在同一个目标上。这对于体育运动至关重要,没有这个反射,几乎所有的竞速运动均无法实现,这是因为,凝视对于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即时地识别标识,或在紧急情况下及时避开障碍等功能实现,均是必需的。 从运动科学视角看,该反射是高度可塑的,即具有较高的可训练性(可以靠大量的训练稳定和加强这一点);并且人体对不断变化着的前庭信号输入,也可以产生较好的平稳性适应。 ![]() 前庭-眼反射传导途径 三、高级前庭功能 前庭功能的实现,驱动或调节人体姿势调整和运动功能,通常不引发意识感觉。但异常输入或机能失调,则会打破这种安静状态,引起眩晕或恶心。通常情况下,个体可以适应这一变化,进而缓解眩晕;但个体差异较大。 随着传入神经的上传,人体神经中枢会将前庭觉、视觉、本体感觉和触觉等信号进行整合;进入许多皮层联合区域,甚至上升到意识层面。具体来说,其传导通路具体为: ![]() 平衡觉传导通路 四、前庭功能如何测试? 适用于运动员平衡能力测评方法主要有:闭眼单脚站立成鹰姿测试、踏木测试、平衡木测试、闭眼原地踏步测试、8点星形偏移平衡测试、Wolfson姿势性应力试验、视觉反馈姿势描记、动态平衡测试系统等。举例说明如下: 1. 静态平衡测试-闭眼单脚站立测试(stork stand test) 受试者闭眼站立,听到“开始”口令后,抬非优势侧的脚,使脚底固定于优势脚内踝部位。记录保持此姿势的时间,时间越长,静态平衡能力越好。一般认为≥60s为良好,30-60s为一般,≤30s为差。 平衡能力较好的人群,如太极拳运动员,单脚站立测试易产生天花板效应,可以加大动作难度,采用闭眼单脚站立成鹰姿测试:受试者闭眼单脚站立,两臂侧平举,躯干前屈,同时非支撑腿后伸,躯干与非支撑腿与地面平行时开始计时,平衡被打破时测试结束。保持平衡的时间越长,平衡能力越好。 2. 动态平衡能力测试-闭眼原地踏步测试(closed cycles test,CCT) 受试者闭眼并脚站立(40cm直径的圆圈内),以120步/分的频率踏步,要求踏步高度与支撑脚踝关节等高,记录其中一只脚踏出圆圈的时间,时间越长,动态平衡能力越好。 或受试者闭眼并脚站立,记录两脚跟中点的位置,然后以120步/分的频率踏步1min,要求踏步高度与支撑脚踝关节等高,踏步停止后再次记录两脚跟中点位置,把两次记录脚跟中点位置偏移的角度和距离,作为评价动态平衡能力的指标。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