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公道可道

 zhb学习阅览室 2023-08-04 发布于上海

作者:刘吉同

崇公道是戏剧《玉堂春》里的一个狱卒,算一个小公务员吧,剧中他的职责和任务是将苏三从洪洞县押解至南京复审。崇公道地位微不足道。但却有可道之处。

他世事洞明。崇公道在官场最底层浸泡多年,阅人阅案无数。因此,虽然卑微卑贱,但却对世道人心颇有见地,“你说你公道,我说我公道,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他的这段台词,道出了人性的真实、人生的无奈和对朝廷司法的嘲讽。如今差不多已成了天下皆知的“名言”了。押解途中当苏三陷于“八恨”而不能自拔时,他开导她说:“他们当官儿的当中,好人能有几个。哪个当官儿的能秉公办事儿!”这些既是他的“经验之谈”,也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显示了他的清醒和洞见。在那个肮脏、险恶的生存环境里,崇公道的职场生涯还能游刃有余,显然与他的见识有很大关系。聪明人总比糊涂虫的生存能力强。

更重要的是,他心地善良。不滥用职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尽力减少而不是增加别人的痛苦,更不去无端地为难、折磨别人。自己也从中收获了快乐。这正是崇公道值得称道和可敬的地方。

或许有人一听到“滥用职权”几个字都笑了,小小狱卒崇公道,哪有职权啊!其实是有的。正像崇公道在途中欲为苏三解枷时说的:“什么王法不王法!出了城,就由着我啦!”就是说,在从洪洞至南京一路的执法中,什么时候走路?什么时候休息?是不是可以暂且去掉枷锁?等等,决定权全在他手里。离开洪洞县上路后,他对苏三说:“大热的天儿,我这空行人还出汗呢。何况你扛着这么重的枷?”于是他决绝地命令苏三,把枷“摘了,摘了”。这一点最让人感动。崇公道手中的权力虽然很小,但却用在设法减少苏三这个已经很不幸的女人的痛苦上。同情心、同理心十足,可谓闪耀着善良的人性的光辉。通常讲,普通人大都不可能有于谦那样“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机会和能力,更多的则是卑微的工作着,因此,就应该像崇公道那样,“勿以善小而不为”,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用微薄的能力去温暖别人,这也是人间大道。

相反,很多“狱卒”却做不到这一点,乃至把手中那丁点儿权力无限放大,用来为难和敲诈“苏三”。文艺作品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宋江刚入狱时,因为未按“惯例”向“狱卒”行贿,便被节级戴宗骂道:“你这黑矮杀才,倚仗谁的势要,不送常例钱来与我?”宋江后来反问了一句“我得何罪?”节级便大声喝道:“你这贼配军,是我手里行货,轻咳嗽便是罪过!”这就是宋代乃至之后历代“狱卒”的嘴脸。戏剧《窦娥冤》里的那位禁婆,也是这等货色,“有钱的是朋友,没钱的打不休来骂不休”。窦娥因蒙冤早已把家里折腾得一贫如洗,但她仍逼着窦娥向其行贿。崇公道之所以令人尊敬,也是比较出来的结果。

而史籍里的记载更是令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清道光五年,“浙江会稽、山阳两县差役将无辜良民家产全行抄没,并诬及其亲戚,极刑拷问,足成残疾,并对其亲族朋友等二三十人日夜勒索”。道光十三年,“河南滑县快役因索诈不遂,组织一百余人,将良民剜出双目,致使其母惊病而死。”(岳麓书社,张国骥著《清嘉庆道光时期政治危机研究》第13页)同样是小公务员,但他们给崇公道先生提鞋都不配。

临收笔想起了鲁迅的一段话:“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剝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娜拉走后怎样》)鲁迅所言分明告诉人们:有的人能从别人的痛苦、倒霉、厄运和牺牲中找到自豪、快乐乃至成就感、幸福感。这是民族的劣根性之一,极其丑陋。清代的那些“狱卒”之所以敢这般无恶不作,伤天害理,恶劣的吏治应该是主因,但对这种劣根性的心理支持,无疑也是个重要原因,其“持久性”的祸害不可小觑。

【原载《上海法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