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 从前天下午读完手头的两部书后,就开始选书。有自己买的书,有电子书,有图书馆借来的书。选什么书来读? 图书馆借来的《愤怒的葡萄》是个大厚本,本想要先看。当拿到手里时,觉得沉甸甸。灵机一动,拿着不方便的话,不如看电子书,正好也有。就这样,这本书就可以放一边了。随后可以看电子版。 必须要感谢家里大男孩儿给调试好的平板电脑,看书时的全屏,又可以有外壳支撑。读书时舒服多了。从以前的不愿意看电子书,到现在更愿意捧着电子书来读,方便多了。 厚书是最明显的。几百页的厚度,拿在手里太沉。不如拿个平板。另外纸书的话,还要随时带个书签。电脑不用,随时打开,都是你上次正在看的地方。 先看图书馆的书,还有两本没看。看王安忆的《长恨歌》吧,封面上醒目的“茅盾文学奖”几个大字让我毫不犹豫选择了它。这是纸书。 再选一本电子书同时来看。选了陈忠实的《好好活着》,前面看了几十页后,发现是散文,总觉着不过瘾。到晚上时,果断地换成小说。那就读《愤怒的葡萄》。 就这样两部书选好。 读书 看到《长恨歌》开篇时,真是又折磨又佩服。 折磨的是从第一个字开始到第18页,全是景物描写。写上海的弄堂、流言、闺阁、鸽子。洋洋洒洒,2万字以上。对于急于看故事的人来说,对于我这种囫囵吞枣读书的人来说,真真地折磨人。 当然这是我当时想放弃的时候,就想到去网上查查评论吧。后来才知道这是作者费尽苦心想要营造的一种氛围。这种描写,让人先展开想象。把环境烘托出来,文章的基调就有了。 用这么多的笔墨写出来,已经是一件让人佩服的事情了。写作,是要有写的本事的。 还记得上学阶段看琼瑶的书,里面有很多景色描写。当时读着,想象着,这是什么样的地方啊,生动、雅致。不论什么景物,在作者的笔下都活了起来。让人产生一种怜爱、喜欢。 想到上学时语文课上,老师总会让我们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它们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现在想来,这真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呀。 看到网上评论这本书还有拍成的电影,那这就更让人期待了。看完文字版,再看电影。这样就变成了文字与立体现实的一种碰撞。 这种看书的方法,还是儿子上小学时,他们班同学的家长告诉我的。当时她家女儿特别爱看书,我与这位妈妈聊天,学习到了这个好方法。 也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现在用到了自己看书上面。值得分享。 |
|
来自: 新用户0989GayH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