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56个民族的起源之42——哈尼族 元阳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美得震撼人心。它是哪个民族开辟出来的呢? 他们又为什么要费尽心力地开辟出一层一层的梯田呢? 大家好,我是孩子的百科。 ![]() 一、人口分布 哈尼族是个跨境民族, 缅甸称为高族,约20万人; 老挝称为高族,大概有10万人; 泰国称为阿卡族,约8万人; 越南称为阿卡族,约4万人。 我国的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人口数量为1733166人。 ![]() 二、民族起源 哈尼族的起源主要有土著说、东来说、北来说、夷越融合说等,其中氐羌为主体族源的北来说是目前主流的看法。这些看法,也从侧面验证了民族融合的理论,说明哈尼族是个多族群融合后,形成的民族。 孩科在氐羌为主体的北来说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看法,归纳出哈尼族的大致起源路径,供大家参考。 ![]() 氐羌族群很早就游牧于西北的甘、青高原。 公元前384年到公元前362年之间,秦国迅速扩张,氐羌族群受到攻击,再加上环境改变等原因,氐羌族群被迫流散迁徙。其中一部分从巴颜喀拉山两麓,沿雅砻江到达四川,然后在雅砻江、大渡河流域生活了很长时间。为了适应大渡河畔的平坝环境,他们定居下来,开始农耕生活。 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已经到达川西南、滇北的广大地区,大渡河以南的那部分被称为“和夷”。他们是哈尼族的先祖族群。“和夷”是个统称,包括蜀人、氐、羌、叟、僰、笮等族群。 到秦汉时期,逐渐南迁的“和夷”族群已经进入包括滇东北、滇西北、洱海、滇池等广大地区,而“和夷”的各族群在相互交流中也在不断融合。 汉晋时期,这个族群逐渐从母系社会步入父系社会,稻作的农耕生产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族群也变得稳定而富庶。 经过南北朝时期的分化融合,到唐朝,当时的南诏政权时期,这些族群被称为白蛮、乌蛮等,而乌蛮中的一支“和蛮”,就是哈尼族的先民。 ![]() “和蛮”在滇中地区定居不过数百年,因为战争,不得不再次南迁。此次南迁的路线主要有三条,版本很多,各版本之间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本文把相同部分罗列如下。 第一条路线是,从曲靖经昭通到达滇东南的六诏山区; 第二条路线是,从洱海流域经巍山、景东、镇沅、墨江、元江、普洱,到达西双版纳地区; 第三条路线是,从滇池流域经安宁、易门、峨山、石屏、建水,到达红河流域、哀牢山地区。 公元十世纪左右,“和蛮”已经在六诏山区和哀牢山区定居下来。这个南迁的过程是持续的、缓慢的, 因为战争、瘟疫以及其他强族的侵扰,他们不停退让、搬迁。而为了回避山下和山上的那些强族,哈尼族选择了半山腰的位置,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硬生生地开辟出一片片梯田来,着实让人敬佩。 宋朝时期,“和蛮”被称为“和泥”。 公元13世纪,自称阿卡人的一支哈尼族先民,因为躲避蒙古军队的侵扰,南迁到云南南部边境地区。 元朝时期,哈尼族先民被称为“斡泥”。 公元14世纪中期,明朝迁移南京、山西、湖广、江西、贵州等地的汉族充实云南各地,不少汉人进入六诏山区,随即苗、瑶等民族也相继迁入六诏山区,部分融进哈尼族之中。 明朝时期,被称为“窝泥”。 公元17世纪中叶,吴三桂的镇压和屠杀,哈尼族为了生存,隐瞒身份,融入当地民族之中;靠近红河的,西迁到哀牢山,和哀牢山地区的哈尼族聚合。 公元19世纪末,云南大动乱期间, 一部分阿卡人从云南南部边境继续南迁, 一部分进入缅甸; 一部分进入越南和老挝; 后来又有一部分阿卡人从缅甸进入泰国北部山区。 清朝时期,被称为“窝泥族”。 哈尼族先民的迁徙具备整体规模由北向南,部分零星向周边扩散,长距离和短距离、节点式并存的特点。而其他族群的融入也随着哈尼族的迁徙一直持续。 ![]() 三、语言文字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哈尼族大多能够讲汉语、傣语等语言。 以前没有自己的文字,1957年在国家的帮助下,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造了属于拼音文字的哈尼文,1958年试行,1981年又进行了修改、补充和调整。 ![]() 四、民族印象 哈尼族是个历史悠久、勤劳坚毅的民族。在外族的压迫和侵扰下,她总在避让,总在迁徙;在山上和山下强族的挤压下,他们无奈选择贫瘠的半山腰居住。勤劳和智慧的哈尼人却出人意料地创造出磅礴大气、巍巍壮观的元阳梯田,让人为之惊叹不已。 ![]() ![]() ![]() ![]() ![]() 好了,哈尼族的全部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欢迎批评指正,我是孩子的百科,我们下期聊聊白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