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电影《长安三万里》热映, 影片中, 李白、高适、杜甫等 数十位“顶流”诗人接连登场, 《静夜思》《将进酒》等传世名作接力出现, 唤起了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让人直呼“血脉觉醒”“DNA动了”。 长安三万里, 是诗人与理想的距离, 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 ![]() 电影《长安三万里》 图自:新浪微博 黄石历史文化悠久, 历代名家都在这里留下打动人心的诗句。 从“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到“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 从“西塞山前白鹭飞” “一片降幡出石头” …… 在三万里诗歌长河中, 黄石如一颗明珠, 闪耀着独属于自己的光辉。 闪耀着独属于自己的光辉。 ![]() 黄石西塞山 壹 · 李白、孟浩然曾途经西塞山 电影结尾处, 许多观影者被李白在江上的那句呐喊 ——“轻舟已过万重山” 深深触动, 纷纷发文评论:“感觉心灵被治愈!” 该片段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 一切都要从那首千古绝句说起。 ![]() 黄石西塞山 唐肃宗至德元年(天宝十五载,756),李白参加永王李璘幕府,永王争夺帝位失败,李白受牵连获罪,之后被流放夜郎(位于川黔邻界处,以今桐梓、古蔺、怀仁为中心)。行至白帝城,他忽然收到朝廷的特赦令。李白欣喜若狂,调转船头,东下江陵,写下《早发白帝城》抒写喜悦畅快之情。 记者查阅相关史料书籍,从黄石档案局出品的《黄石历代诗选》中发现,在流放夜郎的途中,李白途经西塞山,并写下《送二季之江东》《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两首诗。 据考证,李白流放夜郎,是沿长江水道逆水行舟,《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里的“西塞驿”就位于黄石城区东郊的西塞山边。 “平明及西塞,已先投沙伴。回峦引群峰,横蹙楚山断。砯冲万壑会,震沓百川满。”天刚亮,李白的船到达西塞山,他目之所及,只见西塞山群峰回峦,江水冲击万条深壑,响声如雷,波浪滔天。 西塞山地当“吴头楚尾”,扼守长江天险,古来即为征战要地。李白面对大江东流,思英雄往事,心中生出“鸟去天路长,人愁春光短”的感慨。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从不吝于表达自己对孟浩然的崇拜之情。影片中,当他为是否入赘许家而迷茫时,想到的也是询问“偶像”的意见。和自己的“迷弟”一样,孟浩然也曾途经西塞山并留下“西塞沿江岛,南陵问驿楼”的诗句。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记载,孟浩然在开元十四至十六年(726-728)间,曾由武昌乘船至扬州,这首《夜泊宣城界》作于长江宣城段。孟浩然出发时,李白为之送行,并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贰 · 历代名家写诗歌咏黄石 黄石历史悠久, 文化绵延不绝, 历代大家名家都曾用他们的生花妙笔 来歌咏黄石。 ![]() 黄石历史诗选 《黄石历代诗选》选录诗人208名,其中不乏大家名流,江淹、何逊、孟浩然、李白、元结、张志和、刘禹锡、罗隐、皮日休、苏轼、黄庭坚、王十朋、陆游、王世贞、吴国伦、袁宏道……排列起来是一串熠熠生辉的名字。 该书中收录的448首作品,朝代涵盖了春秋、汉、南朝、唐、宋、元、明、清……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有写宦情的,有写世情的,有写亲情的,也有写夫妻爱、家国恨、师生情的…… 在黄石传唱最广、几乎妇孺皆知的张志和词作《渔歌子》,描写了西塞山的秀丽风光。而在所有写西塞山的诗词中,以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最为著名,也最为豪放。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由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沿江东下赴任,途经西塞山,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历来过西塞山者,往往登临抒怀,“西塞怀古”便成为明清时期“大冶八景”之一。 唐代诗人王建途经黄石,根据富水流域流传的贞妇送夫从军,立而化石的感人故事,写下了《望夫石》一诗;宋代大文豪苏轼被贬黄州后,不辞百里去大冶讨来了茶种,种在雪堂边,并写下《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一诗,大冶的桃花茶也因诗人的名气而扬名千年。 还有南宋状元王十朋的《渡金湖》《题宏化寺》,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的《道士洑》……一首首或描写或歌咏黄石自然或人文景观的作品,为这座城市增添了许多光彩。有了诗的滋养,黄石处处流淌着诗情画意。 叁 · 诗歌凝聚黄石文化自信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提起这句诗, 很多人都不陌生, 却鲜少有人知道这首诗出自黄石。 “这首诞生于春秋时期的《越人歌》,由越人语言翻译而成,是楚辞的艺术源头之一,是黄石地区最早出现的诗作,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翻译作品,也是中国最早的情歌。”《黄石历代诗选》的编著者、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刘远芳介绍,这首诗反映了楚越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及民俗风情等丰富文化内容,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意义,故选其作为全书的开篇。 写黄石的诗歌中,还有些作品虽然传播未广,却具有文学、文化、历史多重价值,弥足珍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增荣的《火车行》。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期间,决策兴办大冶铁矿,并开建大冶铁矿运矿铁路,为大冶沿江地带的开发和黄石建市奠定了基础。 火车开通之日,时任大冶运道矿务总局总办、候补知县李增荣在现场看到火车开出,“砰磕相撞声隆隆”,“驱驾无烦施鞭策”,“日月跳荡似奔轮,沙走尘飞行绝迹。顷刻千里掣电蛇,云烟一瞥回飙翮”的情景,激动地写下了这首诗。 “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以火车为题材的旧体诗(古风),反映了近代以来黄石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历史,具有特殊的意义。”刘远芳说。 古人云:“以诗证史”。这些诗作展现了黄石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印证了黄石自古以来就是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宝地,增强了黄石人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诗歌的融入,赋予黄石这座城市更多意境,汇聚起更多黄石人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之心,让我们不论何时,身处何地,都可以在心中吟唱“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