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播丨宁语
以上这段话,来自于最近网络上爆火的一封信。 它横跨十一年,寄给了《爱情公寓》中曾被质疑的林宛瑜。 十一年前,观众们不明白,为什么她会放弃一个爱她至深的人,离开一切,寻找所谓的“自我”? 她的出走,引发了无数观众的震惊与质疑,甚至有很多人攻击她,说她就是“作女”的代表。 然而,十一年后,当我们再次回顾林宛瑜的选择,才终于意识到: 她的选择背后,隐藏着人们成长的真相…… ![]() ![]() 主动分离,是为了寻找自我 在电视剧《爱情公寓》中,林宛瑜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爽文”女主。 她拥有傲人的家世、完美的爱情、温暖的友情。 这些人人都向往的东西,一点也不吝啬地全都叠加在了她的身上。 最让观众羡慕的,就是她和陆展博的情侣CP。 高智商笨蛋帅哥 VS 高颜值呆萌美女,趣味十足,拉扯不断,让无数观众上头。 可是,在电视剧的第三季中,所有人都以为他们两会修成正果,宛瑜却用十四个“不行”拒绝了展博的求婚,转身离去。 门“嘭”地一声关上,观众们的不满也扑面而来,宛瑜被视为任性、绝情的人,那些她过去与展博的可爱互动也因这个令人费解的结尾而变质。 林宛瑜为什么宁愿舍弃连带着爱情公寓里所有的友情、爱情,也要决心离开呢? 其实,很早以前,她就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她曾说过:“我希望给自己一点时间,把该经历的都经历一遍,那时候,我才是真正的独立,真正地长大了。” ![]() 林宛瑜最开始离开富裕的家庭,就是因为一段不合心意的婚约。 在爱情公寓的时光虽然快乐,和展博之间虽然有过心动,但是究其根本,他们并不是同一个世界里的人。 展博的终极理想就是跟宛瑜结婚,生几个孩子,跟孩子们讲父母相爱的故事,平平淡淡,努力生活。 而宛瑜的理想,却是去更多的地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去看不一样的风景。 他们的选择没有对错,就连宛瑜自己也无法判断,究竟怎么样的人生,才是自己想要的。 所以她才会选择离开,因为只有离开,她才能真正找到自己想要的。 为什么说只有离开,才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呢? 因为自我意识的成长,需要在完全独立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小时候,我们依附于父母,免不了为了父母的意志而生活。 就像林宛瑜,作为大家族里的千金小姐,从小锦衣玉食伺候着,也必然会被父母安排着做事,她是父母的一部分,从未能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活。 而如今,若是没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她将会成为展博的附属品,为了爱人的理想生活而掩盖真实的自我。 在真正独立之前,当我们和另一个人共生,就永远无法成为自己。 所以宛瑜才会离开,去完成和他人的分离。 不是因为不爱,而是需要一点时间了解自己,成为自己。 分离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完成的功课,它贯穿了我们的一生。 完成分离,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 人的成长,总是诞生于分离之中 一个初生的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瞬间,已经遭遇了人生中最为痛苦的第一次分离—— ——分娩。 妈妈的子宫是舒适的,温暖的,我们与妈妈共生在一起,屏蔽了外界的所有伤害。 然而十月之后,我们却被迫要经历狭窄的产道,无可遏制的挤压,才会来到这个寒冷的,充斥着喧嚣的世界。 ![]() 面对这种分离,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放声痛哭。 由此,我们对分离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印象,感觉分离总是痛苦的,令人焦虑的。 这时期的我们,会渐渐发现,这个世界并不仅仅只有自己,“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也逐渐变得模糊。 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我们将会迎来第二次生命中的分离:与养育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分离。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全能自恋”中的孩子会认为,世界是以“我”为中心的,外界是为了满足“我”的需要而存在的。 但是当我们逐渐意识到: 我们饿了,爸爸妈妈有可能不会立刻喂我们; 我们累了,爸爸妈妈有可能不会立即哄我们睡觉; 我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有可能会被父母批评,更有可能会因此受到伤害。 我们才绝望而惊讶地意识到,父母和我们不是一体的。 慢慢地,我们从无法认可,到逐渐接受:父母是父母,“我”是“我”。 这才完成了与养育者心理上的分离。 ![]() 等到我们长大成人,离开家庭,组建自己的家庭,我们也算基本上完成了与养育者生理上的分离。 当然,受过往经验的影响,我们排斥分离,因为分离代表着痛苦。 但若是没有分离的过程,或者没能在父母的引导之下很好地度过这个过程,我们就会产生一种与他人“共生”的错觉。 而这种错觉,会为我们带来很多麻烦。 通常意义上,会出现这样两种麻烦: 第一种,叫做“融合共生”甚至“共生绞杀”。 融合共生指的是一个成年人退行到婴儿的状态。 比如,有的人长大以后很依赖父母,甚至结婚了也不愿意搬离父母的家中;从来不做家务,等着父母给自己安排一整天的事务; 还有的人无法享有正常的亲密关系,容易和爱人产生极端的依赖心理,这便是共生绞杀。 比如一种极端心理: “你我不能分离,你离开我,我会死,所以恨不得你死;我离开你,你会死,所以我内疚得要死。” 或者: “你的想法要和我一样,否则你去死;我的想法也要和你一样,否则我去死。” ![]() 第二种麻烦,或许没有表现的这么露骨,会以一种更为隐秘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就是我们平日里讲的“缺乏边界感”。 容易被婆婆呼来喝去的儿媳妇; 被同事强加工作却不敢说不的社畜员工; 婚姻中一再容忍丈夫出轨的妻子等等…… 这些都是缺乏边界意识的例子。 可以看到,没有完成分离,我们容易深陷在与他人共生的虚幻之中。 长此以往,我们会失去为自己负责的能力,我们也会逐渐肯定自己“不行”、“不够好”、“不够有能力”、“不够聪明”、“没有本事”等负面的评判之中。 届时,真正的自由于我们而言,就是一种奢求。 所以,无论分离有多痛,我们也必须要去经历它,体验它,实现它。 父母与孩子分离,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并让他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再亲密的爱人,如果不懂分离,两个人的亲密关系就很难长久; 亲子关系,情侣关系、朋友关系等也是如此。 但,我们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分离呢?这里蕴含着你需要经历的功课。 勇敢承担,实现分离 在《爱情公寓》中,林宛瑜两次“出走式”的分离,便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为了和家庭分离,她选择了逃婚出走; 为了找到真正的自己,她离开展博和朋友,对向往的校园投递了入学申请。 这两次“逃离”,背后的本质,都是一颗渴望寻找自我的心。 当然,一开始,在心理上实现分离,会经历一段时间的不适应,我们可以从身体上先实现分离。 首先,可以给自己一个体面的告别仪式。 比如,大学毕业,郑重地和父母吃一顿饭,告诉父母,自己需要搬出去住,学会独立,学会一个人生活。 如果担心父母难过,你可以先写一封信给父母,给父母一些接受的空间。 再比如,你和自己的另一半即将走入婚姻的殿堂,为了确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你可以和对方商量,独自住上一段时间。 或许对方会对你的选择感到不理解,希望你在呵护对方心情的同时坚持自己的内心。 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做出对自己对他人,最为负责任的选择。 同时,你也可以选择一个人的告别仪式。 选择一个独立的空间,安静的环境,在心里想起要告别的对象,要分别的环境,对他们曾经给予你的支持表达感恩, 并表达奔向新生活的决心。 ![]() 其次,在面临分离的时候,我们必然会承受痛苦。 这种痛苦很可能将我们拉回到原来的舒适区,让我们错失分离的正确时机。 比如和一个并不合适的爱人分手,却因为习惯了两个人一起生活,不愿意经历空窗期而妥协,甚至轻易进入一段新的感情。 这个时候,我们更要坚定自己的内心。在心理上实现分离,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回顾过去那些美好的记忆,但同样需要坚决地承认,既然已经做出了选择,会勇敢地承担痛苦,承认失去。 心理上的分离意味着从内心真正放下,不再依赖过去的人事物,而是转向内在,连接本自具足的自己。这需要有很多疗愈的发生。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说的:“有一种最常见的对爱的误解,就是将依赖性当成真正的爱。” 然而,懂得好好分离,才能好好爱。 因分离而阵痛的时候,允许情绪流经,不去抵抗,陪伴自己度过这一段,痛苦的底层其实是爱。 还可以连接更大的场域,周围的社群支持,大自然的共振,小动物的爱,总有能支持我们心灵的力量。 提醒自己,我们的人生终将走向分离,不管是关系,还是生命。好好爱,充分活出每一个时刻,那么就算分离,也没有遗憾。 ![]() 最后,在经历分离中的我们,还可能遭遇迷茫。 这个时候,不妨为自己画一幅未来地图。 比如,你可以在地图上写上自己心仪的工作,理想中的亲密关系。 并且标注好,在达成这个目标之前,你还需要完成哪些事? 需要学习什么技能吗?需要如何完善自己吗? 把他们都写下来,然后一步步实现它。 不过,要记住,这个未来地图并不是完全静止不变的,越是和他人分离,越是找到自己,我们越是会发现更多新的可能。 敞开自己,迎接挑战。 希望我们都能在一次次的“分离”中,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