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写好一个可以“疯传”的故事

 东山威夷 2023-08-04 发布于广西

柏拉图说: “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

故事给人的影响,远远大于说理,方式也来得更加讨喜。

感觉第一,思考第二,这就是故事的魔力。

好的道理更需要好的形式来表现,才能发挥出观念传播的最大效能,才能更加深入人心。

讲好故事,离不开悬念戏剧化,但为王的永远是内容。而所有故事的内容,最后都要回归到“人”的主题。

而一个好的故事,最容易被忽视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三要素:受众、细节、节奏。

如何写好一个可以“疯传”的故事

一、受众视角的思考

有些作者只管自己写得开心,而不去思考观众想看什么。

比如说完全凭兴趣写作写了几年的我,在写作领域的进步是非常有限的。

这种写作方式可以是写作爱好者自己作为兴趣,而若想要把它作为一项事业,那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

当我想好要在写作领域里深耕,且希望自己是更专业的撰稿人时,我就知道我需要学习更多有关写作的知识了。

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不得不去思考一些更为有效的传播方式以及更高含金量的内容。

而想要获得快速且大范围的传播,就必须学会思考传播背后的规律。

在《疯传》一书中,社交货币、诱因、情绪、公用性、实用价值和故事就是使得一切事物疯传的六原则。

想让一个故事疯传,当然最好也能具备前五要素。

使故事具有社交货币属性,让读者能从你的故事中获得归属感、专属感,体现出自己的品味和与众不同,让自己感觉看了之后可以变得更优秀,从而被人们津津乐道,那么站在受众角度思考的第一步就完成了。

这也就是如果你的故事能够满足读者的渴求,帮助读者被尊重、被看见、被喜欢,那么受众自然会喜欢你的故事。

像我昨天在某站上看到了一个关于“孔乙己”的音乐歌曲,既表达了作为大学毕业生的我掉落到和孔乙己一样落魄的境地,又能用音乐说唱的娱乐性自嘲一下。

我分享给了朋友,因为这个视频既说出了我的心声,又表现的较为与众不同。

所以我以及几百万个点赞转发的网友就被轻松“拿捏”了。

《疯传》里的几个其他原则,比如学会调动读者的情绪,避免低唤醒情绪(悲伤/恐惧/满足),点燃高唤醒(愉悦/兴奋/消遣/敬畏/生气/忧虑)情绪是最有效的方法。

看看最近比较火的古装剧《长相思》里,为什么这种爱情故事能长盛不衰?就是因为满足了万千少女的恋爱期待,希望有人相爱,有人相守,有悠闲自足的生活,甚至还可以有一些挫折体现女主的强大善良,女生们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情感在剧中都可以获得消遣,其带来的兴奋、愉悦就足以形成疯传。

小企鹅别处心裁制作的相思榜,可以让观众选择给剧中自己满意的CP送红豆,也可以对剧中角色进行罚站,便运用了“公共性”原则,能够引发更多的公共讨论,从而激活了口碑。

如何写好一个可以“疯传”的故事

二、直指人心的细节

我们常说,一篇文章写得“有血有肉”,细节就是文章的“血肉”。

好的细节,会快速将我们带入其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当我们听到生动细节的时候,大脑会对我们接收到的动作、声音、气味、触觉和视觉想象进行生动的心理模拟,也就是俗称的“脑补”,在脑海中浮现引人入胜的画面。

也就是描述地越具体,越能调动人们的情绪。

在这方面,鲁迅把细节描写运用的炉火纯青。比如《孔乙己》中描写孔乙己的手的功用的变化: “排出九文大钱”、“用手指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他从破衣供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是用这手走来的”。

文中这几处对孔乙己手的细节描写,可以让读者脑海中浮现极为清晰的画面,在这种直逼感官的描写面前,我们对于孔乙己境遇的每况愈下也就十分明了了。那细节之处对于我们的冲击也是引发我们思考的契机。

这个同样是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没有人喜欢听干巴巴的大道理。引人入胜的故事都喜欢,且能长久流传。

意义没有意义,好细节才有意义。减少宏观,增加细节。

想要写出疯传的故事的写作者应该养成这样的习惯:无论做什么样的选题,首先考虑人物,其次寻找细节。

我们对意义和主题强调太多,毁掉无数趣味。其实最有意义的意义藏在故事的细节里。

讲那种直指人心的有丰富细节的故事,才是顶好的故事,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主题和意义。

写好一个主题明确的故事是重要的,但在写作中一定要入眼、入脑、入心,注重细节的作用。如果做不到,故事再好也在空中飘,落不了地。

在我看过的那些优秀小说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可能因为讲了一个闻所未闻的离奇故事,可能是满足了我的某些幻想,而经常触人心弦的就是那些流露真情或令人着迷的细节,散发出超强的感染力,让人很容易被代入进去。

但是细节也不能过多,如果全是细节堆砌,也就失去了故事的第三个要素“节奏”。

如何写好一个可以“疯传”的故事

三、考验技术的节奏

以前跟同学讨论过唐诗宋词,更喜欢哪种,我们得出了一致的答案:宋词。

原因就在于宋词的词,这个“长短句”的形式富于变化,词的节奏是顶好的,所以我们看现代的歌词以长短句结合居多。

该舒缓的时候舒缓,该紧凑的时候紧凑。做音乐如此,写文章也如此。

所以节奏感就像音乐的旋律一样。节奏感对了,就好听,就好唱,就好读。

有些好文章也因此有音乐性。一般文章的节奏就主要体现在整体布局、事件推进、段落排列和长短句搭配上了。

像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就具有明显的音乐性,他常把音乐创作的方式运用到文学创作中,使他的小说呈现出丰富的音乐性。

节奏感在老师讲课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第一,老师讲的内容抓不抓人?内容要抓人,课堂纪律相对就好,反之就不那么好;第二,老师会不会讲?或许你仔细地、硬着头皮听他讲,他讲的东西挺有用的,都是“干货”,但是他不会讲,语言没魅力、没节奏,还是不抓人。

新手老师,要把握好讲课的节奏真的不容易。就自己来说,以前也试讲过课,那时太过稚嫩,现在想想离我心目中要达到的标准差了十万八千里。

节奏这种东西,不论是演讲还是写作,都需要不断练习。

做老师的力求做一个讲课能吸引学生的老师,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做写故事的作者,力求做一个能写出好故事来吸引读者,让读者在文质彬彬的故事中获得感悟。

这可以先从模仿好的演讲、好的作品开始。

比如做老师的,可以试一下这个场景的做法:当自己讲课,而学生上课交头接耳说话的情况,这时不要扔粉笔头打他们,而是选择一个更富有节奏感的方法:突然停下你的讲课,停十秒钟,喝口水看他们一眼就OK了。

因为这时讲课的声音没有了,他们说话的声音就凸显出来了。不用老师批评,他们自己就会感到不好意思。这就是语言节奏变化的魅力。

海明威在论述节奏时曾这样说: “书启动时比较慢,可是逐渐加快节奏,快得让人受不了,我总是让情绪高涨到让读者难以忍受,然后稳定下来,免得还要给他们准备氧气棚”。

厉害的人都是节奏掌控大师。

如何写好一个可以“疯传”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