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参考文献写作的四个基本原则(本硕博论文与期刊论文通用)

 湖经松哥 2023-08-04 发布于湖北

图片

图片

课后资料:

回复【论文写作】

可获取

《论文写作完全指南:从选题到发表一本通》

参考文献是期刊论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反映作者的科学视野、学术态度以及占有相关文献的程度,而且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论文的质量水平,因此很多期刊编辑在浏览一篇论文时,最先关注的除了论文的选题、结构、观点,还有参考文献。期刊编辑会通过评估论文参考文献的使用情况,来初步判定该论文的水平。实际上,很多作者可能对参考文献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轻视了对参考文献的后期修改,从而使得论文难以得到期刊编辑的初步认可。而参考文献究竟该如何呈现才能给论文加分,本文以发表在《全球教育展望》中的一篇名为《为什么选择当老师——学生时代老师影响从教选择的机制及启示》论文为例,来介绍期刊论文参考文献使用的几个原则和标准,以供论文作者加以参考。

选择《为什么选择当老师 ——学生时代老师影响从教选择的机制及启示》有以下两点考虑。首先该论文出自《全球教育展望》这一教育类核心期刊,论文整体质量已被认可。其次,该论文的作者属于普通高校的教师,能够发表在C刊上,很大程度是有一定的研究基础的,因此对于相同情况的论文作者来说,其论文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第三,此文的参考文献的设置兼顾了下文要呈现的几个原则,因此,将以该论文为例展开说明。

一、以权威为核心,兼顾一般文献

在引用参考文献时,首选权威文献,权威论著意味着学科的前沿性和学术观点的代表性,在文献综述部分使用权威文献,能够体现出论文作者对学科研究前沿的关注;在论证观点过程中引用权威文献,则会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论文作者对观点的深度理解,体现出较好的理论深度。所以,权威文献在参考文献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对待“权威”需敬重而不盲从,发展的动态可变性决定了权威只能是某一领域、方向或某一时段的相对权威,而其他非权威文献并不代表着就一定没有参考价值,要兼顾其他文献的收集。由此需遵循“以权威文献为核心,一般文献为辅助”的原则。在范文的参考文献中也很好地遵循了这一原则。

范文中,可以看到有较多发表在核心期刊甚至是权威期刊的论文,也有学科经典的著作,当然,也会看到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例如
陈向明.优秀教师在教学中的思维和行动特征探究[J].教育研究,2014(5):128-138.
朱小虎,张民选.教师作为终身学习的专业———上海教师教学国际调查结果及启示[J].教育研究,2019(7):138-149.
刘鹂,陈晓端,李佳宁.教师育人能力的理论逻辑与价值澄明[J].教育研究,2020(6):153-159.
于川,窦迎春,霍国强.师范生眼中的“好班主任”具象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20(4):122-128.
李斌辉,李诗慧.新生代优秀乡村教师主动入职动因与启示———基于全国“最美乡村教师”事迹的质性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8(20):25-33.
田里.发展中国家教师动机研究现状与策略推荐[J].外国教育研究,2014(4):30-40.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244-247.
张思明.用心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0-35.

上文所呈现的文献可以看到,作者所引用的核心文献包括《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外国教育研究》,其中《教育研究》是教育学科中的权威C刊,其他三个均是核心C刊。当然,发表在这些C刊中的论文作者也是在教育科领域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例如陈向明、张民选、刘鹂等。陈向明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系主任,是教育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张民选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主任,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基地主任,参与大量国家和上海教育政策制定,参与大量国际教育咨询项目,具有突出的学术影响力。除了期刊文献,范文作者还援引教育学著作中的内容,例如吴康宁、张思明的著作。吴康宁是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其著作《教育社会学》属于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与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共同编写,旨在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范文的参考文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除了权威文献之外,该范文还兼顾到了其他一般文献。例如
谭静.好教师是什么样子[J].中小学管理,2012(8):32-34.
张聪,白冰.最难忘的高中班主任———师范生自我叙事及其班主任信念机制建构[J].教育科学研究,2016(11):63-68.
上文这两篇参考文献则是出自《中小学管理》和《教育科学研究》,均属于C扩期刊,相较于核心期刊稍显逊色。但并不代表C扩期刊中的论文没有参考价值。像是第一篇论文,范文作者援引了第一篇论文中的示例作为了观点的现实依据,如文中所述:
学生对教学工作的了解是直觉的、模拟的,而不是明确的、分析性的,他们更多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热爱、耐心与热情等,而极力降低教师的学术性维度。……可以说,这样的好教师才有可能触发学生从教的动机。 其他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记得上小学时,我们学校有一位女老师非常有魅力。她很漂亮,很优雅,也很有个性,同学们都很喜欢她。有时候,我们会偷偷模仿她,学着她说话的语气、走路的样子。”[20]

引用20则是出自《好教师是什么样子》这篇论文中,是对范文中所提到的观点“可以说,这样的好教师才有可能触发学生从教的动机”的依据性说明。这便说明,在文中找寻相关理论或现实支撑之时,非核心类期刊中的论文并非不予考虑,其内容或观点仍具备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可根据情况灵活选择。

二、近期文献为主,追溯过往文献

在引用文献时,时效性是需要着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科研究不断进行,不断有人在学科领域有较新的议题,较新的研究成果,所以在写作时,要注意查看近十年,尤其是近三到五年的期刊文献,注意了解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所以在引用文献时,要注意引用时效性较强的文献,这便代表着你的论文注重学科前沿,也处于研究前沿,则相应地,论文的观点也就具备了创新性的可能。当然,参考近五年的文献并非就是唯一的准则,只是说近五年的文献是一般的时间标准,对于投入较少、发展较快的学科领域来说更为适用,但对于投入较多、发展缓慢的学科领域则可灵活放宽时限。

范文发表时间是2023年5月,其参考文献共36篇,其中中文文献20篇,中文期刊文献12篇。中文期刊文献中,有5篇是近五年的文献,其他7篇文献则是2011-2016年的文献,整体来说都属于近十年的文献。从学科发展情况来看,围绕着“学生时代教师从教选择”的相关研究,按照原文的话来说,“国内外学者都认识到学生时代的耳濡目染对教师选择从教的影响不容忽视。不过,这一话题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学界大多将其作为相关研究的附属问题进行讨论,缺少专门而深入的研究,这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可以看到,国内对于这一议题的研究相对缓慢,所以在参考相关的文献时,可以适当放宽年限来了解相应的研究成果。
三、各类文献皆有,注重层次均衡

参考文献引用的另一原则则是要注意文献引用的层次性与均衡性。最好可以兼顾到各类的文献,层次性要丰富。除了期刊论文、学术著作之外的文献,也可以适当添加作为引用,例如学术论文集中的文献、报刊、电子资源、学术报告等等,若是与论文内容有较大等相关性,完全可以加入到参考文献中。当然,这并不代表着写论文一定非要把所有类型的文献都要兼顾到,仍然需要视学科情况尤其是相关研究情况而定。本文所说的这一原则,只是提醒论文作者们在引用时,能够使得论文各类文献都兼顾到固然最好,若为了兼顾而兼顾而使得所引用的文献相关性较弱,则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范文中便是注重了文献的层次性和均衡性。其参考文献中,有以下类型的文献:期刊论文(J)、著作/普通图书(M)、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资源(EB)、报刊(C)。整体来看,其参考文献的类型是较为丰富的,且其文献类型的丰富性也是名副其实的。例如,该范文中,有三篇外文文献都是从论文集或专著中析出的文献,其中的两篇则是在文献综述中作为国外研究现状而呈现的:
20 世纪 80 年代,费曼 南姆瑟(S.Feiman-Nemser )通过研究进一步指出,教师进入师范教育前所形成的“前科学”的教育教学知识、观念甚至会一直迁延到其正式执教阶段,这一阶段对教师专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即使正式的师范教育也难以匹敌。[2]……保罗(J.L.Paul)、克里斯坦森(L.Christensen)和法尔克(G.Falk)则利用“虚拟写信(不寄出)”的方式,让师范生回忆自己的老师,以帮助他们看到其“自我”、信念和价值观如何融入他们将要成为的“教师” 角色。[4]
引用2和引用4则是呈现国外对于教师职教之前的相关影响因素,可以看出与本文的研究密切相关。再如,关于电子资源的参考文献,范文作者则是援引了文件纲要中的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12]

范文作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中获取了有关于上文提到的文件纲要的信息,引用了其中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内容,以此来强调国家对教师从教的重视。由此可知,只要运用得当,参考文献的层次性和平衡性也是可以实现的。

四、注意“内外”结合,体现论证深广度

参考文献中的“内外”结合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则是要注意国内和国外文献的结合。其二,则是注意本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结合。针对前者,在搜索文献时,很作者会忽略掉国外文献,而只呈现国内文献。但这实际上便是局限了自己的思考,结合国外的前沿文献,更能够体现自身论文的前沿性思考,是凸现论文质量水平的一种显性方式。针对后者,在搜索文献时,既要重点了解学科的纵向发展,还要注意相关学科与本学科交融的可能。学科的边缘和交叉部位,更是获得重要文献资料和学术成就的关键地带,应予特殊关注。这样才能全面系统地获得既往学术成就,使选题站在高起点。

范文中关于国外的文献有16篇,数量是较多的,但部分均是期刊论文,仅一篇属于专著。能够体现出范文作者的国际前沿意识。正如前文所言,围绕“学生时代教师从教选择”的专门研究有所欠缺,所以国外有关于此的最新文献则仅是2011年。但这些文献均是出自SSCI期刊,并有较多出自一区和二区。能够体现出国外文献的权威性的观点代表性。

关于参考文献中的跨学科,在范文中也有些许体现。范文参考文献中,有一部专著则是何大安的《选择行为的理性与非理性融合》。该著作实际上与教育学无关,是一本关于经济学理论的书籍,为何范文要使用这一参考文献,需要回到原文中去:
在这些访谈资料的背后隐含着这些老师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方面,人很好,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有人格魅力、善良、幽默、有才华、温文尔雅,等等;另一方面,这些老师对所教学科的积极态度,以及对学科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深受感染。 需要指出的是,“重要他人”(家人、朋友、师长、同学等)对教师从教的影响存在“理性和非理性的同构现象”[18] 学生对教学工作的了解是直觉的、模拟的,而不是明确的、分析性的,他们更多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热爱、耐心与热情等,而极力降低教师的学术性维度。

通过原文中的文字可以了解到,作者使用了何大安书籍中的观点——人的选择行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同构,而范文作者将其与该文的观点有机融合在了一起,该文通过访谈得知观点,教师良好的性格、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能够对给学生带来正向感染,从而影响学生对教师职业的从教,而作者把教师的这些影响因素看作是“非理性”的体现,即“学生对教学工作的了解是直观的、模拟的”“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热爱、耐心与热情”。由此可知,作者巧妙地把经济学的观点与学生的从教选择相联系,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与其他学科观点的相融。

值得一提的是,范文中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仅有此一例,只是一种初步的尝试。但这是一个较明显的体现,即告诉编辑我有“跨学科”意识,我想要使我的论文体现出较好的研究广度和深度,若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得当,这也会给期刊编辑留下一个较好的印象。

综上,本文介绍了四种论文参考文献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即注意参考文献的权威性,但也需要兼顾其他一般文献;还要注意参考文献的时效性,对体现论文的前沿性大有益处。此外,还需要尽量使得文献类型多样,体现层次性和均衡性。最后,则需要注意国外前沿文献的梳理和跨学科性,能够体现研究广度和学术深度。论文作者在引用文献时,要时刻提醒自己遵循以上准则,会为论文加分不少。
作者:张文静(科研写作研究所第二编辑部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