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已有近110年历史的博物馆,号称“西南地区建立最早、中国第一家综合性大学博物馆”,历时4年重建,新馆和旧馆有何不同?里面收藏了哪些宝贝?如何讲好四川乃至整个西南的故事?UP君这就带你去一探究竟。 ![]() ![]() ![]() ![]() ▍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 ![]() 2019年(四川大学建校123周年)8月10日,川大博物馆老馆闭馆;9月29日,四川大学博物馆群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为成都市与四川大学共建,规划范围为川学望江校区东门片区,主要建设内容为“四区一带”开放型市校共享公共文化空间。 ![]() ![]() 更智慧了 新馆借助高科技手段搭建数字博物馆,新的数字技术和展示形式相结合,突破实体博物馆在时间、空间与观众互动的内在局限。 ![]() ▍新馆内部空间高大通透,简单点说就是逛起不累 据中建西南院总建筑师、项目设计总负责人刘艺(他也是天府艺术公园的总设计师)介绍,新馆从老川大历史建筑中提取传统中式元素,运用现代手法抽象地融入新建筑的设计语言之中。川大红檐青砖的建筑印象,在新博物馆外立面以现代材料重新诠释,这既是对学校百年人文底蕴的形象化昭显,也寓意着对学校百年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 ▍歇山坡屋顶和飞檐等传统中式元素以现代手法抽象再现 在UP君看来,新馆最精妙的设计是沿锦江立面的超大玻璃景窗,形成一道连通博物馆与河流的“锦绣华窗”,内部是串联各展厅的观景廊道,临窗远眺、步移景异,古老与现代融为一体,非常迷人。 ![]() ▍新馆内部临锦江的观景廊道 ![]() 本次亮相的新馆基本陈列以“西南天地、云汇大川”为主题,由自然篇、考古篇、民俗篇、民族篇四个展厅构成,另有自然专题展和艺术专题展,引领观众走进一幅中国西南的“深度地图”。 ![]() ▍基本陈列自然篇展厅入口 剧烈的地质运动造就了大西南的奇山异水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孕育出了瑰丽灿烂的文明,根植于此的数千年人类文明,在以亿为单位的地质年龄面前不过短短一瞬,想到这里,是不是会感慨万分? ![]() ▍川西沃野创造出传统农耕文明的巅峰 商代大石璧 1934年,新任华大博物馆馆长葛维汉受邀到广汉现场进行考古发掘,这是三星堆历史上第一次考古发掘,也是西南历史上第一次考古发掘,仅仅十天之内,就出土了玉器、石器、陶器等文物600余件,轰动中外考古界。葛维汉也因此提出了“广汉文化”论,学者猜想这里很可能是古蜀国的一个中心都邑,“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由此缘起。 ![]() ▍葛维汉广汉发掘日记手稿 这五块大石头,现在被认定为祭祀石质礼器文物——商代石璧,是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玉器之外重要的祭祀用品之一,与青铜大立人、青铜纵目面具、黄金权杖齐名的国之重器,现在它们就静静地躺在川大博物馆新馆内,接受着三千年之后的人们好奇的目光。 ![]() ▍商代石璧 ![]() ![]() ▍三星堆出土的玉琮 东方维纳斯 第二件镇馆之宝,是一尊断臂菩萨像,被郭沫若誉为“中国维纳斯”,出土于邛崃龙兴寺遗址。 ![]() ▍唐断臂菩萨像 断臂菩萨像是目前存世少见的唐代单体菩萨立像,通高1.98米,面容端庄、服饰华丽,虽然断了双臂,褪了颜色,但是宝冠、发髻、璎珞、衣纹等至今仍十分细腻,不由令人催生无限遐思。 ![]() ![]() ▍龙兴寺出土的其他石刻造像 两件镇馆之宝都与石头有关,侧面也印证四川地区悠久的石刻文化。新馆内展出了大量汉墓画像砖、画像石、小型石刻,一幅幅鲜活的汉代市井生活画像跃然“石”上。 ![]() ![]() ![]() ![]() ![]() ![]() ▍汉墓出土的摇钱树残片 百年大红花轿 新馆二楼民俗厅内,一整套大红花轿和迎亲仪仗非常扯眼球。这套婚嫁行头来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都鸿发轿行,再现了清末民初成都人婚嫁的喜庆场景。鸿发号位于现在的草市街,出租娶亲需要的一切物品:开路的仪仗、迎新的花轿、吹打的鼓乐,甚至新人的凤冠霞帔、鞋履玉带等等。据测算,整个仪仗队一共需要20多人,当时要租用这一整套仪仗迎娶新娘,费用相当于今天上万元人民币。 ![]() ▍整套婚嫁依仗 ![]() ![]() ▍清代蜀绣三国人物巨幅堂彩,古时大户人家在婚嫁这样的喜庆日子用以装饰拜堂成亲的“堂”的大门,也就是常说的张灯“结彩” 民俗厅还再现了一座位于东大街的老茶馆——李锦伦茶铺。中国最早的茶馆就起源于四川,清末成都街巷计516条,而茶馆即有454家,几乎每条街巷都有一座茶馆。现在成都的茶馆上万家,和咖啡店、酒吧和谐共处,形成了成都独特的城市风格。 ![]() ![]() ▍老茶馆里的老虎灶,注意左下角的广告牌“河水香茶” 民俗厅还收藏了大量皮影,来自上世纪30年代成都著名的灯影班“春乐图”。BTW,要是现场有皮影戏表演就更好了,一定大受孩子们欢迎~ ![]() ▍川大博物馆收藏了2000多件皮影作品 时隔79年重见天日 四大镇馆之宝说了三件,还有一件位于新馆四楼的书画馆,深藏不露大半个世纪的作品——元代黄公望、王蒙合作《山水图》⬇️ ![]() ▍元·黄公望/王蒙合作《山水图》。图据@四川大学博物馆 黄公望、王蒙是“元四家”中影响最大的两位,前者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是国宝级画作,分藏于浙江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馆,2011年的合展轰动世界,被专家评估价值500亿!王蒙的《稚川移居图》在北京保利2011春拍夜场以4.025亿元人民币成交,创下迄今为止拍卖市场上古代书画作品第二高价。 ![]() ▍《山水图》赏析 《山水图》背面是张大千巨幅作品《黄山松云图》,画高约3.6米、宽1.35米,张大千盛年所作,气势磅礴实属难得。 ![]() ▍《黄山松云图》前围满了观众 ![]() 比如这个大熊猫头骨标本,“滚滚”看过很多,但是它的头骨你应该是第一次看到⬇️ 旁边还有详细的说明⬇️ 比如邛窑和琉璃场古窑(没错,就是现今东2.5环外的那个琉璃场)出土的这些彩陶摆件,古朴拙趣,说实话秒杀如今众多文创产品⬇️ 还有这些灵巧精美的各式窗格⬇️ 苗族传统服饰,现在来看仍然非常时尚⬇️ 彝族银制“小鸟”,浓浓的机械朋克风⬇️ 相比UP君逛过的其他博物馆,川大博物馆新馆还有大量互动装置,通过多媒体手段进一步拉近了观众与历史的距离,大人小孩也都玩得不亦乐乎~ ![]() ![]() ![]() ![]() ▍传统纹饰临摹,不知不觉间就培养起了一份兴趣和热爱 在新馆的走廊上,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和各省省博都摆出了临时展位,展出自己的文创产品(可惜只展不售)。这么多博物馆来站台,面子是给足了啊~ ![]() ![]() 前文说过,本次亮相的川大博物馆新馆,只是规划中的四川大学博物馆群一部分。整个博物馆群还包括小型博物馆区、研学博览区、博览文创拓展区以及滨江博览文创带,由成都市与四川大学共同规划建设,将打造一个以展示人文、自然资源为主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开放型博物馆群。 ![]() ▍四川大学博物馆群总体结构图。图据@四川大学博物馆 6月中,市发改委发布了望江楼公园保护及文化提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整个项目总投资约8500万元,包括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望江楼古建筑群保养维护、配套设施升级改造等等,可见成都近年来在推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力度之大。未来随着望江楼公园保护提升及川大博物馆群建成,成都市最富丽堂皇的这一段锦江人文辉映,将成为世界文化名城的文旅“新地标”。 ![]() ▍截图自官网 不过还有个小小遗憾,三年前官方就透露要在锦江这一段修建一座人行道桥(链接:喜大普奔,顺江路将架设跨河人行桥梁,联通川大),连通川大与对岸,公开征集意见的设计图都发布了两款,但是至今还是没有什么动静。希望这个遗憾尽快补上吧。 ![]() ▍当初公示的两个设计方案:玉津桥(上)与雅笮桥(下) ![]() Tips 川大博物馆新馆观展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