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做方案的思维来画市域规划分区图

 斯谙0l54ruapxc 2023-08-04 发布于湖北

市域规划分区图是电脑算出来的
还是人画出来的?
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中,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一般称为总图,它体现了对各种用地布局进行综合协调的结果,是规划图纸中最重要的一张图。城市规划转为全域全要素的国土空间规划后,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图也应该起到类似作用,即作为市域规划的核心和总纲。
这张图是怎么画出来的?这非常重要,因为如何画也意味着如何进行思考,如何统筹处理市域各类空间矛盾。
诚然,以前并没有这样一张图,市域总图是本次规划改革的产物。但我们可以参考中心城区规划总图的绘制过程,因为无论是城市规划发展史(吴志强)还是用途管制发展史(林坚),都是先从城市开始然后走向城市外的全域空间,学科的发展和规划技术的积累也往往是从城市扩展到全域,所以中心城区规划总图的绘制方法是可资借鉴的。
中心城区总图的最终成果都是CAD或者GIS矢量格式,也都能够“上图入库”。但其绘制过程并不是直接在电脑上描线开干,而是先有构思,做手绘草图,通常会进行多方案比选或者多情景分析,在纸面上逐步调整优化,然后上机绘制矢量图。总图的绘制方法和过程体现了对空间使用的推敲分析——这是规划专业和职业的优良传统,不应该被抛弃。
不可否认市域的总图和中心城区的总图有许多不同,但它们在思维的底层上仍然是共同的——规划目的都是提高空间的综合价值,都涉及空间用途的比较,各类用地比例的调整,都需要兼顾对土地使用的战略引领和对底线空间的刚性管控。简而言之,市域和中心城区的总图都需要综合性思维,防止只顾某类目标的单一思维、脱离空间关系的指标思维、空间功能原子化的图斑思维、由下位规划反推总图的拼合思维。
市域总图应该采取中心城区总图类似的绘制过程。这张图不应该是用三调现状图通过图层转化生成的;不应该是设定几个规则,利用GIS进行批处理,通过图斑的合并、擦除、交叠等拓扑运算得出来的;也不该是通过下位规划拼出来的或者“缩编”简化得出来的;而应该是用“做方案”的方式和思维来画市域的这张总图。换而言之,应该是人工画出来的,而非电脑算出来的。
  (本文讨论市域规划分区图的分区问题,暂不涉及该图上需要表达的基础设施等内容。)


Image

市域分区图涉及几个关系

1.与现状土地使用的关系

市域空间的使用方式是千年来人类与自然互动的结果,很难有重构型变化,这意味延续现状土地使用会成为主体。尽管如此,市域规划分区图毕竟是规划图,不应由现状图通过地类归并来得出,例如将现状的村庄、林地、果园图斑直接作为分区图中的乡村发展区。作为规划图,应当以片区为单元,明确对当前土地使用功能的态度——是认可现状还是要求改变。
这种判断一般有以下几个考虑因素。
第一,空间需求。各类功能对空间的需求,包括面积规模和所处位置。其中耕地保有量、林地保有量、湿地保护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等指标往往是强制性要求。
第二,科学规律。各类功能的空间布局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要求。例如双评价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判断方法。
第三,管理政策。用途管制政策对土地使用功能的调整具有很强的约束,例如耕地保护政策对用途变更的管制。
第四,市场经济。国家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要发挥“决定性”作用,土地资源/空间资源这个领域不应该成为例外。许多用地现象例如农村建设用地“流量”的转移、农民自发将耕地改为园林地,都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违背市场规律的强制性用途安排是难以持续的,也不利于乡村振兴。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分区为单位判断土地使用的功能,其中的关键是找到那些需要调整土地使用用途的地区,在图上表达出未来调整的方向。

2.与下位规划的关系——尺度和传导问题

市域规划的下位规划还有县域规划、乡镇规划,因此规划分区图需要考虑尺度和传导问题,市域规划分区图虽然也算是一块“碎花布”,但是不能“上下一般粗”,需要给下位规划的深化和调整留有余地,尤其不能碎到图斑尺度。
土地使用的向下传导并不是新课题,这在中心城规划早已存在。中心城区规划图不需要划到地块深度(绿线等除外),也不应该把已批控规拼合起来作为中心城的规划总图,而是对土地使用较为粗略的规划,通过多级规划的“降尺度”,最后在详细规划层面实现与地块的直接对接。市域总图也应是如此。
规划改革之前的土地利用规划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市级规划要求划分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县级规划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乡镇规划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图斑,体现了不同比例尺下的空间传导。
村庄是否要画?虽然在《指南》中,乡村发展区之下的有村庄建设区这个二级分区,但这是县级或者乡镇级总规的任务,地级市的村庄一般有几千个,市级总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描画一个个村庄的用地范围,将现状村庄用地提取出来作为规划的乡村发展区也是不合适的。村庄布局跟农业生产方式有关,山区里的村庄、种植果树的村庄、平原种粮食的村庄、种菜的村庄,不同农业生产方式下的村庄规模、分布密度、人口变化趋势都有所不同。市级总规应侧重于把握市域内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对此作出分区,研究不同分区的村庄布局和村庄用地变化的规律和对策,用来指导县级和乡镇级总规确定村庄建设区。在市域规划分区图中,各乡村应该归入相应的农业类型区里,而不应去描画具体的村庄用地(工业化城市化的村庄需要单独画出来,它们已经不是农业形态了)。

3.与“三线的关系

按照《指南》的要求,一级分区中的生态保护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各自是“三线”相对集中的地区,需要对“三线”的分布作出归纳,但这并不是三线本身。三个区是概念性的、其范围是示意的,不应直接等于管控性、边界精准的“三线”,也不应将“三线”直接转为分区图中的三个区。
那么,怎么用市域规划总图来进行“三线”的管理呢?总图不是用来管理“三线”的,而是用来看市域的整体空间关系的,这正如中心城区总图的作用。管理“三线”需要依据“市域控制线规划图”而非市域总图,这也正如中心城区“四线”的管理是依据中心城区的“四线规划图”而非中心城区规划总图。

4.用途管制的关系

市域规划分区图划了各个分区,是否要制定相应的管制规则呢?笔者认为不应制定。
18号文已经明确“详细规划是对具体地块用途和开发建设强度等作出的实施性安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城乡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这意味着详细规划才是用途管制的主要依据,在总体规划的所有成果中,只有“三条控制线”和“四线”等少数内容具有用途管制功能,市域规划分区图没有这个作用,实际上自然资源部也一直未提出规划分区相应的“管制规则”。
市级规划作为中间层级,是一种“管规划的规划”,而不是“管物权权利人的规划”。市域规划分区图既然不作为用途管制和项目审批的依据,也不应制定准入规则和管制规则,其作用是向下传导,指导县级和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全域土地使用,最后通过详细规划来衔接用途管制和项目审批。
城市总体规划的经验教训已经证明这一点——如果中心城区规划用地图有严格的管制要求,依据总规来检查各个建设项目,例如图上的居住用地不允许改为商业,工业用地只能出让为工业项目,这就是把总规当成控规来用,总体规划就只能疲于核对每个项目用地的边界,这必然以丧失总规的战略引领作用为代价。市域总图应该吸取这个经验教训。



Image

市域分区图的划定的流程和方法

市域规划分区图可以采取“概念构思-分区初划-调整校验-定稿传导”四阶段共八个步骤的绘制流程。概念构思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画草图”。分区初划阶段在同一张底图上初步安排各类分区,但暂不处理各分区对空间资源的冲突协调问题。调整校验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处理空间矛盾,协调各类功能在总量上,在区位上对空间资源争夺,进行综合平衡。定稿传导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最后的调整,明确各分区界限,上图入库,并作为向下传导的依据。
Image
市域规划分区图绘制流程图
本节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来说明这个流程和相关的技术要点。选用该案例的原因是,1)具有山地、丘陵、平原、河湖等多种地形地貌,可以体现自然地理对市域空间的影响。2)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完整且质量很高,能够体现出生态空间的系统性。3)农业空间类型丰富,既有高产的粮田,也有发达的林果业菜地,对农田保护区、乡村发展区、生态控制区这些边界相对模糊的分区能够有丰富的实践场景。4)面临着补充耕地的巨大压力,需要在市域分区图中予以反映,本案例能够对大量有此任务的城市提供借鉴。

1.工作基础

三调现状图是规划分区图的工作基础,对市域现状土地使用的观察并不是基于单个图斑,而是“一片片”地观察,一方面归纳各片区的主要使用功能,另一方面重点关注那些可能有冲突的或者二调三调间发生过用途变化的区域。
双评价侧重于问题导向,尤其需要关注现状用途和适宜性不一致的地区,或者开发超载地区。在泰安主要是关注大量的平原林地和陡坡耕地的分布区,这涉及到后续分区是否延续现状土地使用。
主体功能区和市域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侧重于目标导向,是市域空间分区规划构思的重要来源。对主体功能区需要从行政单元转化为自然地理单元,尤其是关注山地、平原、湖泊、城市交界处的乡镇,将其功能进行拆分。对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中要将描述性、概念性的要素(尤其是屏障、轴带、廊道)转化为分区的面状要素,明确其具体空间范围。
Image

市域三调现状图

Image

主体功能区规划图

Image

市域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图

2.空间概念草图

这个步骤的目的,是通过画草图来理解和凝练市域空间的总体特征,对最重要的空间关系作出战略性的规划安排,也可以理解为市域空间布局的“概念规划”。《指南》并未要求画这张图纸,它实际上是过程性的方案草图。在大学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以及在设计院的实际工作中,绘制正式图纸之前有大量的时间是在方案草图这个环节,它的质量对后面正式图纸有重要影响。学校的教授和设计院的老总评图主要看的也是方案图,在这个过程中纠正错误,提出需要调整的空间关系,基本关系理顺了再做正图。在实践中,一个规划做的好不好在草图中就可以看出来了。
方案草图并不规定必须用什么图例,关键是要能够表达主要意图。对市域草图来说,其主要任务应该是归纳三区空间特点,表达出主要的空间关系,例如主次关系,相邻关系,比例关系,规划与自然地理的呼应关系等。
在泰安的案例中,概念草图主要表达出以下要点:

·主要的生态脉络。城市北部的泰山山脉、东部的莲花山-徂徕山山脉是最主要的生态屏障,南部尼山山脉的生态重要性次之,大汶河-东平湖是最主要的水域生态空间。这些生态脉络与市域外的生态空间连为一体。

·各要素的布局特色和规律。突出“山城相依·田汶相畔”的特色,也就是汶河流域的几个主要城市(包括以前属于泰安地区的莱芜)大部分位于山前,依山而建;汶河两岸是汶阳田,有着“自古文明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之称。

·优质农业空间布局。汶河从市域中部穿过,两侧是最为肥沃的汶阳田,市域应体现出汶阳田为主体空间的特征。这也意味着一方面需要控制汶河与汶阳田附近的城镇规模(例如东平县城和几个县域副中心),防止建设用地占用高品质耕地,城市建设空间应在汶河支流上游来释放。另一方面,这些优质耕地上目前大量种植着苗木、速生杨,不符合汶河两岸平原作为汶阳田的基本定位,应改为耕地。

Image

泰安市域空间分区概念图


3.初划生态保护区、农田保护区、
城镇发展区的大致范围
这个步骤的目的,是基于“三线”已在规划之前完成,因此可以先初步锚定三个相应的空间分区,作为其他空间分区的前提。
按照《指南》,这三个区分别是三条控制线“集中的地区”,不等于“三线”本身。一方面无需将“三线”中零散、孤立的部分都划入三个区,另一方面三个区中也可以包括一些非“三线”用地,例如生态红线或者开发边界的“天窗”,连片永久基本农田中的村庄和少量林地。
泰安案例中,生态保护区主要分布在生态红线面积大且集中的泰山、徂徕山、莲花山的高海拔地区,以及东平湖和大汶河,其中将高山地区的非生态红线(大部分是林地和乔木果园)、汶河常水位线的非生态红线段落也划入生态保护区。
农田保护区主要是划入耕地适宜性评价为适宜,并且现状耕地连片的区域及其毗邻区。现状连片耕地中插花分布的村庄、园林地也一并作为农田保护区,意图是鼓励这些零星园林地改为耕地,也鼓励这些村庄在实现农业机械化析出农业人口后进行村庄复垦以形成连片高标田。
城镇发展区,主要划入开发边界集中地区的外包络线。

4.初划生态控制区和乡村发展区的大致范围

这个步骤的目的,是在农业、生态、城镇三种功能的底线区之外,对这三种功能容易相互交错的“模糊地区”进行划分,这些地区经常出现农业-生态复合,以及农业-城镇复合的情形。

生态控制区,主要是评价为生态重要或敏感但是没有纳入生态保护区的地区,其范围需要强调生态的完整性、连续性。包括三种分布类型。第一,外缘式,分布在生态保护区的外围,将临近的生态保护区连接成片,主要在泰山、徂徕山、莲花山等的大型山体外围边缘。泰山谷地的板栗、徂徕山谷地的樱桃种植区虽然土地调查为园地,但生态作用明显,村庄密度很低,所以划入生态控制区。第二,独立式,即周边没有生态保护红线但生态重要/脆弱的地区,主要在一些尺度较小的山体。以上两部分共同构成市域的主要生态源。第三,线性式,在重要河流两侧生态保护红线外需要划出的生态缓冲区域,其范围除了滩涂湿地,也可包括需要发挥生态廊道功能的耕地。

乡村发展区。主要分布在两类地区,一类分布在城市近郊,侧重于为城市提供农产品、生态、游憩服务功能,鼓励建设郊野公园,也可安排需要在城外独立选址的项目和设施。另一类分布在山间沟谷、山前陡坡,鼓励发展果园、经济林,同时维持一定的耕地规模。乡村发展区中并不需要抠出小片的永久基本农田。


5.结合进出平衡,同步调整农田保护区、
乡村发展区、生态控制区的范围
这一步骤的主要任务是判断现状土地使用不合理、需要改变的区域。本轮的各个市级规划中,耕地“倒挂”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家已经明确要求恢复耕地,并提出了“进出平衡”的实施工具,虽然恢复耕地的指标还没有下达,但是规划需要主动进行的预判,切实起到“战略引领”作用,而不是到未来下达任务时再被动调整,因此规划需要在空间上作出初步安排,具体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找到需要将园林地改为耕地的成片区域,这些区域在三调现状图中主要是园林地,但是在规划分区中需要特地将其画为农田保护区。实践中可以采用如下标准:三调属性中是否属于工程恢复和即可恢复;双评价中是否适宜作为耕地;改造后是否有助于与既有农田连片;林果是否属于成材期或者衰退期等。泰安市的规划中找到9片区域作为退林果还耕的重点区域,大部分是速生杨。
第二部分,找到需要退出既有耕地的区域,这些地区三调现状主要是耕地甚至可能有少量永久基本农田,但是在规划分区图中应将其画为生态控制区或者乡村发展区。在泰安主要包括两类。一类在水边,即河湖划界范围内的不稳定耕地(也没有纳入耕地保护目标);第二类在山上,包括所有四级坡和五级坡,以及部分三级坡的耕地,结合灌溉条件和耕地质量等别,同时检查是否与周边生态空间连片,综合判断应退出耕地的区域,其中还林和还果的区域分别画为生态控制区或者乡村发展区。
本步骤是直面“解决问题”的,尤其针对本轮规划中普遍出现的耕地缺口问题,以及双评价中发现的不适宜问题,需要在市域分区图中明确位置,实现林果上山,耕地下山,空间置换,质量提升。识别出的这些地区除了在市域规划分区图外,也需要在土地整治规划图和生态修复规划图中特地予以表达。

6.综合协调各分区的空间关系,并进行整体校验

本步骤的目的是进行汇总,整体协调五大分区的关系,主要是三项检查。

第一,检查五大分区的布局是否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特点。生态、农业、城镇布局是否与自然山水本底相契合。

第二,分别检查各分区布局是否符合各类功能的基本要求和规律。生态保护区和控制区侧重检查系统性、完整性,农田保护区侧重检查连片性、规模化,乡村发展区侧重检查特色性、经济性,城镇发展区侧重检查紧凑性、集中性。

第三,检验分区图是否符合方案草图的初衷。需要引以为戒的是,做建筑设计的时候,草图阶段的灵气经常在画正图的时候变得平庸了;做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草图阶段的亮点也经常在正图中消磨殆尽;同样,国土空间规划也要检查草图阶段判断的那些大的空间关系是否在正图中被破坏了。

Image

泰安市域规划分区图


7.与专项图的各分区进行专项校验

本步骤的目的是协调市域总体布局与各个专项布局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校核中心城区总图与绿地系统、公服系统、居住系统、产业系统布局之间的关系。
农业空间规划图、生态修复规划图、土地整治规划图过去经常以乡镇为单元进行绘制,这有利于明确实施的行政主体,但是国土空间规划中已经有了按县、乡镇为单元的指标分解,这些图纸应当以自然区域为单元,以更好地与市域总图的相关规划分区对应起来。
市域总图和专项规划图的协调要素如下表所示。

市域规划分区图与专项规划图的协调要素

Image


(1) 规划分区图vs.生态空间规划图

生态空间规划图中的生态保护红线和法定保护区是精准落位的,它与规划分区图中的生态保护区应有大致的对应关系。生态保护区与生态控制区应构成生态空间规划图中的“生态源”地区。
广义的生态不仅在生态空间中,也在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中。对市域规划来说有必要表达的是需要提升耕地生态价值的重点地区,呼应耕地保护“三位一体”的要求。生态空间规划图可以增加这个图层,与市域分区图中的“乡村发展区”相呼应。
Image
泰安市域生态空间规划图

(2) 规划分区图vs.生态修复规划图

生态修复规划图中修复片区的地理边界,应是规划分区图中生态控制区+生态保护区的子集。泰安的生态修复还包括了汶阳田的生态修复,主要是解决农村面源污染以减少对汶河径流的污染,其范围应当是分区图中农田保护区的子集。

Image

泰安市域生态修复规划图

(3) 规划分区图vs.造林绿化空间规划图

造林绿化不应脱离规划、就事论事地“找地种树”,或者简单地采取部门下发图斑后纳入规划、上图入库来完成造林任务,而应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对造林绿化的战略引领和指导,在三大空间有序布局、生态空间系统构建中寻找适宜的造林绿化空间,以提升生态质量。新增造林空间的图斑应主要位于规划分区图中的生态控制区或者乡村发展区内,也可位于生态保护区内,不应该在农田保护区内大量出现。
Image
泰安市域新增林地规划图


(4) 规划分区图vs.农业空间规划图

需要将农业部门提出的农业主导产业进行空间化,方法是区分其所对应的土地类型,以及对应的规划分区,再将农业空间分区与规划分区对应起来。市域规划分区中的城镇发展区、生态保护区一般应在农业空间规划图中留白,生态控制区可视情况而定,重点将农田保护区和乡村发展区按照农业产业进行细分。如下表。

表 泰安的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与空间分区的关系

Image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制图规范(试行)》提出农业空间规划图中应包括耕地集中区,它对应于规划分区图中的农田保护区。耕地集中区可分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两大类型。在泰安将粮食生产功能区按照自然地理划分为汶河上中下游三大片;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包括汶河交汇处的蔬菜、东平湖西部平原的大豆,以及新泰南部坡耕地的花生。
农业特色产业对富民和乡村振兴具有很大作用。泰安市农业空间规划图中划分了板栗、泰山茶、樱桃、肥城桃、东平水产、苗木等泰安农业特色产业,除山区的樱桃、板栗种植区等少量类型对应于生态控制区外,基本上对应于乡村发展区。
将农业产业进行空间化有助于显化冲突、解决问题。例如本次规划提出将平原地区的几片林地集中区恢复为耕地,所涉及的乡镇就不能再将苗木作为主导产业了,而这需要和农业部门进行协调来判断其可行性。
Image

泰安市域农业空间规划图


(5) 规划分区图vs.土地整治规划图

土地整治图与规划分区图进行协调的重点是标识出增加耕地、退出耕地、提升耕地质量这三类区域。
增加耕地方面1)提出现状园林地成片退出并复垦为耕地的主要地区,在规划分区图中划入农田保护区内。2)提出工矿废弃地和村庄建设用地整治重点区域,但往往并不对应于某个规划分区。3)明确耕地后备资源可开发或不宜开发的区域。东部各省份耕地后备资源之和仅占到全国的15.4%,这些城市的特点是耕地后备资源大部分在山上,总量少,布局分散,真正适合开发的并不多,《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积极支持在可以垦造耕地的荒山荒坡上种植果树、林木,发展林果业”,因此此类城市的规划重点是明确未利用地不宜开发为耕地的区域,在分区图中主要对应于生态控制区。
退出耕地方面。退出耕地主要包括退为建设用地和退为林果用地,规划中主要关注后者,这些区域分布在规划分区图中的生态控制区和乡村发展区中,不应位于农田保护区中。
提升耕地质量方面。应在规划分区图中的农田保护区中选取部分区域进行耕地提质改造。
Image

泰安市域土地整治规划图

(6) 规划分区图vs.城镇体系规划图

城镇体系中的城市规模(面积),都市区的形态,乡村工业化地区,这些要素可以在市域规划分区图中予以表达;城镇轴带关系则主要依靠基础设施串联的多个城镇来间接表达。
Image





泰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8.绘制正图并向下传导

这个步骤的目的是将市域空间布局安排传导给县域规划和乡镇域规划,正如中心城区的总图传导给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应落实市级规划对空间使用功能及其调整的意图,在县级规划中深化和细化空间分区。

Image

进一步的讨论

1.市域规划总图的核心是理解和构建三区关系

在城市规划中,中心城区的草图和总图主要反映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基地的空间条件,也就是城市与所处的自然山水的关系,它们是外在于城市功能布局的。第二,功能空间关系,即城市各功能、各系统之间的空间组织,尤其是主要要素之间的关系。第三,规划面临的关键空间问题,例如战略性的新区或者城市中心的重构等。
国土空间规划时代的市域草图和总图,同样也反映这三个内容。第一,反映市域自然地理格局与空间使用的关系。以泰安为例,主要特征是市域构成泰山-汶阳田-汶河-东平湖的完整流域,上中下游兼备的自然地理对三大空间布局有重要影响。第二,反映农业生态城镇三个功能的空间关系,具体要体现出“山城相依·田汶相畔”的基本布局。第三,反映出如何解决粮--果争地,以及由此带来的耕地流失与补充缺口这个主要矛盾,通过在不同地理条件下的农业空间调整和优化,在保护优质农业地区的同时改善生态。

表 中心城区和市域总图所需反映的主要内容

Image

市域图纸的以上三个方面应体现出每个城市的不同特点,以南昌为另外一例予以说明。
自然地理格局方面,南昌处于山的余脉、江的下游、湖的核心,在自然地理中鄱阳湖处于控制性地位,鄱阳湖是吞吐性湖泊,每年涨落达10米,该特点形成了生态空间的生物多样性优势(国内最大的候鸟越冬地),农业空间的圩垸造田及千年的湖田矛盾,城镇空间的城市远离主湖区以避水患和血吸虫的传统格局。
空间关系方面,核心是处理湖区大生态、省会大都市、平原大农业的关系。依据南昌湖城分立、城乡分明的特点,采取基本空间+复合空间的规划方案。三个功能的基本空间是大野·大疏·大密,分别是候鸟核心栖息地、赣抚平原优质粮食产区、南昌省会都市区,并且在市域草图中界定出其大致范围,三个功能复合空间分别是湖边鸟类友好农业区、城边的都市农业区,城湖之间鸟类生态两山转化区。
关键空间问题方面,主要是水文变化导致鄱阳湖候鸟栖息地的生境破坏,措施是构建四类鸟类觅食地空间来稳定鸟类生境系统,其中湖边鸟类友好农业区是在需要在总图中表达的特殊空间类型,其他觅食地类型在生态修复、土地整治等图件中提出传导要求。
泰安和南昌的对比案例说明,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城乡发展特征下市域空间方案的差异性,以及如何反映在市域草图和总图之中。

Image

南昌市域空间规划概念图

Image

南昌市域基本分区规划图

Image

南昌市域规划分区图


2.不同尺度下空间布局优化的差异性

国土空间规划都是要通过空间优化来提升空间综合价值的,但是宏观、中观、微观尺度的规划有所不同,这与不同层级规划分别涉及土地一级和二级发展权有关(林坚)。宏观规划主要是国家和省级尺度,规划主要面向地方政府,可以说是“管政府的规划”;中观规划主要是市县乡镇的全域尺度,主要面向下层级的规划,是“管规划的规划”,空间规划分区兼有区域管理和要素管理的功能;微观规划主要面向物权的所有者,是“管权利人的规划”,由此三个尺度的规划的空间单元、规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规划实施的主要工具、规划面临的主要约束条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性。详见下表。

表 三个尺度国土空间规划的若干差异

Image

国土空间规划通过多尺度衔接来实现布局优化,从主体功能区到规划分区再到棕地图斑,将宏观规划的战略性、中观规划的协调性、微观规划的实施性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提升空间综合价值和严守资源环境约束始终是贯穿宏观中观微观的目标和约束条件。
市级总规作为典型的中观规划,承上启下的作用非常明显,应通过做方案的方式把握好本地的自然条件,做好各类功能的空间安排,发挥其对下位规划的指导作用,同时可以对许多省级直接发图斑“带位置下达”的专项规划和专项工作进行校核与优化,发挥“多规合一”的综合统筹作用。

(参考文献暂略。参与本文涉及工作的联合体团队包括中规院的刘世伟、闻雯、李刚,北京师范大学的张文新教授、朱青教授、闫秋宇,北师大规划院的曲肇兴,杭州今奥信息科技公司的孙宗义,济南瑞丰土地技术公司的李永,山东省规划院的李爽、胡丽娜,南昌时空云科技公司的黄小华,南昌市规划设计院的吴雪峰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