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黄 古代 应用 简史
目录
① 秦汉: 19 个字的传奇
② 魏晋南北朝:牛黄广谱应用的开端
③ 隋唐:药王孙思邈承前启后
④ 五代十国:民间的牛黄应用延展
⑤ 宋:牛黄方剂井喷
⑥ 金元:牛黄清热解毒成为主流
⑦ 明:本草纲目、普济方、遵生八笺论牛黄
⑧ 清:牛黄名医、名方、名药
⑨ 小结:守正创新,惠泽大众
① 秦汉: 19 个字的传奇
物以稀为贵。
药中稀贵者,莫过牛黄。
秦汉时期,牛黄稀有到皇宫也难觅的地步。 《后汉书·延笃
传》 记载 : “时皇子有疾,下郡县出珍药,而大将军梁冀遣客赍书
诣京兆,并货牛黄。笃发书收客,曰,大将军椒房外家,而皇子
有疾,必应陈进医方,岂当使客千里求利乎?遂杀之。” —— 皇
子生病了,大将军 作为后妃的亲戚, 没有把牛黄上贡,而是千里
走私谋利,结果惹来杀生之祸。
因 牛黄 稀有, 秦汉 医家有幸研究牛黄者寥寥 。贵为医圣的张
仲景,其 《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尊为“经方之祖” ,书中方剂 113
个, 涉及 82 味药材, 竟无牛黄。
我国第一部中药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 , 成书于秦汉, 介绍
牛黄 也 只有 19 个字 :“ 味苦平。主惊,痫 ,寒,热,热盛,狂 ,
痓,除邪,逐鬼。生平泽。 ”
不过 从这 短短的 19 个字里,我们 已经可以 攫取 很多 信息 了 。
用现代语言解读,就是牛黄可用于情志类疾病(惊、狂、邪、鬼)
和神经系统疾病( 痫 、 痓 ),寒症和热症皆可,尤其适用于高热
(热盛)。 —— 要知道,情志、神经、高热即使在医学昌明的现
代,也都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前沿 课题 !
② 魏晋 南北朝 : 牛黄广谱应用 的开端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也是宗
教、文化、科学技术大发展、大融合的时期 , 玄学的兴起、佛教
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让中医药吸收到
更多养分 。
以印度佛教的输入为例。 牛黄之入药,印度亦古已有之 , 《佛
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有经文曰:“ 初产子母未分,令
诸不祥…… 若以牛黄真珠光明砂蜜末微尘,定童子心,能免不
祥。 ”
东晋《产经》的记载与上述经文相符:“ 小儿初生三日,可与
朱蜜方,朱蜜与竟,即可与牛黄。 牛黄益肝胆 , 除热 , 定惊 , 辟
恶气也。 ” 这一用法流传至今,即为民间所谓以牛黄为“开口奶”,
“去胎毒”的 习俗。
魏晋南北朝 中医药发展的集大成者,当属 南朝 陶弘景 在 整理
《神农本草经》 基础上 ,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的新药, 所著《本
草经集注》 七卷,共记载有药物七百余种 ,比 《神农本草经》 增
加了一倍 。
《本草经集注》对牛黄的记载,比《神农本草经》 丰富许多,
增加的内容主要有 :“ 治小儿百病。久服轻身,增年,令人不忘 。
人参为之使 。 得牡丹 , 菖蒲利耳目 。”
“治小儿百病” 奠定 了 牛黄作为“中医儿科第一要药”(后
世医家语)的地位。
“ 久服轻身,增年,令人不忘 ”开启了牛黄作为延年益寿的
保健品的应用历史。
“人参为之使”和“ 得牡丹 , 菖蒲利耳目 ”则是医家跳出牛
黄的单方应用,开始和其他药材组方配伍应用。
说个小插曲 ——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医药文化 开始 流传到
日本 。上述《产经》的 原书 在国内已 亡佚 ,倒是 日本最古老 的 医
书《医心方》引用最多。 再如《本草经集注》所云的“人参为牛
黄之使”,在日本衍化为汉方养生的名品“人参牛黄丸” 热销 至
今 ,反倒是国内无此成药,只能以院方制剂的形式生产,或以牛
黄丸 +人参丸 同 服以求同样效果,殊为遗憾!
③ 隋唐 : 药王孙思邈 承 前 启 后
孙思邈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是隋唐时
期养生学和医学相结合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寿星,
寿高 101 岁。这给他的医术和养生方法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以至于他在道教中被奉为 “ 真人 ” ,在中医 药 界被尊为 “ 药王 ” 。
孙思邈 在 《 备急 千金要方》中 称“牛黄 益肝胆 , 除热,定精
神 , 止惊,辟恶气,除小儿百病 ” , 记载约 30 个牛黄方剂,以小
儿、情志类居多, 可视为 牛黄应用“承 前 ”的部分 。
而“启 后 ”的部分,在于 《备急千金要方》中所载的几种牛
黄“通治方”:
“耆婆万 病丸”:万病悉除,说无穷尽。
“镇心丸”和“大镇心丸”:凡是心病悉主之方。
“江南度世丸”和“大度世丸”:治万病症结积聚 。
此外还有“治十三种疔方”和“治一切漏方” 。
以 “ 耆婆万病丸 ” 为例,书中记载 “ 治七种痞块,五种癫病。
十种疰忤,七种飞尸,十二种蛊毒,五种黄病,十二时疟疾,十
种水病,八种大风,十二种 痹 …… 万病悉除,说无穷尽,故称万
病丸 ” 。
这个方子和印度佛教的输入有关( 耆婆为佛陀时代之名医 ),
但 已融入了中医体系 , 因其三十一味组方 ( 牛黄、麝香、犀角、
桑白皮、茯苓、干姜、桂心、当归、芎芍药、甘遂、黄芩、蜀椒、
细辛、桔梗、巴豆、前胡、紫菀、蒲黄、葶苈、防风、蜈蚣、石
蜥蜴、人参、朱砂、雄黄、黄连、大戟、芫花、禹余粮、芫青 ) ,
多为 传统中药材。或者可以说,此方是魏晋南北朝多种文化、医
学大融合后,回归中医药主体的集大成者。
此方 开创了牛黄应用的 三大 先河:
开创了 牛黄“通治方”的先河。 通治方可通治诸病,化裁衍
生 , 已故国医大师王玉川以为:“历代中医方书中记载着一个方
剂乃至一味中药治疗多种病证的大量的宝贵经验。 ”而 耆婆万病
丸 “ 主一切 ” 之证,一方多用, “ 常药性混杂,或温凉同用,或
攻补兼施 ” ,正是通治方的代表。
开创了 牛黄 复方经典配伍的先河。此方 中的 麝香、犀角、人
参、朱砂、雄黄 等药材,成为后世与 牛黄 配伍的经典搭配,如至
宝丹、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等名方名药,皆属此类。
开创了牛黄产品多种 灵活 用法的先河。 摘取 《千金要方》原
文 举例: “(内服) 头痛恶寒,服二丸如小豆,日三,覆取汗。 (外
用) 痈肿、疔肿、破肿,纳一 丸如麻子大,日一敷,其根自出,
瘥。凡疔肿血出,以猪脂和敷。有孔,纳孔中,瘥止 。 (内服 +外
用) 大便不通,服二丸如小豆,又纳一丸下部中即通。 (小儿) 乳
不消,心腹胀满,服二丸如米粒,涂乳头,令嗍之,不瘥更服。 ”
以药王孙思邈为始,正式开启了牛黄应用的煌煌盛世 ,牛黄
丸、 耆婆万病丸 等 也在后世演变为多个牛黄名方名药。
公元 710 年,金城公主出嫁吐蕃,带医药人员与书籍入藏 ,
流传至现代有三味牛黄散、九味牛黄丸等藏药 。
公元 753 年,高僧鉴真东渡日本,讲授中国医学。 现代 日本
的 “ 万病感应丸 ”, 以牛黄、麝香、人参、沉香、牛胆、珍珠 配伍,
主治 心悸、呼吸困难、心律不齐、肠胃虚弱、消化不良、腹泻、
小孩五感 等多种症状。
④ 五代十国 : 民间的牛黄应用延展
五代十国是介于唐宋之间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本质上是
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战乱不止 ,统治者多重武轻文,故中医药
潜藏于民间发展。
这一时期重要的中医药著作 《日华子诸家本草》, 也是民间
所编, 原书已佚,部分佚文见于《证类本草》等书中。
后世引用 日华子云 :“ 牛黄疗中风 , 失音,口噤,妇人血噤,
惊悸,天行时疾,健忘,虚乏。 ” 这段话在前人基础上,延伸出牛
黄重要的三类应用,用现代语言可归入心脑血管、防疫 、妇科 。
心脑血管方面,牛黄既可以治疗( 中风 , 失音,口噤 ),也可
以预防和改善亚健康症状( 惊悸 , 健忘,虚乏 )。
防疫方面,“ 天行时疾 ”既指季节性疾病,也指瘟疫。
妇科方面,牛黄用于“ 妇人血噤 ”,既包括闭经,也包括宫寒
痛经等。
因为 五代十国 的战乱原因,牛黄具体如何应用在这三个领域,
已经找不到原始的文字记载,好在现代的一些牛黄成药,已经复
原了相关应用。
如以牛黄为君药的脑血栓片, 被国家批准“活血化瘀、醒脑
通络、 潜阳熄风 ”三大功效,且明确指出既可用于治疗中风,也
可用于预防。
再如 新冠疫情,牛黄和安宫牛黄丸都入选了抗疫用药。
还有 妇科, 后世多有牛黄用于女性调理的良方,不仅妇科炎
症、月经不调,甚至现代所称的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增生等,牛
黄也有成熟方药 ,如西黄丸 治疗乳腺增生 就 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⑤ 宋 : 牛黄方剂 井喷
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使医学著作大量出版,促进医学
知识的普及和提高。
王怀隐受命于宋政府编辑的大型方书 《太平圣惠方》 ,是总
结公元 10 世纪以前的大型临床方书。
陈师文 编辑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系 宋政府属下药局的成
药处方指南。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局医方典籍之一,为当时制药
的规范。
宋医官合编《圣济总录》,广泛收集历代方书及民间方药。
仅 专业 儿科著作,宋代知名的就有 《小儿药证直诀》 , 《幼幼
新书》 ,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小儿痘疹方论》 等 。
以上方书 收录的以牛黄为君药的 方剂有数百之多 , 无法一一
列举, 在此 浅析官方成药处方指南《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的牛黄
方,计有 牛黄膏 、 牛黄清心丸 、 牛黄小乌犀丸 、 牛黄生犀丸 、 牛
黄金虎丹 、 和太师牛黄丸 、 牛黄凉膈丸 、 八珍丹 、 灵砂归命丹 、
大天南星丸 、 水银扁丸子 、 灵宝丹 、 乌犀丸 、 辰砂丸 、 妙香丸 等
15 种。
此 15 方剂, 治心脑者 12 种, 治痰者 10 种, 治 中风者 5 种,
治小儿发热、积食、 惊痫 者 5 种, 治皮肤肿、痛、痒者 3 种, 并
多有涉及疲乏、失眠、便秘、痔疮、耳鸣、健忘、焦虑抑郁等 现
代所言的 亚健康症状。
可以说,自宋朝始,牛黄方剂得以成为中医的主流之一。
⑥ 金元 : 牛黄清热解毒成为主流
河北省历史上有两位名医有庙祭祀,延续至今。一是大家都
知道,闻名华夏的战国人扁鹊,再有就是金元时期名医刘完素 。
刘完素 对中医的一大贡献,在于 提出 了 “火热论”观点,一
反当时流行的擅用温燥药的习惯,多以寒凉之剂抑阳泻火,独成
一派 , 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后世温病学派的形成
也正是由此而来。
“火热论” 在当时得以流行,是因为金朝由北方 游牧民族建
国,多肉食,疾病多偏“上火”。 —— 现代人生活条件改善,又何
尝不如是呢?
刘 完素 最著名的 著作 《宣明论方》,在解释病源上有很多的
独特之处 , “火热论”正是在这本书中。《宣明论方》在金元时期
盛行于北方,与 上文提到的 南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形成了南
北对峙的局面,后人称之为“南局北宣”。
《宣明论方》 所载牛黄入药的 龙脑丸 “ 治大小人一切蕴积
热 ”, 葶苈膏 “ 治水肿腹胀 ”, 牵牛丸 “ 治一切湿热肿满等疾 ”, 牛
黄神金丸 “ 治大人小儿呕吐泻痢,并小儿惊疳积热,癖坚 积,腹
满硬痛,作发往来,亦能宽膈消食 ”,都是现代“肉食者”常见的
症状。
至元朝,一部 喉科著作 《 咽喉脉证通论 》面世 。 该 书 认为喉
症多属火毒上升,立法以降气泻火为主 , 总论咽喉诸证的诊断要
领和治疗大法 , 记述了锁喉、重舌、气痛、乳蛾等 18 种咽喉病
证的诊治、用药及丸散验方。
《 咽喉脉证通论 》所载“牛黄解毒丸”,即为现代流行的“牛
黄解毒片”前身。 原文如下:
牛黄解毒丸(即噙药) , 治一切喉风紧闭,咳嗽喘急,痰涎壅
塞,胸膈迷闷,并口舌等证,无不见效。每噙一丸,待其自化咽
下。一日夜须噙四丸,小儿减半。
元代 牛黄解毒丸的组方为 牛黄 、 雄黄 、 冰片 、 官硼 、 青黛 、
儿茶 、 薄荷 、 胆星 。现代牛黄解毒片则为 牛黄、雄黄、冰片、石
膏、大黄、黄苓、桔梗、甘草 。 古今之区别,主要就是现代牛黄
解毒片把草药替换成了功能相同但更常见的品种。
此方除牛黄外均为常见药材,因此在民间流传甚广,成为中
医“清热解毒”的代表方之一, 也让牛黄的解毒功效广为人知,
深入人心。
⑦ 明 : 本草纲目 、 普济方 、 遵生八笺 论 牛黄
明朝有 三 部集前人大成的 中医药著作,一是药典《本草纲目》,
二是方书 《普济方》 ,三是养生著作《 遵生八笺 》 。
先说《本草纲目》。 这本药典 集我国 16 世纪前中药学之大成,
同时引述自《神农本草经》迄元明时期各家学说,内容丰富而有
系统 , 保存了 16 世纪以前大量文献资料,其中有的原书已佚失,
有关资料可从本书得以窥见。
《本草纲目》对 历代医书所载 牛黄的功能 主治 进行了汇总:
“ 惊 , 痫 , 寒 , 热,热盛 , 狂 , 痉 ,除邪 , 逐鬼。疗小儿百病,
诸痫 , 热,口不开,大人狂癫,又堕胎。久服轻身 , 增年,令人
不忘。主中风 , 失音 , 口噤,妇人血噤 , 惊悸,天行时疾,健忘
虚乏。安魂定魄,辟邪魅,卒中恶,小儿夜啼。益肝胆,定精神,
除热,止惊痢 ,辟恶气,除百病。清心化热,利痰凉惊。痘疮紫
色,发狂谵语者可用。 ”
再说《普济方》。 本书博引历代各家方书,兼采笔记杂说及
道藏佛书等,汇辑古今医方 , 采摭繁富,编次详析,是我国现存
最大的方书,保存了极为丰富和珍贵的医方资料。本书所引方书
不下 150 余种,其中许多医书现已亡佚。因此, “ 古之专门秘术,
实借此以有传 ” 。对于辑佚古书,尤其是宋元医 籍,亦有重要价
值。
《普济方》中所载牛黄方剂近 500 个,与《本草纲目》相呼
应,尽显牛黄“除百病”之神奇应用。
最后说《 遵生八笺 》。 这部养生专著是 明代高濂所撰 , 结构
严谨,将宏富的内容寓于严格的框架之内,凡明万历以前主要的
养生文献,均可在书中找到线索或崖略。
《 遵生八笺 》所载“益容仙丹” ,以牛黄入药,“ 每日不拘早
晚,将一丸入口噙化,以致津液满口,咽下丹田,浇灌诸经各络。
气到处自然辅正除邪,能使肌肤光润,久服,则百病不生,万邪
归正。 ” 高濂 还专门在书中留诗一首:
神仙留下济人丹,安魂定魄驻容颜。
宽胸顺气神凝静,化痰止嗽暖丹田。
生津消渴甘露降,透窍明目返本源。
每用一丸常噙化,益寿延年世上仙。
此外 《 遵生八笺 》中的“ 女贞膏 ”亦用牛黄,为 眼目症方 ,
“ 用点远近烂眩 ,风翳障眼,绝妙 ” 。
“ 活络丹 ”亦用牛黄,“ 能清心明目,宽膈,宣通气血。年过
四十,当预服十数丸,至老不生风疾。 ”
此外还有“ 时疮结毒方 ”、“ 大金丹 ”等,也都是《 遵生八笺 》
中的牛黄方剂。
⑧ 清 : 牛黄 名医、名方、名药
清代的中医发展,有两位标志性人物、两本标志性著作、两
个标志性牛黄方剂,分别是:
吴瑭的《温病条辨》和“安宫牛黄丸” 。
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 和“西黄丸”。
先说安宫牛黄丸 ,这是现在极为流行的成药,相传是 吴瑭 在
清朝 乾隆年间 “救治京城大疫”所创。
其实此药的问世极具偶然性,甚至不能说是 吴瑭 百分百的原
创,而是其 初出茅庐之时,以前人成方组合应用的 的偶然所得。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做过一个 《名医是这样成名 的》
系列,里面有四集在讲 吴瑭 ,讲稿节选如下:
“ 乾隆五十八年,北京城内爆发了一场来势汹汹的瘟疫,很
多医生面对瘟疫束手无策。这个时候大家知道,吴鞠通已经学医 ,
学了 17 年了,看到了 17 年的医书了,这时候很多朋友就来找他
来,就跟他说,说鞠通,你学医没少年头了,整整学 17 年了,
该出手了,这么多人死去,你看这瘟疫来势凶猛,你该出手了。
但吴鞠通这人,特别谨慎,他就很谦虚,能行吗 ?我行吗,人说你
干吗不行,你学医都学了 17 年了,这 17 年你说你看了多少书,
人家那边学两个月的人,都开始上手了,你还这么慢性子能行吗 ?
就劝他。那么吴鞠通他这个人非常谨慎,为什么呢 ?他对人命看
得特别重。所以呢,他就能行吗 ?到底能行吗 ?实际我想他呢,虽
然他谦虚,但是他心里一定在琢磨这个病怎么治。最终,他 在朋
友的撺掇下,终于出手给人治病。 ”
“ 吴鞠通在扑灭瘟疫的时候,也有点问题,他用的药往往都
是成药,这个时候他初出茅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他
就拿成方来抵挡 。”
吴瑭 所用的成方成药是什么? 可以从安宫牛黄丸的组方来
推测:
安宫牛黄丸: 牛黄、水牛角、麝香、珍珠、朱砂、雄黄、黄
连、黄芩、栀子、郁金 、 冰片 。
这个组方,在 吴瑭 之前并无严格对应,但可视为两个明代方
的组合:
《普济方》中的八宝散:牛黄、珍珠、琥珀、朱砂、雄黄、
犀角、麝香、冰片。
《痘疹心法》中的牛黄清心丸:牛黄、黄连、黄芩、山栀仁、
郁金、辰砂。
现代人看安宫牛黄丸的说明书,“ 可用于热病、邪入心包、
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
脑出血、败血症见上述证候者 ”,往往以为这个药是专门治重病
危症的,其实不然。
因为八宝散是用于“ 疔如白泡轻,黄黑根紫,胀痛,头疼,
寒热烦呕,指冷,狂躁,胸满,危急将死 ”,牛黄清心丸是用于
“ 痘疹心热神昏 ”,两者大多都是用于 调理 身体不适的症状。
西黄丸也是类似的情况 ,现代说明书上写“ 用于热毒壅 结所
致的痈疽疔毒、瘰疬、流注、癌肿 ”,很多人看到“癌肿”两个
字,以为西黄丸就是癌症病人吃的,于是敬而远之,其实古代哪
有癌症的说法呢?
西黄丸出自 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 。 王维德 世代均为
外科医家, 素有 “除疗疮用针刺外,皆不轻用刀针” 的理念,也
就是不轻易手术开刀的意思。
《外科证治全生集》 原文记载西黄丸“ 治乳岩、横 、瘰 、
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等症 ” 。 用现代语言说,就是 乳房、下
腹、颈部、皮下、肌肉、肺、肠等部位的肿块、结节、化脓等症。
现代人高发的甲状腺结节、肺结节 、肠道息肉 ,女性乳腺增生,
男性前列腺增生,都可归入其主治范畴。
安宫牛黄丸和西黄丸,都是清代名医在前人基础上,对牛黄
应用的发扬光大。
⑨ 小结 : 守正创新 ,惠泽大众
中医 药历经数千年发展和实践, 是中国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
产物之一 。历代名医的中医典籍和名方名药,是古人留给我们的
宝贵财富。
牛黄作为中药材“稀贵神”的代表, 从秦汉用于情志、神经、
高热,到魏晋南北朝拓展到小儿、养生保健的广谱应用,到隋唐
开创 中医 “ 通治方 ”格局 ,到五代十国拓展到心脑、妇科、防疫,
到宋代 牛黄方剂井喷成为中医主流之一,到金元引领清热解毒潮
流,到明代《本草纲目》、《普济方》、《 遵生八笺 》集前人之大成,
再到清代的牛黄名医、名方、名药, 可以说一部 牛黄 应用史,就
是数千年中医药发展史的缩影。
但 牛黄之稀与贵,直至现代仍制约其惠泽大众。众多古代牛
黄名方名药被现代制药业束之高阁, 如牛黄人参丸、万病感应丸
等日本畅销国内却无,如 安宫牛黄丸被以为仅是急救用药,西黄
丸被以为仅是癌症用药 等 ,实是牛黄稀缺之下“好钢只能用在刀
刃上”的无奈之举。
再如牛黄解毒片因含雄黄而被质疑有重金属中毒之忧,殊不
知 牛黄与雄黄、朱砂 、人参 等的配伍 早已是中医 经典惯例 ,这也
是其被后世医家誉为“中医儿 科 第一 要药 ”的重要原因。
其他如古人以牛黄“久服轻身增年”,“益肝胆、定精神”,
“主健忘虚乏”,“益容仙丹”等养生保健应用,今人更是寡闻。
所幸自体外培育牛黄面世以来,解决了天然牛黄产量稀缺的
困境,奠定了好牛黄惠泽大众的基础。而现代医学对牛黄活性成
分的研究,也逐一验证了中国古人牛黄应用的智慧 —— 世之神物,
诸药莫及,守正创新,惠泽大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