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将进酒》的“将”到底是jiāng还是qiāng?

 快乐老年435 2023-08-04 发布于山东

最近,关于李白诗《将进酒》的“将”字究竟怎么读,报纸杂志和互联网上多有讨论。

叶嘉莹先生主张读jiāng,认为:读qiāng时,“将”表示的是口气的婉转。李白《将进酒》气势流畅,“将进酒”的“将”并非语气的委婉,故应读为jiāng。2019年1月12日《光明日报》12版刊登了魏学宝《〈将进酒〉的“将”究竟怎么读》,文章认为“将”字在唐代无qiāng音,将“将进酒”的“将”读为qiāng是沿袭清代语音的做法,而在现代汉语中“将”字实无“qiāng”音,故“将”应读为jiāng。边家珍则认为:“将进酒”中的“将”与《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之“将”含义相同,表达的是祈愿、祈请的意思,所以应当读为qiāng。(2017年9月18日《北京日报》)

这些讨论有主张读jiāng的,也有主张读qiāng的,各人坚持己见,争执不下。李白此诗是传统诗词中的名篇,人们经常诵读,关于“将”字的读音问题应该有一个明确答案才好。

首先需要弄清诗题《将进酒》的意思。我们知道,《将进酒》是汉代铙歌十八曲中的一首,铙歌是当时军队中所演奏的一种建威扬德献功的乐曲;乐曲配有歌辞,一个乐曲可以配有不同内容的歌词。汉铙歌《将进酒》最早见于南北朝时代沈约所撰的《宋书·乐志四》,称为《将进酒曲》,曲名由歌辞第一句而来。其歌辞云:“将进酒,乘太白。辨加哉,诗审搏。放故歌,心所作。同阴气,诗悉索。使禹良工,观者苦。”《宋书》还记录了《将进酒》在魏晋时不同时地的歌辞,如魏国:“平关中,路向潼。济浊水,立高墉。斗韩马,离群凶。选骁骑,纵两翼。虏崩溃,级万亿。”吴国:“章洪德,迈威神。感殊风,怀远邻。平南裔,齐海滨。越裳贡,扶南臣。珍货充庭,所见日新。”晋代:“因时运,圣策施。长蛇交解,群桀离。势穷奔吴,虎骑厉。惟武进,审大计。时迈其德,清一世。”比较一下魏、吴、晋的不同歌辞,可以看到歌辞首句第一字都是实词,甚至是动词,由此来看“将进酒”的“将”字也应该是实词,甚至是动词。这样,有的学者认为“将”字是语气词,这一意见应该可以排除了。实际上,我们看汉铙歌全部十八曲,首句第一字没有哪一曲是用语气词(或叹词)的。

前引各句中之“将”字既然是动词,而《将进酒》一曲又是军队奏凯之乐,考虑到后文,则“将”字最合适的字义就是“愿,请”。所谓“将进酒,乘太白(即大白,指大酒杯)”,也就是“请喝酒吧(让我们喝酒吧),举起我们的大酒杯”这样的意思。

“将”字的意义既然是“请”,那么它的读音又应该如何呢?我们已经知道,《诗经》“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等的“将”字是读qiāng的,它的意义也是“愿,请”。不过也有学者质疑,认为qiāng这个音(千羊切)只见于宋代《集韵》,而不见于更早的韵书,所以“将”字唐人无qiāng这个音,直到明清qiāng音才成为主流,而今天沿袭明清是没有必要的。其实,这一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给《诗经》上述两例的“将”字就分别加注了:“七羊反。毛:愿也。郑:请也。”“七羊反。请也。”也就是说,早在初唐时代,当时的标准音就已经把“愿,请”义的“将”字读为qiāng了,这个音在中国人口中至少已经流传使用了一千四百年了。同时,如果我们承认《诗经》“将子无怒”的“将”古人是读qiāng的,那么柳宗元写作《湘源二妃庙碑》“将子无

”时,当然也是读qiāng的啊。

当然,这里所说唐人已经读qiāng音了,是按照古人的七羊反(千羊切)演变为现代语音来说的,唐人的实际读音确如有的学者所说,大致读成ciāng。我们读古诗古文是按现代音读的,不可能都按古音读,也没法做到。既然“将进酒”的“将”字读七羊反(千羊切),那么折合成现代音,就是qiāng。因为“七羊反(千羊切)”确实是qiāng音的前身。也有人说,现代汉语“将”字只有jiāng和jiàng两个音,不必强行改变现有读音去恢复古音。这是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混淆起来了。作为“愿,请”义的“将”字只存在于古汉语中,我们当然只能按照古代注音,把它折合成普通话读音来读,正如古文中的“王”字用作动词时我们要读作wàng、古文中的“亡”字义为“没有”时我们要读作wú、古文中的“罢”我们大都读成pí,这是一样的道理。

综上所述,李白诗《将进酒》的“将”字还是应该读成qiāng,无论从字音和字义的切合来说,还是从历史的传承来说,这个音都是最合适的。

(《咬文嚼字》2019年第6期 杨剑桥)

也谈“将进酒”

王云路、杨淼

一 引言

《将进酒》为乐府旧题,汉鼓吹铙歌中已有。《乐府诗集》卷十六《鼓吹曲辞一·汉铙歌》:“将进酒,乘大白。辨加哉,诗审搏。放故歌,心所作。同阴气,诗悉索。使禹良工观者苦。

南朝何承天、萧统,唐元稹、李白、李贺等也作有《将进酒》诗。其中,李白沿用乐府旧题作《将进酒》影响最大

诗题“将进酒”之“将”的读音多有争议。主要有以下诸说。

读qiāng说。此说影响最大。高中语文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所收《将进酒》篇注释云:“将进酒,汉乐府旧题。将(qiāng),请。”(2006/2005:41)大型辞书如《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在引了《集韵·阳韵》“千羊切”后,所列书证均收“将进酒”一例。一般认为“将”是请愿义,主要理由有二:其一,“将qiāng”字在古汉语中可释为“请”,如《诗·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毛传:“将,愿也。”郑笺:“将,请。”其二,《将进酒》题旨是劝酒歌,训为“请”正合此意。③

读jiāng说。叶嘉莹(2018)认为“将”读作qiāng有误,《诗经》中“将仲子兮”“将子无怒”中的“将”字因是表示柔婉的语气词,故读为qiāng,而'将进酒’之'将’不是女子对男子,不表示柔婉之意,故应读作jiāng。后来学者又从其它角度补充论证,如魏学宝(2019:12)指出:“将”字读音的历史流变中,唐代无清母的读音,至宋才有清母字的读音;明清时期,“将”平声清母字读音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今人读qiāng是沿袭清代语音。现代汉语中“将”字实无qiāng音,为了避免叶音造成字无定音的后果,“将进酒”之“将”读为jiāng比较适宜。但叶、魏二说均未提及“将”应作何解。

此外,另有认定“将”读jiāng而释为别义者。青木正儿(1975:309)引《诗经·大雅·既醉》“尔殽既将”《毛传》:“将,行也。”认为“将进酒”之“将”与此处同。倪志云(2015:131-136)认为“将”是“且”义:把“将进酒,乘大白”理解为“请喝酒,用大杯”,不如理解为“且喝酒,用大杯”,语义和语气都更为自然。檀作文(2018:230-244)则以诗词传统中的对仗修辞例论定“将进酒”的“将”字是“将要”之义。

综上所述,“将”凡两读四解而无定说,其实质是对“将”的释义存在分歧。本文拟从核心义的角度梳理“将”的词义系统,同时兼顾“将进酒”的内部结构等因素,说明《将进酒》中“将”应作何解。

将”

“将”,甲骨文字形从又从肉,为双手持肉之形。④金文以“䵼”作为过渡形态,为《诗·周颂·我将》“我将我享”之“将”的古文。⑤夏渌(1991:90)又从古文字兼并与消亡的角度指出“将”字“从鼎煮肉”至“简化省鼎”的变化过程。战国文字即作从又持肉于爿,形旁又、肉、爿分别为手、肉、床的象形字,会持取祭祀意。

综合以上古文字字形及用例可知,“将”的造字意是用手持肉于床,多用于祭祀中表进献、奉献之义。“床”为搁置祭品的台子。⑥《诗·周颂·我将》:“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持肉奉献于祭台,这是其本义的直接应用。“将”的核心义当为“奉持而进”,朱熹《诗集传》言:“将,行也,亦奉持而进之意。”这一动作的过程是持物朝着接受者方向的运动,可以分两个步骤:一是着眼于“持”,即执持,为对事物的把握状态;一是着眼于“进”,即进献,为有方向的运动过程。从这一运动具有的核心特征衍生出一些动作、名物义。

第一,侧重于把握,掌控。掌控的对象为车,就是使车按路径运行,为驾御义。如《史记·田叔列传》:“少孤贫困,为人将车之长安,留,求事为小吏,未有因缘也,因占著名数。”司马贞索隐:“将车,犹御车也。”掌控的对象为抽象的观念,就是遵奉、秉承。《仪礼·聘礼》:“束帛将命于朝。”郑玄注:“将,犹奉也。”《列子·杨朱》:“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智虑;智虑之所将者,礼义。”掌控的对象为语言或语调,就是操,指用某种方言说话。明张煌言《北征录》:“达衢口,有巡司廨逻卒登舟讥察,见余将北音,貌魁梧,疑为亡虏。”

掌控的对象由物转为人,即控制、带领。对他人为带领、率领。《左传·桓公九年》:“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对自己为控制、约束。《汉书·兒宽传》:“宽为人温良,有廉知自将,善属文,然懦于武,口弗能发明也。”“自将”犹言“自持”。特指对军队的控制,有统率、指挥义。《说文·寸部》:“将,帅也。”段注:“帅当作。行部曰:,将也。二字互训。”《左传·文公二年》:“先且居将中军,赵衰佐之。”用作名词,指将帅,是为率领义的变调构词。⑦现代汉语还有“将军”的用法。《群经音辨》卷六:“将,持也,即良切。持众者曰将,即亮切。”《孙子·计》:“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即为此义。范围延展,也可喻指在某一领域称雄者。宋苏轼《雪后刘景文和顺阇黎诗见赠次韵答之》:“载酒邀诗将,臞儒不是仙。”现代汉语还有“干将”“武将”等说法。而从被操控、被率领者的角度看,就是顺从。《庄子·庚桑楚》:“备物以将形。”陆德明释文:“将,顺也。”《汉书·礼乐志》:“招摇灵旗,九夷宾将。”颜师古注:“将,犹从也。”唐李商隐《赴职梓潼留别畏之员外同年》诗:“乌鹊失栖常不定,鸳鸯何事自相将?”“相将”犹言“相从”。

能够率领控制者,自然足够大,足够强,引申为壮大之义。⑧《说文·手部》:“拇,将指也。”段注:“将指,谓手中指也……手以中指为将指为拇,足以大指为将指为拇。”“将”与“大”的关系显见。《诗·小雅·北山》:“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毛传:“将,壮也。”《诗·商颂·长发》:“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毛传:“将,大也。”郑笺:“禹敷下土之时,有娀氏之国亦始广大。”壮大与美相因。《诗·豳风·破斧》:“哀我人斯,亦孔之将。”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五:“毛传曰:将,大也。家大人曰:大与美义相近。《广雅》曰:将,美也。首章言将,二章言嘉,三章言休,将、嘉、休,皆美也。将、臧声近,亦孔之将,犹言亦孔之臧耳。”《方言》卷一:“将,大也。凡物之大貌曰丰。”由大可引申为盛。宋苏轼《送吕希道知和州》诗:“君家联翩三将相,富贵未已今方将。”古人的观念中,空间和时间概念可以互相转化,故空间之广大可转为时间之长久。《诗·商颂·烈祖》:“以假以享,我受命溥将。”马瑞辰通释:“盖言我受天之命溥且长,犹《公刘篇》'既溥既长’,以溥、长对举也。”

中古以来,“将”还可作为介词引进动作掌控的对象,与“持”“取”“把”等词相近。如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一《昔与魔竞品》:“我今见汝,甚大欢喜,遍满身体,不能自胜,我欲将汝作于善友,共相爱敬。”⑨

第二,侧重于进献。进献是予神(或人)的动作,运动轨迹一定是单向的、向外的,即往远离起始位置的方向。如传递义,是信息等离开原来地方。《论语·宪问》:“童子将命。”朱熹集注:“将命,谓传宾主之言。”如行进义,是表示向前行走远离初始位置,《诗·郑风·丰》:“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孔传:“将,行也。”进献是动作上的向前,将来是时间上的向前,“将来”义或基于此特征引申而来。⑩

进献的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诗·周南·樛木》:“乐只君子,福履将之。”郑玄笺:“将,犹扶助也。”“扶助”就是护佑的意思。人的帮助也称“将”。《三国志·魏志·华佗传》:“行数里,昕卒头眩堕车,人扶将还,载归家,中宿死。”“扶将”是具体的帮助,即扶持、搀扶义;唐白居易《康日华赠坊州刺史制》:“矧吾褒赠以荣之,恻隐以将之。”这里的“将”是抽象的帮助。

进献供奉的对象由神灵转为人,就有供养;奉养义。《诗·小雅·四牡》:“王事靡盬,不遑将父。”毛传:“将,养也。”孔颖达疏:“我坚固王事,所以不暇在家以养父母。”

至此可以证明,从本义中推求出的“奉持而进”义能够统摄“将”的绝大多数义项,正为“将”的核心义。

第三,“奉持而进”义常常在语境中整体呈现。如:

1) “请还挚于命者。”郑玄注:“将,犹传也。传命者,谓摈相者。”(《仪礼·士相见礼》)

2)笔来,朕自作之。(《洛阳伽蓝记·平等寺》)

前者是携带信息、命令给人,就是传达或表达义。后者是拿笔给人,就是传递义。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将”在上古汉语中表奉持、进献义,如果受事对象是“酒肉”,可以在句子中不作为宾语出现,即动作中的对象隐含,这是其本义决定的。如:

3) 殷士肤敏,祼将于京。(《诗·大雅·文王》)

4) 或剥或亨,或肆或将。(《诗·小雅·楚茨》)

5) 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诗·周颂·我将》)

例3)朱熹集传:“将,行也,酌而送之也。”“将”隐含了对象“酒”,表示进酒义。例4)郑笺:“有肆其骨体于俎者,或奉持而进之者。”例5)孔颖达疏:“以将与享相类,当谓致之于神。”郑笺、孔疏均呈现出了“将”所隐含的对象,即祭祀时所用的牲肉。孔疏“将与享相类”,是说在祭祀时“将”与“享”用法类似,更证明了“将”的含义特征。上述三例中“将”均表示进酒肉,动作中的对象“酒肉”在句法形式上没有出现。⑪

在中古文献中,“将”语义泛化,其目的可与祭祀无关,其宾语角色也不限于酒或肉,故“将”的动作对象即便为“酒”或“肉”,也需要呈现出来。如:

6) 今日忽然将酒肉来共相娱乐,展释情故,即与夫人饮酒食肉,作众伎乐欢喜娱乐,恚心即灭。(南朝齐昙景译《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下)

7) 若人以酒诳他欲行旷野之人言:“是第一阿娑婆酒,令人不醉。”而与恶酒,彼将酒去,既入旷野崄处饮之,饮已极醉无所觉知,如是醉人所有财宝悉为贼取或夺其命。(北魏瞿昙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卷八)

这时候的“将”更多体现的是“持拿”“持奉”义。唐诗中“将”的这一用法多见,李白《将进酒》诗“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即其例。又如:

8) 天下未宁吾道丧,更谁将酒酹吟魂。(杜荀鹤《哭方干》)

9)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李白《侠客行》)

10) 将酒壶出,醉向人家歇。(白居易《洛阳有愚叟》)

“将进酒”之“将”正为此义,下文会进一步阐明。

三 “进”

前文已论述了“将”的本义、核心义及其词义系统,并证明了“将”在上古汉语中可作为对象自足动词,表示进奉酒食。为了说明“将进酒”的关系,有必要再考察“进”的语义特征和发展脉络。

“进”(進),甲骨文字形从止、从隹,金文以后多从辵、从隹,止、辵为义近形符。《说文·辵部》:“进,登也。从辵,閵省声。”高鸿缙(1960:489)“进”条指出:“字从隹,从止,会意。止即脚,隹脚能进不能退,故以取意。”“进”的造字意是隹脚,这个形象用以表现“鸟上前、前进”的含义。“进”的功能特征就是泛指的上前、前进义,由此引申有进步、进献、进入、靠近、超过等意义,这里从略。

那么,“将进酒”中“进”应该怎样解释呢?“进”用以表达和酒食相关的含义时,为“进奉”义,其后接所进奉之物。如:

11) 楚郄宛之难,国言未已,进胙者莫不谤令尹。(《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12) 进食之礼,左殽右胾。(《礼记·曲礼上》)

13) 故竖谷阳之进酒,不以雠子反也,其心忠爱之,而适足以杀之。(《韩非子·十过》)

例11)杜预注:“进胙,国中祭祀也。”这里的“进胙”指的是“进献祭祀用的牲肉”。例12)“进食”即为“进奉食物”义。例13)“进酒”是“奉上酒”,与斟酒劝饮等动作是紧密联系的。此外,“进酒”也用于祭祀相关语境,如《易林·小畜》:“折臂踒足,不能进酒,祠祀阔旷,神怒不喜。”又《易林·震》:“折臂接手,不能进酒,祈祀闲旷,神怒不喜。”这些例证的“进”以进奉、奉献义为主,所进之物可以指酒、祭品,也可以泛指食物。

14) 履蒲席,衣布晞身,乃屦,进饮(《礼记·玉藻》)

15) 君举有功而进飨之,无功而励之。(《吴子·励士》)

16)进酌于金罍,献万年之玉觞。(东汉黄香《天子冠颂》)⑫

例14)“进饮”的“饮”指酒。《左传·成公十六年》:“王闻之,召子反谋。谷阳竖献饮于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见。”是其例。例15)“进飨”是用酒食招待以资鼓励。例16)中“进酌”犹“进酒”,“酌”指酒。《礼记·曲礼下》:“酒曰清酌。”

故“进”早期表示进奉食物让对方享用,与“将”同义。从魏晋时期进奉对象可以转为自我,即把食物进奉给自己,因而直接具有饮、食义:

17) 一觞聊独,杯尽壶自倾。(晋陶潜《杂诗》之二)

18) 荀勖尝在晋武帝坐上食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炊也。”(《世说新语·术解》)

19) 淹素能饮啖,食鹅炙垂尽,进酒数升讫,文诰亦办。(《南史·江淹传》)

例17)“进”即为动词“饮”义,例19)以“进酒”表“饮酒”义;例18)“进饭”就是“吃饭”。对象转化是词义演变的一个常见现象,比如现代汉语中依然有“进食”一词,表示自主吃饭;而上古表示进奉食物,《礼记·曲礼上》:“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是其例。

综上分析,“将进酒”作为乐府旧题,其“进”只能是进献、进奉义,“进酒”即奉上酒。⑬因为“进”的饮、进食义产生于魏晋,汉乐府的“将进酒”恐怕还属于“进奉”义。

四 “将进酒”

“将”“进”语义已明,为奉持、进献义。“将酒”“进酒”的例子也不少,那么,“将进酒”就是“将酒进酒”的缩略式,是以同义平列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即表示奉上酒请对方饮用。

“将”“进”义同,从语义表达上来说,“将进酒”当然也可以仅作“进酒”,但后者语气促而不扬。同时,铙歌十八曲的题目中三字曲名有十二曲,此后文人自作新乐府,有两字题、三字题,但究竟以三字题为多,可见制铙歌以三字为主。“将进酒”曲名形成或与此有关系。⑭

“将”“进”连言用于“V1+V2+O”结构中也有例证:

20) “升,实觯,西阶上坐奠觯,拜,执觯兴。宾席末答拜。举觯者坐祭,遂饮,卒觯,兴。坐奠觯,拜,执觯兴。宾答拜,降洗,升实之,西阶上北面。”郑玄注:“将进奠觯。”(《仪礼·乡射礼》)

21) “公当楣再拜,宾三退,负序,公侧袭受玉于中堂与东楹之间。”郑注:“三退,三逡遁也。不言辟者,以执圭将进授之。”(《仪礼·聘礼》)

22) 灵公谓盾曰:“吾闻子之剑盖利剑也。子以示我,吾将观焉。”赵盾起将进剑。(《公羊传·宣公六年》)

例20)“将进奠觯”指奉持祭祀,例21)“将进授之”是进奉玉帛,例22)的“将进剑”与“将进酒”为同类结构,仅对象不同,“将进”是奉持、进献义。

也有可以两解的例子,如《国语·越语上》:“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孔子家语·在厄》:“(孔子)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此二例“将”可以理解为“将要”义,也可以理解为“将进”同义并列,表示进献。此外,自先秦始人们就用复音词“将欲”,《老子》:“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墨子·非攻下》:“中情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些例证中“将”也有将要,打算两解。这其实是由于“将”的词义在短语或复合词中被其他词义、词性皆同的词代表,“将进”“将欲”中“将”的词义分别由“进”“欲”直接代表并且表示出来,长此以往,人们不再追问以致遗忘了“将”本身原有的词义,转而重新分析“将”的词义。⑮

词义发展中产生多义、甚至歧义是很正常的。比如一个动作本身即存在施事主体与受事对象两方面,以不同的方面为视角主体,会有两方面的词义。一个词语包含这两方面含义,在词义发展早期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如“见”,同时有“看见”和“出现”两种含义。“夺”,同时有“夺走”和“失去”两种含义。“输”有“输送”和“失去”两种含义。“通”有“知晓”和“传达、告知”两方面含义。另外,动作实施与否,也会产生两种含义:实施前属于想要、打算,实施中则属于具体的动作。这里的关键是双音节并列造成的。上文的“将”就是在“将进”并列时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一说“将”表请愿义,读qiāng,源于诗经毛传和郑笺。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讨论,包括意义、结构和读音。一是意义。《诗·国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毛传:“将,愿也。”笺云:“将,请也。民欲为近期,故语之曰:'请子无怒,秋以与子为期。’”《诗·国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毛传:“将,请也。仲子,祭仲也。踰,越。里,居也。二十五家为里。杞,木名也。折言伤害也。”笺云:“祭仲骤谏,庄公不能用其言,故言请,固距之。”笔者以为“请”用于句首,只是语助词,是名词⑯的前附加成分,凑足音节而不表义。毛传、郑笺是随文释义,并不是其字义。也没有其他旁证。

二是结构。考先秦、两汉乃致后代的文献用例,都是《诗经》同一句式的仿照,没有在其他句型中出现。如:

23)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国风·氓》)

24) 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诗·国风·将仲子》)

25) 将叔无狃,戒其伤女。(《诗·郑风·大叔于田》)

26) 载输尔载,将伯助予!(《诗·小雅·正月》)

27)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穆天子传》卷三)

28) 将子无讙,神听钟鼓。(唐柳宗元《湘源二妃庙碑》)

可以发现此类句法结构与毛诗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皆为“V+O”格式,没有发现“V1+V2+O”的例子,那么,一定要把这一结构放在“将进酒”这种“V1+V2+O”的结构中就没有道理了。

三是读音。目前所见最早明确指出“将”读为qiāng的是唐代颜师古《汉书》音注,《毛传》《郑笺》均无直接注音。《汉书·匡衡传》:“郑伯好勇,而国人暴虎。”师古曰:“《诗·郑风·太叔于田》之篇曰:'襢裼暴虎,献于公所。将叔无狃,戒其伤汝。’襢裼,肉袒也。暴虎,空手以搏之也。公,郑庄公也。将,请也。叔,庄公之弟太叔也。狃,忕也。汝亦太叔也。言以庄公好勇之故,太叔肉袒空手搏虎,取而献之。国人爱叔,故请之曰勿忕为之,恐伤汝也。襢音袒,裼音锡,字并从衣。将音千羊反。狃音女九反。”既然与《诗经》意义用法相同,毛传、郑笺都没有特别注音,到唐代平白加了一个“千羊反”的注音,根据何在?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什么不按照汉代毛传而按照唐代颜注的发音呢?所以“将”影响最大的“请愿”义和“qiang”的读音,都是不可靠的。

至于以诗词传统中的对仗修辞例论定“将进酒”的“将”字是“将要”之义,则于“将进酒,乘大白”或“将进酒,庆三朝”语例中皆语义不顺。前面讨论中已经涉及到,这里从略。

要而言之,李白《将进酒》诗中“将”应读jiāng,奉持、进献义,“将”“进”为同义平列结构,“将酒”“进酒”合言之就是“将进酒”。

注释

①本文所引《将进酒》依据清人王琦注《李太白全集》。诗题有异文,敦煌文书伯二五六七题作《惜罇空》;《文苑英华》两见,卷一九五收此诗题作《将进酒》,卷三三六作《惜空罇酒》。

② 此处也有异文。陈尚君(2016:110-120)指出:《文苑英华》、《乐府诗集》为“将进酒,杯莫停”二句,明清通行文本《李诗通》、《全唐诗》为“将进酒,君莫停”,而伯二五六七、《河岳英灵集》、《唐文粹》均无此句,知此二句为后补。

③刘勇刚(2000:106)较明确地阐释了“将进酒”中“将”应读[tɕʰaŋ1]的理由,可参看。

④甲骨文中的“

)”,学界多释为“

”,从爿从又,爿、又分别为床、手的象形字,会扶持、扶助意,后世典籍中也写作“将”。“将”为“

”的假借字,详后。王子杨(2013:115-120)指出甲骨文“

)”为后世“将”的源头,从肉从又,为双手奉肉之形,会持肉以祭之意。

⑤参看周法高主编《金文诂林》(1975:4440-4454),徐同柏、王国维、容庚、于省吾等均持此说。陈剑(2008:13-47)认为旧释为“䵼”之字,皆当改释为“肆解牲体”之“肆”。王子杨(2013:115-120)认同陈说,并进一步指出“将”的金文是“

”《集成》5251、“

”《集成》4038,即在甲骨文“

)”基础上添加“爿”或“鼎”作为过渡形态。

⑥“床”古时常表示台子,如“鼓床”“祭床”“笔床”等,都是搁置物品的架子。现代汉语还有“机床”“牙床”“河床”等用法,与之类似。

⑦孙玉文(2015:721-726)“将1”条指出:“《经典释文》给'将’的原始词和滋生词注音近100例,絶大多数注去声,这是因为即良切一读常见,不必太多注音的缘故。其中平去兼注1例,正表现出'将’是变调构词的。”

⑧“壮”“将”庄精准双声,阳部叠韵,故“将”有大义。段玉裁认为“皆就叠韵双声得之”。《尔雅·释诂一》:“壮、……将,大也。”郝懿行义疏:“壮,与奘同,而声近将。”《说文》:“壮,大也。”又:“奘,驵大也。”二说皆通。

⑨关于处置式的来源问题,可参看刘子瑜(1995:133-140),吴福祥(2003:1-14),曹广顺、龙国富(2005:320-332+383-384)等,此处从略。

⑩“将”之本字外,“

”为“将”的另一意义来源。王云路、方一新(2018:2-7+103)对“将”的两个意义来源有详细阐释,可参看。

⑪上古动词语义角色隐含的问题已有不少学者关注,可参看胡敕瑞(2005:1-21;2009:99-127)、蒋绍愚(2011:20-27;2015:144-146)、王诚(2016:212-218)、史文磊(2021:185-204)等。

⑫唐徐坚等《初学记·礼部下》收录此文。

⑬ 一说“将”是副词性的“且”字义,“将进酒,承大白”即为“且喝酒,用大杯”。通过对“进”的历时考察可知,乐府旧题“将进酒”中“进”为进奉、奉献义,姑且进奉一杯酒于义不合。

⑭感谢钱志熙教授提供这一思考角度。

⑮段遐(2020:44-47)以“将欲”“将请”“必将”“将养”为例,指出了“将”的词义被弱化、虚化,“将欲”“必将”“将养”三例笔者以为然。于此,特别要说明的是“将请”所引三例,其“将”均非请愿义。具体例证如下:《国语·晋语八》:“文子将请之于楚。”《北史·徐则传》:“晋王将请受道法,则辞以时日不便。”《大唐新语》:“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未有音注将其注解为qiāng,此三例“将”词义明确,为将来、将要义。

⑯比如亲属身份称谓:子、叔、伯和人名“仲子”。其实“仲子”也是排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