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跟踪评级大幕基本落下。证监系统和交易商协会的产品要求分别于6月30日、7月31日前披露跟踪评级,目前除个别企业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尚未披露外,其他基本落地。后续,除了那些网红地区或者突发事件导致的评级调整外,今年评级调整的基本格局已经确定。下面,笔者带各位领略一下今年跟踪评级季的基本情况。 一、总体评级调整情况 今年1-7月,主体评级上调为84次,下调77次。相较于2022年,今年上调次数明显增加,下调次数明显减少。单从这些数据来看,今年企业的信用情况似乎改善了很多,或许评级公司掌握了什么不为人知的高深信息。 这里笔者将可转债单列了出来,一方面是因为,目前能发行可转债的基本都是产业类上市公司,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是因为,可转债作为少数民营企业具备明显存在感的债券品种,也可以从侧面说明民企信用演化情况。从数据来看,调高的情况不多见,但是下调的明显要多很多,说明了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企业性质分布情况 今年1-7月,评级调高和调低最多的均为地方国有企业,以城投为主。其中,调低的主要是网红地区,而调高的则分布比较分散,需要强调的是,调高评级的里面约一半为AAA。 评级调高和调低排在第二的是民营企业,对比明显的是,调高的有7次,但是调低的达到了33次。 三、评级公司分布情况 从评级调高的情况来看,可能更多说明了评级公司的市场份额,从评级调低情况来看,也许更多反映了每家评级公司的客户质量。说这些,并不是说哪家评级公司水平有多高或者有多低,水平几何不是这些数据能说明的。目前整个评级行业总体水平趋同,典型的问题基本每家都有。 外评目前在市场的口碑,从事债券行业的应该多少能够了解。面对评级区分度越来越低的情况,市场也有发出评级公司的A不够用的感慨。就此,笔者有时候也想过,是不是评级公司少一些ABCD,而是与代表本土文化的甲乙丙丁相结合,比如:AAA甲等、AAA乙等、AAA丙等和AAA丁等,这样应该就能避免中央汇金这种巨无霸与普通地市城投级别一样的尴尬。很明显,这些更多是调侃和无奈。 当评级符号越来越带有塔西佗陷阱的色彩,再怎么努力,都很难弥补回来了。这种局面的形成,虽然有社会层面的因素,但是更应该反思的应该是身处其中的评级机构。 如上,供参考。 |
|
来自: 吕杨鹏 > 《20230731-2023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