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荒原狼》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三个石头读书 2023-08-04 发布于广东

世上总有几个这样的人,他们对生活要求不高,对自己的愚蠢和野心又不甘心。

——黑塞《荒原狼》 

NO.1

曾拜读黑塞的名作《悉达多》,那充满禅意和人生真谛的文字,久久不能忘怀。

这本黑塞的《荒原狼》,仰止久矣,斋戒三日,斗胆一读。

读罢,烧脑短路片刻,沉淀后细细品味,却震撼心底,像一杯不太习惯的浓郁铁观音,良久才有余味涌上心头。

NO.2

有几位大师级作家,因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人生指引和精神寄托的意义,而获拥趸粉丝者众,包括毛姆、博尔赫斯和黑塞


如果说毛姆的作品是诙谐、幽默而世俗,简单的故事能讲出“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的酣畅淋漓的世俗快感,令人印象深刻。


那么博尔赫斯就像一位神秘的充满先知色彩的智者,用他那令人目眩神迷的迷宫、镜子构造出你难以想象的奇幻世界,看似令人望而生畏,实则谦卑而温和,有一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宏远和辽阔。


而赫尔曼·黑塞,却总是在漂泊、孤独、隐逸的不露声色之中,用刀刀见血的文字,拷问灵魂与肉体、精神与现实的答案,触达内心之门,又给人一种“暗昧处见光明世界”的醍醐顿悟。

NO.3

这本《荒原狼》幻想色彩浓郁,象征意义深远,被誉为是德国的《尤利西斯》。


《荒原狼》是一个关于孤独和死亡的故事,也是一个内心深处本我和自我相互撕裂的狂人似的呐喊,更是一个长期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主人公,在魔幻而震撼的心路历程中苦苦追索永恒的精神救赎。


小说的主人公哈利,是一个正直的作家,他既迷恋现实生活的安宁和有序,又鄙视小市民的庸庸碌碌、鄙视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长期与周遭社会格格不入,使他陷入精神分裂的边缘。一天偶然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书,顿觉大梦初醒,觉得自己就是书中讲述的集人性和狼性于一体的“荒原狼”,而在不断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斥责中,更觉得自己孤独。其后遇到了酒吧女赫尔米娜和音乐师巴布罗,获得了感官和肉欲的快乐,忘记了烦恼和忧虑。

又在巴布罗的魔法屋中,推开不同的门,就像进入一关又一关的游戏关卡。在一个关卡中,见到了童年的朋友,一起用枪袭击路上的汽车;在另一个关卡中,见到了生命中所有相爱过的女人;在最后一个关卡中,因为看见赤裸的赫尔米娜和巴布罗而心生嫉妒,用刀杀死了赫尔米娜,从而陷入了生命的绝境。最终,又从歌德、莫扎特的对话中,摆脱了绝望,克服了时间,找到了永恒。


哈里是清醒而孤独的,他早早就看到了世俗生活的庸俗低劣无意义(所谓人性),但他同时不得不被迫裹挟在小市民的虚伪之中,无法摆脱它的羁绊(所谓狼性,这里的狼性不是兽性)。

他内心深处对世俗生活的向往和鄙视同时存在,这种撕裂和矛盾是他痛苦的本源,当他在魔法剧场和莫扎特的对话中,领悟了超越形式、时间的永恒和不朽。

在这里,似乎又读到了黑塞在《悉达多》中悉达多在河边,领悟到奔腾不息河水的万千变化之中,又蕴含着世道轮回的不变真理的场景。


是不是很有禅意?

NO.4

如果回到黑塞成书的1927年,参加过一战的黑塞,已经嗅到了二战爆发前狂热的民族主义思潮,便能通过本书更好理解作者所怀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强烈的反战思想。同时,在这个时代,小说中打下了深深的尼采和弗洛伊德学说的烙印。就如尼采所说: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

而哈利身体里的狼性和人性,可以类比为弗洛伊德的本我和自我理论,本我和自我在只有在超我的控制下,才形成一个健全人格外在的表现。

小说中的魔法剧场相当魔幻,可以看到哈利不同人格(狼格)的角色的奇幻表演和转换,退出一扇门又能回到另一个平行世界中,跟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还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黑塞笔下主人公和世界的格格不入,和太宰治作品中那种”一心求死“的格格不入却迥然不同。

太宰治不论作品还是自己的人生,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最后宿命,都是走向死亡。


我一定会把人生这场游戏演得更好些,我一定能学会笑。巴伯罗在等待我,莫扎特在等待我。

——黑塞《荒原狼》结尾


而黑塞笔下的哈利与世界的”格格不入“,虽然他设定了各种死亡的可能但却在小说的最后,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更积极的结尾,用这个悬念暗示读者:不要畏惧孤独,世界也许没有未来,但不要绝望。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三个石头    2022.4.7


吹灭读书灯    一身都是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