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熟的人》忘掉莫言,回归纯粹的阅读

 三个石头读书 2023-08-04 发布于广东
        如果说我过去的小说里有很多剑拔弩张的东西,现在更多的是心平气和。      ——莫言

1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隔8年后,终于出了一本新书《晚熟的人》

故事中折射了荒诞却真实的世间百态。

有的人“早熟”,曾经风光无限却荣光不再晚景凄凉。

有的人“晚熟”,曾经忍辱苟且却大器晚成咸鱼翻身。

在略带调侃和黑色幽默的文字中,看似讲述了一个过去木讷傻气的蒋二后来发达的故事,但我却觉得莫言是在讽刺那所谓的“熟”,不论是“早熟”还是“晚熟”,如果要牺牲了本色、自然和天真,还不如“不熟”。

早熟的,熟过了、被晚熟的后浪拍在沙滩上了,被“零落成泥碾作尘”了,也没关系,只要留得“香如故”,熟透了再熟,也是一种旷达和释怀。

本以为是长篇巨著,没想到是十二个短篇的合集,有四篇是2020年的作品,与之前的作品最大的不同便是故事的时间跨度不再局限在过去的年代,更多地融入了作者对现今网络时代的观察和思考,能看出莫言在着意求新。另外,作者把“我”置入每个故事中,以“我(莫言)”为上帝之眼,讲述作者身边事,故事的背景仍然扎根山东高密,是读者熟悉的乡土气息。

2

有人说莫言成名后,也坠入了“诺贝尔文学奖魔咒”——获奖之后即江郎才尽,文思枯竭,很难再写出获奖前的精彩作品。因此这本《晚熟的人》也引来不少批评的声音,认为故事情节、结构简单,没有新意。

其实我倒觉得,作者名气大了,外人对他的要求就高了,也更挑剔了,获奖多了,他自然也会被架上光环,贴上标签。

不仅对诺奖得主,即使对每个人来说,荣耀加身,既是枷锁,也是鞭策,就看你自己什么心态。面临各种荣誉、金钱、名利,你又该如何应对?

杜甫对李白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说起来人人都懂,但真的要看破名利,知易行难。

这也许就是同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萨特拒绝领奖,而音乐家鲍勃·迪伦获奖后便开始隐居的一大原因吧。

3

书中不少故事里莫言都虚构了人物对作家的各种追捧,其实是他本人对这种现象的讽刺和抗争,看得出,莫言对这种追捧还是保持清醒的思维。

从行文来看,比以前的作品少了一些用力过猛,而多了一些朴实内敛,对于七八十年代生人,有些故事还是耐读的,不过对于90后、00后的城市孩子,可能难以形成共鸣了。

印象深刻的有两篇:除了《晚熟的人》,最赞的还有《口哨与火把》

《口哨与火把》算是本书中篇幅最长的一篇,故事结构严密,情节也一波三折。刻画了在非常年代里发生的悲惨故事,三哥的俊朗飘逸洒脱和三婶的隐忍决绝,以及故事最后残忍的悲剧结尾,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改编为影视剧,应该会是个好剧本。

4

从书中能感受到莫言的文字更加老成持重、朴实内敛,也能感受到他刻意的创新和改变,这种万人注目光环下的改变,需要定力,也需要勇气。

也许能读懂他乡土中国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也许有的改变不完美,但我要为他鼓掌。

忘掉莫言,享受好作品,享受阅读之美,就让阅读回归纯粹,多好。



三个石头    2022.4.13


吹灭读书灯    一身都是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