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希腊悲剧全集》从酒神的狂欢到命运的抗争

 三个石头读书 2023-08-04 发布于广东

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尼采

1
引子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对行为的模仿,有“净化”作用,观众通过对剧中人物命运、情节产生怜悯、惊惧从而获得感情的宣泄。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尼采说,悲剧是人类反抗上帝的方式,它能够拯救处于虚无主义之中的人类。在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所对应的“痛并快乐着”之中,人们洞察虚无后产生反抗,从而看到人生和命运永恒之美。

2
古希腊三大经典悲剧

古希腊的悲剧是西方世界最古老的戏剧,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达到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有3位雅典悲剧作家的作品传世,他们分别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他们的创作以及亚里斯多德的理论著述,构成了人们对古希腊戏剧的全部了解。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的主人公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天神,由于为了给人类盗取火种而被宙斯惩罚,锁在高加索山上,受尽了磨难也不肯屈服。虽然他贵为地母盖娅的儿子,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却无法让自己脱困。

索福克勒斯写的《俄狄浦斯王》,这个故事取材于神话中“俄狄浦斯”的故事,讲述了主人公俄狄浦斯从小一直拼命反抗神谕,但却一步步走向杀父娶母的命运,最后便刺瞎双眼将自己流放,过着悲惨的生活。无论他再怎么逃避命运,最终却是自己实践了命运的必然。

欧里庇得斯的著作《美狄亚》取材于阿尔戈英雄传说,讲述了美狄亚在惨遭伊阿宋抛弃之后,杀死亲生孩子和柯瑞翁及其女儿,以此来惩罚伊阿宋,让他孤独地死在破败的阿尔戈号船板上。这部剧作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表现了古希腊妇女的命运和遭遇,通过美狄亚的反抗表达作者对妇女命运的同情。

如果说《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描写的是神界的权力争斗,那么《俄狄浦斯王》则记述的是贵族的命运困境,而《美狄亚》虽然取材于英雄传说,但更生动刻画了怨妇和渣男的恩怨情仇。

天上的神和凡间的人一样,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所以说,希腊神话中的神被人格化,是它的一大特色。

3
酒神的狂欢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后来古罗马神话中酒神叫巴克斯,是希腊神话的罗马山寨版,就如同希腊神话中的宙斯就是古罗马神话中的朱庇特一样)的集体活动,这是一种在庆典活动过程中即兴创作的艺术,在宗教祭仪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希腊“酒神节”举办的时候,人们会冲破平常的桎梏,高唱对酒神的颂歌,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这种颂歌就逐渐演变成为了戏剧的初始形态,情感的宣泄就成为了古希腊悲剧的精神基石。

而酒神节最重要的节目,就是戏剧比赛,前面所说的三大悲剧作家,都是在多次比赛中获奖的网红人物。

现代英语把“悲剧”称为Tragedy,其就是从古希腊语Tragodie或Tragodia演变形成,这个字从Tragos加上ode等于山羊加上歌。换句话说,希腊悲剧就是“山羊之歌”的意思。至于酒神狄奥尼索斯祭典为什么和悲剧联系起来,主要的原因,在于古希腊人对于悲剧的概念和现代人不同,悲剧不在于悲,而在于严肃和对高尚行为的模仿。正是由于这一点,古希腊悲剧的结局不一定是悲惨的,有时甚至是圆满的。

《酒神的狂欢》—提香

酒神象征着感性和欢乐,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说到,阿波罗(日神)原则讲求实事求是、理性和秩序,狄奥尼索斯(酒神)原则与狂热、过度和不稳定联系在一起。希腊悲剧达到两种气质的平衡。

4
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

古希腊悲剧中的“悲”并不是悲伤,而是具有悲壮的意味,悲剧的写作也并不在于写悲情人生,而是表现人生的崇高和壮烈,还增添了许多的英雄主义思想。

在这三个悲剧作家的代表作中,主人公有神、有贵族、有普通人,但是无论是谁,都受到命运的桎梏。

读过《奥狄浦斯王》的都知道奥狄浦斯不是因为“恋母”才“弑父”的。两者没有因果关系,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是神谕注定的,他自己并没有主观的过失,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更不知道自己娶的是母亲。弑父只是他被神安排的宿命。所以后来弗洛伊德把“恋母情结”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普通人也是一样,往往经过多年之后,才认识到原来某一天某一个时间点自己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可是那一刻的自己却对这决定命运的时刻茫然无知。也许这就也就是尼采所说人生就是悲观地走向虚无。

在俄狄浦斯王和普罗米修斯在强大的命运面前,凭借渺茫的抵抗,彰显了人的尊严和崇高。这也许才是古希腊悲剧精神的意义所在。

5
东西方悲剧之对比

相比中国文学史上的悲剧作品,不论是《牡丹亭》、蒲松龄的《促织》、关汉卿的《窦娥冤》还是早在春秋的《赵氏孤儿》,更多体现忠孝节义和个人与社会的抗争,也许这源自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历史主流是大一统,秩序井然、等级分明所致。

而西方历史尤其是欧洲,长期的主流是小国林立、动荡不安,因此西方的悲剧,无论是古希腊的《俄狄浦斯王》还是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故事情节和内涵更多体现为个人与天命的抗争。

西方的悲剧精神,自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而始,逐渐走向逻辑和理性,追求“美”与“真”,这是一种生发于有神论之上的理性和知性的美。

而中国的悲剧精神,在儒家礼乐文化,再交融儒释道相互渗透的结果后,逐渐走向“对感性既肯定又有节制,对人生超脱又现实”的中国式审美,追求“美”与“善”,这是一种克制和隐忍的美,但五四后对此有不同认知。

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这些作品中涌现的主人公,在与命运的矛盾和抗争中,所彰显的真、善、美、不屈和勇气,都凸显了人类普遍价值中的尊严与崇高,这既是悲剧作品的艺术之美,也是人性之美。

三个石头    2022.9.29


吹灭读书灯    一身都是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