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农业大学:“两个第一”背后的科教力量

 昵称37581541 2023-08-04 发布于江苏

Image
日前,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发布《关于2022年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评估结果的通报》,南京农业大学在全国61个对口技术单位中获评单项考核第一,作为对口技术单位共建的江苏省兴化市在全国72个先行县中也荣获第一。
2021年校地共建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以来,南京农业大学立足兴化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科技创新示范、产业模式升级、人才引进培育、县域特色发展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创新探索。8月4日出版的《农民日报》专题报道了我校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强化科技与产业、科技与经济的协同联动,将重点技术攻关和全面科技服务相结合,推动先行县建设拿下“双第一”的经验与成效。

科技为媒
校地“联姻”双向奔赴
刘小军是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的教授。2021年11月,南京农业大学与兴化市签署了《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协议》,刘小军作为专门负责人,被选派到兴化,挂职兴化市政府党组成员。
在去往兴化的路上,刘小军介绍,兴化是产粮大县,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农业基础好。基于深厚的合作基础,以科技为媒,双方决定再续前缘,在先行县创建上强强“联姻”,一场校地共建的“双向奔赴”就此展开。
“共建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顺畅的运行机制。”刘小军说。南京农业大学十分重视机制建设,探索实行高位推动机制。全方位部署会商共建工作机制,成立由书记和校长任“双组长”的先行县共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由分管副校长与地方分管领导任班长的共建工作专班,同时实行主要领导包干联系工作机制与地方建立定期会商协调机制,确保共建工作有序开展。
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合作处处长许泉介绍,根据先行县共建方案,同时考虑到对兴化熟悉的程度、相关专业背景,学校选派优秀人才担任挂职干部助推先行县共建工作。最终,经多方面考虑,学校选中刘小军,为共建双方搭建起沟通桥梁。
同时,学校还建立了产业链专班对接工作机制。聚焦地方产业需求,在全校选聘产业首席专家,组建技术服务团队,与地方技术专家、职能部门共同组建产业链专班,形成先行县共建工作合力。
“除了产业首席专家,我们也积极把国家级、省部级各类项目落地到兴化,共建工作是全方位的。”刘小军告诉记者。

多学科协同
为传统农业植入“科技芯片”
和刘小军教授一样,南京农业大学许多专家也经常奔忙在兴化,田永超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围绕兴化稻米、大闸蟹、垛田农业特色产业等需求,南京农业大学创新启用“揭榜挂帅”机制,从全校42支申报专家团队中遴选组建了7支首席负责制跨领域、多学科交叉互补、“高校教授+土专家”联合攻关团队和1支首席制负责模式构建服务团队,充分发挥“产业核心”带动力量,深入开展全产业链科技支撑。
“兴化虽是鱼米之乡,但是种植水稻主要靠经验,如施肥灌溉,智慧化水平有待提高。”作为智慧农业团队首席专家的田永超分析,既然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就一定要科技先行。因此,团队将攻克重点放在水稻智能化生产管理上。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需要打响科技这张牌。学校以优势学科重塑兴化稻米“品牌”,聚集稻米产业链条,多学科协同攻关,成功引种“宁香粳9号”优良食味稻米,构建适宜兴化的智慧稻作模式,推广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建立稻米生产全程可追溯系统,实现了水稻绿色、丰产、优质、高效和智慧化生产。水稻田间示范成效吸引了大批种植大户前来观摩。
在观摩的基础上,南京农业大学通过学校与推广部门协同、农科教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产前—产中—产后”关键要素协同、线上线下协同,成立了兴化智慧农作技术推广联盟,对种植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培训。如今,兴化建立起全区田块级基础数据一张图:包括土壤肥力、气象要素、水稻长势等,实现40个新型经营主体一张图管理。
在示范观摩、技术推广环节,也少不了兴化当地技术专家的身影。兴化市农业农村局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的陈春生是智慧农业团队中的一员,用他的话说,当地技术人员主要负责配套衔接,让新技术、新品种在兴化落地。
“通过科学管理,水稻从常规的每亩用氮20公斤减少到15公斤,增产7%,而且只施肥一次。”陈春生说,以前在关键阶段,需要开着车到田里查看,现在不一样了,通过南京农业大学的技术,遥感卫星能全市覆盖,为当地提供作物长势图,捕捉苗情更精准,查看起来也更便捷。
共建以来,南京农业大学将科技力量汇聚兴化,在核心示范基地开展科学试验、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可圈可点。目前,兴化市智慧稻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基地规模已达8580亩,周边乡镇建立辐射应用基地面积达32万亩。
从田间地头拓展农业产业链,补强了增值短板。南京农业大学发挥特色学科优势,菊花研究团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菊花基因库,帮助兴化垛田打造“千垛菊花展”等乡村旅游业观光产业,助力当地延长旅游观光期,同时助力研发菊花茶、菊花口红、菊花酒等衍生产品,促进地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显著提升旅游综合效益。

授人以渔
“智囊服务”为产业注入源源动能
夏季的兴化,湖水荡漾,稻禾茁壮。
“咱们的稻蟹共养模式一直很不错,如今南农专家们来了,给我们在水稻精准施肥上进行指导,稻蟹双收能稳稳地实现!”兴化水产“土专家”孔繁彬边忙活边说。
在共建过程中,学校聚焦人才培养,开展乡村致富带头人、实用科技人才、公共服务人才、科技特派员及乡村管理人才等线上线下培训指导近3000人次。攻关团队先后分地区分层分类开展踏查调研50余次,及时精准剖析各基地、合作社、涉农企业运行存在的生产经营问题及技术需求,并及时提供智囊服务,培育了一批批扎根一线的新农人。
“共建平台,既调动了当地专家积极投身到农业科技转化应用中来,又让学校师生找到自己的农业主战场,实现了校地双赢。”刘小军说。
一方面,以前各科室、推广站之间接触不多,通过组建团队,把学校和当地农技专家、“土专家”的力量凝聚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兴化的农业涉及面广,能为学校的各种示范推广提供相应的应用场景。以前有的专家有了好的技术、品种和设备等,但苦于找不到成熟的基地实施,如今通过共建,师生也找到了主战场。
双方共建以来,校地实现新品种新技术攻关,成果可喜。共落实7个课题,着力打造了8个示范基地;引进示范动植物新品种100多个、筛选推广适宜兴化的智慧稻作技术模式等新技术20项;围绕兴化稻虾共作、虾蟹混养以及藕虾生态种养模式,建立新技术、新模式推广新应用,稻虾共作生态种养示范基地、虾蟹混养示范基地、藕虾混养示范基地,总面积超1万亩,其中虾蟹混养是兴化特有模式,比单养河蟹效益每亩提升3000元以上。
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表示,学校将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强化科技与产业、科技与经济的协同联动,将重点技术攻关和全面科技服务相结合,大力培养本地科技应用人才,综合利用多学科优势,持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助推先行县成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样板。

来源 | 农民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