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黄

 奇奇中医堂 2023-08-04 发布于北京

  

  

牛黄

(奇奇中医堂整理)


【本经原文】

牛黄,味苦,平,有小毒。治惊痴,寒热,热盛,狂,症,除邪,逐鬼。生平泽。

牛角腮,温,无毒。下闭血,瘀血疼痛,女人带下血。

牛髓,补中,填骨髓。久服增年。

牛胆,治惊吓,寒热,可丸药。

【释名】案《说文》云:(角腮),角中骨也。牛角腮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角中的骨质角髓。呈圆锥形,微弯,中空,基部较粗,上部渐尖。

牛黄,中药材名。是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牛科动物牛胆囊的胆结石。

牛黄,在胆囊中产生的称“胆黄”或“蛋黄”,在胆管中产生的称“管黄”,在肝管中产生的称“肝黄”。牛黄完整者多呈卵形,质轻,表面金黄至黄褐色,细腻而有光泽。中医学认为牛黄气清香,味微苦而后甜,性平。可用于解热、解毒、定惊。内服治高热神志昏迷、癫狂、小儿惊风、抽搐等症,外用治咽喉肿痛、口疮痈肿、尿毒症。天然牛黄很珍贵,国际上的价格要高于黄金,大部分使用的是人工牛黄。

牛黄,别名:犀黄、丑宝、西黄。

【产地】 牛黄生于病牛胆中,状如鸡子黄,多出陕西甘肃等地。

【性味】 味苦(或作甘),性平(或作凉),有小毒 (或作无毒〉。

①《本经》:味苦,平。

②《吴普本草》:无毒。

③《别录》:有小毒。

④《药性论》:味甘。

⑤《日华子本草》:凉。

【归经】入心、肝经。

①《本草蒙筌》:入肝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经。

【功能】清心,化痰,利胆,镇惊。豁痰,开窍,凉肝,息风。

【主治】牛黄为泻热定惊,利痰清心要药,主惊痫,寒热中恶,口噤,小儿惊邪,痘疮发狂,治痰迷,径急,斑痧,疮毒,益肝胆,定魂魄。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

【相关论述】

1.《本经》:主惊痫,寒热,热盛狂症。

2.《别录》:疗小儿百病,诸痫热,口不开;大人狂癫。又堕胎,久服令人不忘。

3.甄权《药性论》:安魂定魄,辟邪魅,小儿夜啼,主卒中恶。

4.孙思邈:益肝胆,定精神,除热,止惊痢,辟恶气,除百病。

5.《日华子本草》:疗中风失音,口噤,妇人血噤,惊悸,天行时疾,健忘虚乏。

6.《日用本草》:治惊病搐搦烦热之疾,清心化热,利痰凉惊。

7.《纲目》:痘疮紫色,发狂谵语者可用。

8.《会药医镜》:疗小儿急惊,热痰壅塞,麻疹余毒,丹毒,牙疳,喉肿,一切实证垂危者。

9.治热病神昏、谵语,癫痫发狂,小儿惊风抽搐,牙疳,喉肿,口舌生疮,痈疽,疔毒。

10.《医学发明》:中脏,痰涎昏冒,宜至宝之类镇坠;若中血脉、中府之病,初不宜用龙、麝、牛黄,为麝香治脾入肉,牛黄入肝治筋,龙脑入肾治骨,恐引风药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

11.《纲目》:《别录》言牛黄恶龙胆,而钱乙治小儿急惊、疳病,凉惊丸、麝香丸皆两用之,何哉?龙胆治惊痫,解热杀虫,与牛黄主治相近,亦肝经药也,不应相恶如此。

12.《本草经疏》:牛黄,《别录》有小毒,吴普云无毒,然必无毒者为是。入足厥阴、少阳,手少阴经。其主小儿惊?经热,热盛口不能开,及大人癫狂痫痉者,皆肝心二经邪热胶痰为病,心热则火自生焰,肝热则木自生风,风火相搏,故发如上等证,此药味苦气凉,入二经而能除热消痰,则风火息,神魂清,诸证自瘳矣。

13.《本草汇言》:牛黄为治心之药,必酌佐使得宜而后可。故得丹砂而有宁镇之功,得参、苓而有补养之妙,得菖蒲、山药而有开达心孔之能,得枣仁、远志而有和平藏腑之理,得归、地而有凉血之功,得金、银而有安神之美。凡诸心疾,皆牛黄所宜也。

14.《本草崇原》:李东垣曰:中风入藏,始用牛黄,更配脑、麝,从骨髓透肌肤以引风出;若中于腑及中经脉者,早用牛黄,反引风邪入于骨髓,如油入面,不能出矣。愚谓风邪入脏,皆为死证,虽有牛黄,用之何益。且牛黄主治,皆心家风热狂烦之证,何曾入骨髓而治骨病乎。脑、麝从骨髓透肌肤,以引风出,是辛窜透发之药,风入于脏,脏气先虚,反配脑、麝,宁不使脏气益虚而真气外泄乎。如风中于府及中经脉,正可合脑、麝而引风外出,又何致如油入面而难出耶。临病用药,畏首畏尾,致六腑经脉之病留而不去,次入于脏,便成不救,斯时用牛黄、脑、麝未见其能生也。

【相关治方】

1、治心经实热、狂言妄语、神志不安:牛黄(另研)一两、冰片(另研)一两、朱砂(另研)二钱、大黄(生)一两。上为细末和匀 每服一二钱,冷姜汤或蜜水调下。(《景岳全书》牛黄泻心汤)

2、治热入血室、发狂不认人者:牛黄钱半、朱砂三钱、脑子一钱、郁金三钱、甘草一钱、牡丹皮三钱。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皂子大。新水化下。(《保命集》牛黄膏)

3、治温病邪入心包,神昏谵语,兼治卒厥,五痫,中恶,大人小儿痉厥之因于热者:牛黄一两,郁金一两,犀角一两,黄连一两,朱砂一两,梅片二钱五分,麝香二钱五分,真珠五钱,山栀一两,雄黄一两,黄芩一两。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一钱,金箔为衣,蜡护。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每服一丸,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温病条辨》安宫牛黄丸)

4、治中风痰厥、不省人事,小儿急慢惊风:牛黄一分,辰砂半分,白牵牛(头末)二分。共研为末,作一服,小儿减半。痰厥温香油下;急慢惊风,黄酒入蜜少许送下。(《鲁府禁方》牛黄散)

5、治小儿惊热,发歇不定:牛黄一分(细研),川大黄半两,蝉壳一分(微炒),子芩半两,龙齿半两(细研)。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不计时候,煎金、银、薄荷汤下三丸,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牛黄丸)

6、治小儿心肺烦热,黄瘦,毛焦,睡卧多惊,狂语:朱砂半两,牛黄一分。上药,同研如面。每服,以水磨犀角,调下一字。(《圣惠方》)

7、治初生胎热或身体黄者:真牛黄一豆大。入蜜调膏,乳汁化开,时时滴儿口中,形色不实者,勿多服。(《小儿药证直诀》)

8、治小儿胎风热、撮口发噤:牛黄(研)一分,淡竹沥半合。每服牛黄一字匕,用淡竹沥调下,一、二岁儿服之;三、四岁儿每服半钱,日三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圣济总录》牛黄竹沥散)

9、治乳岩(乳癌),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犀黄三分,麝香一钱半,乳香、没药(各去油)各一两。各研极细末,黄米饭一两,捣烂为丸,忌火烘,晒干。陈酒送下三钱,患生上部,临卧服,下部空心服。(《外科全生集》犀黄丸)

10、治胎毒疮疖及一切疮疡:牛黄三钱,甘草、金银花各一两,草紫河车五钱。上为末,炼蜜丸,量儿服。(《保婴撮要》牛黄解毒丸)

11、治伤寒咽喉痛,心中烦躁,舌上生疮:牛黄(研)、朴硝(研)、甘草(炙,锉)各一两,升麻、山栀子(去皮)、芍药各半两。捣研为细散,再同研令匀。每服一钱匕,食后煎姜、蜜汤,放冷调下。(《圣济总录》牛黄散)

12、治小儿鹅口疮,不能饮乳:牛黄一分,为末。上一味,用竹沥调匀,沥在儿口中。(《圣济总录》牛黄散)

【相关配伍】

1.用于温热病及小儿惊风之壮热神昏,惊厥抽搐等症。牛黄清心、凉肝,有患风止痉、定惊安神之效。常与朱砂、全蝎、钩藤等配伍,如牛黄散。

2.用于温热病热入心包,中风,惊风,疯痛等痰热豪蔽心窍所致之神昏、口噤、痰鸣等症。本品既能清心热,又能化痰、开窍醒神。单用本品为末,淡竹沥化服即效,如《外台秘要》治婴儿口噤方,或与麝香、栀子、黄连等配伍,共秦清热化痰、开窍醒神之功,如安宫牛黄丸。

3.用于咽喉肿痛,溃烂及痈疽疗毒等热毒壅滞郁结之证。本品清热解毒力强。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常与黄芩、雄黄、大黄等同用,如牛黄解毒丸;若咽喉肿痛、溃烂,可与珍珠为末吹喉,如珠黄散;用治痈疽、疗毒、乳岩、瘰疬等,又与麝香、乳香、没药等合用,以清热解毒、活血散结,如犀黄丸。

4.用于高热烦燥,神昏谵语及惊痫抽搐等症。神昏谵语、惊痫抽搐,多由于高热或痰热蒙蔽清窍所引起。牛黄能清心热、豁痰浊,可收开窍定惊的功效。在临床上本品常和清热药与开窍药如黄连、黄芩、山栀、麝香等做成丸散,应用于热盛昏迷惊痛。

5.用于咽喉肿痛腐烂、各种热毒疮痈。牛黄为清热解毒要药,对热毒引起的咽喉肿痛、疮痈肿痛及一些外科疾患属于阳症者都可应用,常配合青黛、冰片等治咽喉肿痛;配金银花、七叶一枝花、甘草等治疮疡。

6.牛黄配以麝香、天竺黄、全蝎、钩藤,则豁痰开窍、清热镇痉;配黄连、黄芩、栀子、郁金、朱砂,则清热解毒、开窍安神;配青黛、珍珠、人指甲、象牙屑、冰片,则清热解毒、消肿定痛。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15~0.35g。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事项】孕妇慎服。风热未深入者忌用。

1.《本草经集注》:人参为之使。恶龙骨、地黄、龙胆、蜚蠊。畏牛膝。

2.《药性论》:恶常山。畏干漆。

3.《品汇精要》:妊妇勿服。

4.《本草经疏》:伤乳作泻,脾胃虚寒者不当用。

【炮制】于宰牛时注意牛的胆囊、胆管及肝管中有无硬块,如有即为牛黄,应立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迟则为胆汁浸润而变黑)。除净外部薄膜,先裹以灯心草或通草丝,外面再包以白布或毛边纸,置阴凉处阴干。干燥时,切忌风吹、日晒、火烘,以防破裂或变色。本品大多取于胆囊,形较圆,商品称为胆黄或蛋黄。取于胆管、肝管者,呈管状,称为管黄。

  

  

  

牛角腮

【本经原文】牛角腮,温,无毒。下闭血,瘀血疼痛,女人带下血。

【释名】

牛角腮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角中的骨质角髓。呈圆锥形,微弯,中空,基部较粗,上部渐尖,长约15厘米,底部径约5厘米。

牛角腮,别名:牛角胎(《纲目》),牛角笋(《医林纂要》

【产地】主产江苏,其他各地亦产。

【性味】味苦,性温,无毒。

1.别录》:"味苦,无毒。"

2.药性论》:"黄牛角腮,味苦甘,无毒。"

3.蜀本草》:"沙牛角腮,味苦,温,无毒。"

归经】入肝经、肾经。

1.《纲目》:"厥阴,少阴血分。"

2.本草经疏》:"入足厥阴、少阴血分,兼入手阳明经。"

【功用】止血,止痢。

【主治】治便血,衄血,妇女崩漏,带下,赤白痢水泻

经血不畅,瘀血疼痛和女人白带下血,可火烤后用酒吞服。烧成灰的,主治赤白痢。黄牛的角鳃经过烧烤,主治妇女血崩,大便下血,血痢。

水牛的角鳃烧烤后,可止妇女血崩,赤臼带下,冷痢泻血,水泄。治水肿。

【相关论述】

①《本经》:"下闭血,瘀血疼痛,女人带下血。"

②《药性论》:"黄牛角腮灰,能止妇人血崩不止赤白带下,止冷痢、泻血。"

③《本草拾遗》:"烧为黑灰,末服,主亦白痢。"

④《日华子本草》:"烧焦,治肠风泻血,水泻。"

⑤《本草蒙筌》:"除吐衄。"

⑥《纲目》:"治水肿。"

⑦《医林纂要》:"长筋力。"

【相关治方】

①治妇人崩中下血不止:牛角鳃二两(烧灰),白矾二两(烧汁尽),橡实一两,木贼-两,芎藭一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二钱。(《圣惠方》牛角腮散)

②治赤白带下:牛角腮(烧令烟断),附子(以盐水浸泡七度,去皮),上件等分,捣罗为末。每空心酒下二钱匕。(孙用和)

③治卒下血:黄牛角腮一具(烧赤色,出火即青碧)。上一味为细散,食前浓煮豉汁,和二钱匕,重者日三。(《近效方》)

④治鼠奶痔:牛角腮烧作灰末,空心酒服方寸匕。(《塞上方》)

⑤治痢色白,食不消者,为寒下:牛角腮烧灰。上一味捣筛,白饮服方寸匕,日三。(《肘后方》)

⑥治蜂虿整疮:牛角腮烧灰,醋和敷之。(《肘后方》)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散剂。

【采集】由宰牛场收集。从牛角中取得后,用清水浸泡数天,刮去残肉,再洗净、晒干。

【药材】呈圆锥形,微弯,中空,基部较粗,上部渐尖,长约15厘米,底部径约5厘米。外表粗糙,灰白色或灰黄色,满布骨质细孔,并有少数浅纵沟。质坚硬。横切面中空,外壁厚约6毫米,灰白色,较细致,内层有粗大髓样组织。气微腥,味淡。以干净,无头爿骨,形状粗短者为佳。

主产江苏,其他各地亦产。

【炮制】生牛角腮:牛角腮洗净后,劈成小条,日晒夜露至无腥为度,再晒干。炒牛角鳃:先将砂子入锅炒热,再入生牛角鳃拌炒至黄色为度,取出、筛去砂子,放凉即可。

  

  

  

  

牛髓

【本经原文】牛髓,补中,填骨髓。久服增年。

【释名】牛髓,中药名。为牛科野牛属动物黄牛或水牛属动物水牛的骨髓。具有补血益精,止渴,止血,止带之功效。常用于精血亏损,虚劳羸瘦,消渴,吐衄,便血,崩漏,带下。

骨髓可以补骨髓, 壮筋骨,延年益寿”,牦牛骨髓 味辛、性温, 归肝、肾经;功能温补祛寒, 强筋健骨;用于风寒湿痹, 筋骨疼痛, 腰膝软弱滋肺补肾,填精益髓;主治肾精不足虚劳赢瘦,骨痿无力等;肺肾阴虚,多喘多咳,口渴多饮皮肤干燥手足皲裂等。由于生牦牛骨质地坚硬, 不利于成分的溶出, 加工的目的在于使牦牛骨破碎,便于骨髓营养成分的溶出; 从而增强药物的疗效;同时传统藏医药理论认为牦牛骨髓内在成分起滋补祛寒作用。

【产地】黄牛:全国各地均有饲养。水牛:以南方水稻田地区为多。

【性味】味甘,性温,无毒。

【归经】归肾、心、脾经。

【功效】润肺、补肾、壮阳、填髓。补血益精,止渴,止血,止带。

【主治】用于精血亏损,虚劳羸瘦,消渴,吐衄,便血,崩漏,带下。治虚痨羸瘦,精血亏损,泄利消渴,跌扑损伤,手足皴裂

【相关论述】

1.《本经》:补中,填骨髓。

2.《别录》:主安五脏,平三焦.温骨髓,补中,续绝,益气,止泄利,消渴,以酒服之。

3.韩氏医通》:骨髓煎油,擦四支之损。

4.纲目》:润肺补肾,泽肌,悦面,理折伤,擦损痛。

【相关治方】

1、治瘦病:(牛)髓,和地黄汁、白蜜作煎服之。(孟诜《食疗本草》)

2、治虚损:黄牛脊髓(腿髓更佳,去筋骨,打烂)八两,山药(煮,研末)半斤,炼白蜜八两。共捣匀,入瓷器内,隔汤煮一枝香为度。空心用鸡子大一块,白滚汤调服。(《虚劳心传》坤髓丹)

3、治瘫痪:熟牛骨内髓一碗,炼熟蜜一斤。二味滤过,入炒面一斤,炒干姜末三两。四味搅匀,丸如弹子大。每日服三四丸,细嚼酒下。(《万病回春》)

4、治皮肤枯燥如鱼鳞:牛骨髓、真酥油各等分。上二味合炼一处,以净磁器贮之。每日空心用三匙,热酒调服,不饮酒者蜜汤调。(《古今医统》泽肤膏)

5、治手足皲裂:牛髓敷之。(《纲目》)

6、补精润肺,壮阳助胃:炼牦牛髓四两,胡桃肉四两,杏仁泥四两,山药末半斤,炼蜜一斤。同捣成膏,以瓶盛,汤煮一日。每服一匙,空心服之。

(瑞竹堂经验方》)

 7、治劳损风湿:牦牛髓、羊脂各二升,白蜜、姜汁、酥各三升。煎三上三下,令成膏。随意以温酒和服之。(《经心录》陆杭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熬膏。补虚宜酒冲,治吐血绷带宜烧灰。外用:涂搽。

【采集加工】宰牛加工食品时,收集有髓腔的骨骼,敲取骨髓,鲜用。

  

  

  

  

  

牛胆

【本经原文】牛胆,治惊吓,寒热,可丸药。

【释名】

牛胆,中药名。为牛科野牛属动物黄牛或水牛属动物水牛的胆或胆汁。

牛胆粉,为牛科动物牛胆汁的干燥品。取牛胆汁,滤过,干燥,即得。为绿褐色或棕褐色的块状物或粉末,有的呈半透明角质样,尝之慢慢溶化。气微腥,味苦,易吸潮。遍及全国。具有清肝明目,利胆通肠,解毒消肿之功效。常用于风热目疾,心腹热渴,黄疸,咳嗽痰多,小儿惊风,便秘,痈肿,痔疮。

【入药部位】胆或胆汁。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肝、胆、肺经。

【功效】清肝明目,利胆通肠,解毒消肿。

【主治】用于风热目疾,心腹热渴,黄疸,咳嗽痰多,小儿惊风,便秘,痈肿,痔疮。

【相关论述】

1.《别录》:除心腹热、渴、利,口焦燥,益目睛。乌牛胆,主明目,疗疳湿,以酿槐子,服之弥神。

2.《药性论》:青牛胆主消渴,利大、小肠。

3.《日用本草》:治小儿惊风痰热。

4.《纲目》:除黄,杀虫,治痈肿。

5.《现代实用中药》:为健胃整肠、苦补苦泻剂。治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大便之慢性秘结,肝胆性黄疸,胃部膨满。

6.《本草经疏》:牛胆,其味苦,其气大寒,无毒。

7.《经云》:寒以胜热,苦以泄结,故主心腹热及渴利口焦燥也。肝开窍于目,肝热则目睛不明,入肝泄热,故益目精也。近世以南星末酿入,阴干,治惊风者,取其苦寒制南星之燥,俾善于豁除热耳。

8.缪希雍:“牛食百草,其精华萃于胆,其味苦,其气大寒,无毒。《经》云:寒以胜热,苦以泄结,故主心腹热及渴利口焦燥也。肝开窍于目,肝热则目睛不明,入肝泄热,故益目精也。近世以南星末酿入,阴干,治惊风有奇功者,取其苦寒制南星之燥,俾善于豁痰除热耳。”(《本草经疏》)

【相关治方】

1、治谷疸,食毕即头眩,心怫郁不安而发黄,因大饥后大食,胃气冲熏所致:牛胆一枚(干者),苦参三两(锉),龙胆一两(去芦头)。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生麦门冬汁下十丸,日三四服。(《圣惠方》)

2、治久病疟疾,连年不瘥:用生牛胆一个,装糯米满,入麝香少许,阴干。每服十五粒,陈皮汤送下。(《普济方》

3、治痔漏:①犍牛儿胆、猬胆各一个,腻粉伍拾文,真麝香贰拾文。上将猬胆汁等三味和匀,入牛胆内,系头四十九日,熟旋取为丸如大麦粒,用纸拈子送入疮内,候追出恶物是效。(《鸡峰普济方》牛胆丸)②十月上巳日取槐角子,拣肥嫩结实者,用新黄瓦盆二个,如法固济,埋于背阴墙下,约二三尺深。预先寻黑牛胆五六枚,腊月八日取出装在胆内,高悬阴干,至次年请明日取出,新磁收贮。空心滚白汤下,一日一粒,二日二粒,以渐加至十五日服十五粒止;以后一日减一粒,至三十日复减至一粒止。如此周而复始。(《医便》胆槐丹)

4、治金疮臁疮:腊月黑牛胆一个,装入石灰四两,白矾一两。阴干取出,入黄丹(炒)一两,研末用之。(《古今医鉴》一捻金丹)

5、治刀箭伤,除脓止痛不怕风:牛胆一个,石灰一两,白及五钱,乳香五分(去油)。共为末,入牛胆内阴干。用时以少许研细干贴之。(《救伤秘旨》)

6、治顽麻风癣疮:用腊月牛胆一个,纳千年石灰悬挂阴干。以铜灯盏盛柏油,煎臭椿皮数沸,捞去椿皮,用油调胆内石灰,涂患处数次即愈。先以茵陈煎汤洗疮净,搽药。(《卫生易简方》)

7、镇肝明目:腊月枯牛胆中盛黑豆一百粒,后一百日开取,食后、夜间吞二七枚。(《药性论》)

8、明目清心,乌须发,补养下元,生髓,去风湿,壮精神:何首乌、白茯苓、槐角子各二两,生地黄、当归各一两。上共为末,装入黑牛胆内,连汁挂在背阴处,至九日取出,研为末,温酒调服二钱或三钱,百日见效。(《摄生众妙方》牛胆散)

9、治金疮:牛胆,纳石灰于内,悬通风处百日,敷。(《本草备要》)

10、治肝胆病性黄疸及慢性便秘:牛胆汁干燥粉末,为丸剂,或装入胶囊中,每日三回,每回三分,开水送服。(《现代实用中药》)

11、治疗百日咳:取新鲜牛胆汁蒸干研粉,然后将牛胆粉240克,淀粉240克,白糖520克,混合成为粉剂。2岁以下每日0.5~1克,2~5岁1~1.5克,5岁以上1.5~2克,分2~3次服。同时配合对症治疗。据250例观察,基本痊愈52例,减轻130例,有效率72.8%。对早期的效果较好。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0.3-0.9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取汁调涂或点眼。

【禁忌】《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忌之。目病非风热者不宜用。”

【采集加工】从宰牛场收集,取得后挂起阴干或自胆管处剪开,将胆汁倾入容器内,密封冷藏,或加热使之干燥。

【药材性状】

新鲜胆囊呈长圆形或椭圆形囊状,长18-20cm,粗径5-6cm,表面有纵皱。新鲜胆汁为绿褐色、微透明的液体,略有粘性,稍干则变为浓稠状。完全干燥者,则呈绿褐色固体,揉之则呈粉末。气腥臭,味苦。

   

  

  

  

牛鞭

【释名】

牛鞭是雄牛的外生殖器,又叫牛冲,富含雄激素、蛋白质、脂肪,可补肾扶阳,主治肾虚阳萎、遗精、腰膝酸软等症,此外,牛鞭的胶原蛋白含量高达98%,也是女性美容驻颜首选之佳品。

《本草纲目》记载:牛鞭主治男人阳痿、早泄,补肾壮阳,固本培元。

清宫满汉全席,牛鞭被列为第十二道菜肴。改善疲软不举,不持久。

【用法】:牛鞭晾干磨粉,泡水服用。

【相关美食】

(一)牛鞭壮阳汤

材料:牛鞭浓缩粉片、红枣、板栗、青菜、香菜、葱、姜;盐、味精、鸡精、料酒、香油、白胡椒粉。

做法:1.将牛鞭用刀切成若干朵菊花状,用清汤反复焯,至牛鞭无腥味。2.然后再把牛鞭放入锅内,倒入清汤,加入红枣、板栗、葱姜一起炖至牛鞭绵软。3.把青菜放入沸水中烫至八分熟,依次排在盘子四周,倒出汤汁,将锅中牛鞭等取出放入盘中。4.最后将香油和少许白胡椒粉淋入牛鞭中。

点评:这道菜的名称叫做“牛鞭壮阳汤”,采用的是上等正宗的“极乐牛鞭”作为主要食材,烹饪后的牛鞭色泽金黄,香甜可口、肉质细腻,可谓 美味一绝的滋补佳品。

(二)红枣煨牛鞭

材料:牛鞭300克,白萝卜100克,红枣10克,生姜10克,葱10克,花生油10克,盐5克,味精2克,蚝油2克,老抽王2克,绍酒2克,胡椒粉少许,湿生粉适量。

做法:1.牛鞭去净内白,切成块,白萝卜去皮切成块,红枣洗净,生姜去皮切片,葱切成段。2.锅内加水,待水烧开时下入牛鞭、白萝卜块、绍酒,用中火煮透,倒出冲净。3.另烧锅下油,放入姜片、牛鞭块、白萝卜块,爆炒至出香味,注入清汤,加入红枣,用小火煨至酥烂,加入葱段、盐、味精、蚝油、老抽王、胡椒粉煨至入味,用湿生粉勾芡即可。

(三)干锅菊花牛鞭

材料:牛鞭500克,鸡胗30克,鸭胗30克,豆瓣酱3克,桂皮3克,八角2克,整干椒3克,盐3克,味精2克,色拉油50克,酱油5克,姜3克,蒜瓣3克,高汤200克

做法:1.将牛鞭洗净放清水中煮15分钟后捞出,去尿筋,切菊花刀。鸡胗、鸭胗切菊花刀。2.炒锅放底油,下桂皮、八角、整干椒、蒜瓣、豆瓣酱大火煸香,放入切好的牛鞭花、鸡胗花、鸭胗花,放入高汤小火熬8分钟至入味,用酱油上好色,加盐、味精调味,出锅装入干锅即可。

(四)牛鞭枸杞粥

材料:牛鞭、枸杞、白米、香草、葱、姜、鸡蛋。

制作方法:1、先将白米洗净下锅煮粥,武火煮至其开锅沸腾;2、牛鞭取出切丁,葱花、香菜截成小段,姜切丝,鸡蛋打入碗中搅拌均匀;3、待粥开锅沸腾后转至小火慢煮至其黏稠,接着将搅拌好的鸡蛋均匀的浇洒在粥上;4、将牛鞭丁和枸杞一起入锅,适量放入酱油、盐、味精、鸡精等调味品;5、最后把葱花、香菜、姜丝也一起放入,加入少许香油,起锅即可食用。

(五)卤水牛鞭

材料:牛鞭、牛骨、食用油、姜、红辣椒、芫茜、蒜头、卤水料。

制作方法:(1)首先将水烧开,把准备好的材料都装进卤水袋,再把卤水料和牛骨放入锅中。(2)用大火煮15分钟,然后转小火煮大概2到3个小时好让卤水出味。(3)然后将牛鞭用清水洗净放进煮好的卤水里,用大火烧至沸腾,转小火煮大概1小时。(4)过上1小时后,用牙签戳穿牛鞭就代表熟了,将牛鞭取出切片便可食用。(5)也可以将牛鞭放入冷水中泡凉,这样吃起来就不会太油。(6)根据个人喜好,调出适合自己口味的蘸料食用的话,风味就更佳了。(7)切记不要放盐,卤水汁咸。

(六)爆炒牛鞭

原料:牛鞭、红辣椒、葱、姜、蒜、香菜;花生油、盐、料酒、酱油、孜然、 味精、鸡精。

制作:(1)首先将牛鞭洗净放入锅中焯水,然后切成片状,红辣椒切成斜角凌形状;(2)准备适量葱姜蒜及少许香菜(3)锅中倒入花生油,待油烧热后将切好的牛鞭放入油中微炒,期间加少许料酒及酱油;(4)待牛鞭肉炒至7分熟时,将备好的葱姜蒜及红辣椒一起倒入锅中快速翻滚爆炒。(5)期间加入盐、孜然粉、味精、鸡精及少量清水;(6)启锅装盘时,再加少许香菜,这样一道别有滋味的爆炒牛鞭就完成了。

  

  

  

牛宝

【释名】牛宝,民间叫法,指牛的睾丸。中医认为牛宝可以补中益气,补肾壮阳,固本培元,对脾肾阳虚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关美食】

(一)淮山杞子炖牛睾丸

材料:淮山杞子各25克,龙眼肉一匙,牛睾丸两只,猪爪200克。

调料:绍酒一匙,、精盐各少许。

做法:

1、将牛睾丸撕去外皮,放入滚水中高火3分钟后取出洗净,原个或切厚件均可。

2、将猪爪放入滚水中,取出洗净。

3、把淮山、杞子、龙眼肉、牛睾丸、猪爪、姜、绍酒放入器皿内,加入滚水四杯,低火3小时后放盐调味即可。

(二)牛中双杰-牛鞭牛宝

主料:黄牛鞭500克、牛宝500克、菜胆300克

调料:植物油100克、盐10克、味精10克、干辣椒50 克、葱30克、姜30克、料酒50克、桂皮3克、八角3克、草果3克、白蔻4克、湿淀粉20克、清鸡汤2000克

做法:

1、将牛鞭改刀成菊花形,牛宝改切成均匀的片。

2、将改切好的牛鞭、牛宝用葱、姜、料酒焯水。

3、将牛鞭、牛宝分别放入砂煲,加入鸡汤及调料,上火煨约2小时。

4、将煨好的牛鞭和牛宝分别勾芡装盘,盘边围上已入味的菜胆即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