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王亭贯 1、鹰手营子矿区名字由来 鹰手营子矿区在清初为遵化马兰峪清东陵的风水禁地,雍正、乾隆年间,有边、赵、李等四户“鹰手”,即放鹰的人,在此猎取山鸡、野兔等作祭品,于每年旧历十一月二十八日送往清东陵,故得名“鹰手营子”。由于这里煤矿、铜矿等丰富,解放后成立鹰手营子矿区,简称营子。 2、鹰手营子矿区有四方洞遗址 四方洞是鹰手营子矿区东3公里处,柳河东岸半山腰的一个岩洞,它前临碧波清澈的柳河,后靠草木葱茏的山坡,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这样的条件背风,向阳,靠近水源,洞内温凉干燥,而且从远处看,位置还相当隐蔽,正适合古人类居住。 3、四方洞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方洞遗址因洞口呈四方形而得名,是河北省境内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也是在燕山山脉深处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足迹。四方洞遗址是侏罗纪燕山运动之后逐步发育产生,其文化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2万至4万年之间,在此最早出现的人类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属于同一时期。1993年四方洞遗址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四方洞遗址系一处洞穴遗址 四方洞遗址系一处洞穴遗址,成于奥陶系灰岩山体中,为一构造洞。洞口呈较规则的四方形。西向,高出柳河水面约3米。洞口高约12米,宽约13米。洞内近入口处宽敞如厅状。向内延伸10米处,洞穴向南、向东分化为两个支洞。南支洞较短,于山体背后有一出口,洞内湿冷,没有上状堆积与人类活动遗迹。东北支洞被土状堆积充填,堆积从外向内渐次抬升,形成呈12度的倾斜坡面,人可入最深处距洞口约45米。 5、四方洞遗址出土大量动物化石和石器制品 在四方洞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遗骨,有中华鼢鼠、仓鼠、野兔、鹿、牛、犀牛、猫等共 1538 件,其中不少碎骨上有动物咬痕和人工切割的痕迹。也出土了石核、石片、石器等 1098 件石制品,其中不少石制品可见加工痕迹和使用痕迹。 6、四方洞遗址发现用火痕迹 在四方洞遗址中还出土了碳屑和小块灰烬等遗迹,说明洞中曾经使用火。用火遗迹被认为是人类烧烤加工食物、驱避野兽、取暖休息的证据。所以四方洞遗址在被使用时期内既是肢解猎物、加工食物和进餐休息的生活场所,又是制造修理工具的生产基地,同时又兼为人们生产、生活遗弃物的堆散地。 7、四方洞遗址是史前人类理想的生活处所 在四方洞里既可栖身,又可狩猎、采集,而且得水源之利而能避害,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活条件。白天,人群出没在森林草丛之中,追捕野兽,采集野果。晚上,回到洞内燃起熊熊篝火,围坐在一起烤吃猎获的猎物。洞内避风遮雨且宽敞,自然是史前人类理想的生活处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