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产介入机器人,动物实验结果良好!阜外医院研究

 杨进刚阜外 2023-08-04 发布于北京
近日,一种中国自主研发的微创血管介入手术辅助系统(微亚医疗)被证实安全性与可行性良好。
这项研究是一项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岳广新、李彬、朱瑾彦等进行的动物实验。
研究应用 6 只健康雌性巴马小型猪作为实验动物,其中3只由微创血管介入手术辅助系统完成冠脉造影术(实验组),3只由具有冠脉介入治疗 10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主任医师完成并评价小型猪的冠脉造影术(对照组)。
所有动物均采用股动脉入路,并对每只动物分别进行左、右冠脉造影。介入手术辅助系统的功能评价由术者术后即刻完成。
两组动物的冠脉造影操作均顺利完成,并存活至实验终点,并且均未发生感染、失血、肝肾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研究显示,接受微创血管介入手术辅助系统完成冠脉造影的小型猪,其手术总时间、造影时间、血管痉挛评分;右冠脉造影均较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动物均未发生动脉夹层,造影结果良好。

1 两组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图
病理结果显示,接受微创血管介入手术辅助系统完成冠脉造影的小型猪主动脉窦部,左、右冠脉开口均未见损伤,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脉及后降支心表全程血管内皮完整,内外弹力板未见撕裂或损伤,未见血栓形成,未见夹层或穿孔,心包无出血和积血,未见炎症。而对照组可见左冠脉开口内膜轻微损伤(1/3)。
两组动物均未检出心肌及其他脏器的缺血、梗死等改变。
据悉,介入医师因职业暴露导致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损伤,而机器人辅助系统有助于减少介入医师的辐射暴露,还在一定程度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
2006年,机器人辅助PCI 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并且第一代机器人辅助系统出炉。不过机器人辅助系统在中国的应用起步相对较晚。
现有机器人辅助系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缺乏触觉反馈,这也使得出现穿孔等并发症的可能性增加。此外,现有的机器人辅助系统不支持使用微导管,不能同时操纵多个导丝或球囊,导致在复杂病变治疗中的应用受到限制。
当前研究中应用的这种微创血管介入手术辅助系统,用于微创血管介入治疗中输送和操控导管、导丝或球囊导管等专用器械和快速更换球囊或支架导管和导引导管。
该系统包括以下主要单元:
1)医师控制台:通过分别对应导丝、导管以及球囊 / 支架导管的独立手柄进行器械的远程运动控制,导管、导丝可完成前进、后撤、旋转指令,球囊、支架导管可完成前进、后撤指令。此外,还可通过触屏进行器械推送、后撤的点动控制。

2)操作盒驱动单元:可控制器械操作盒驱动导管 / 导丝前进或后撤或旋转;可驱动球囊或支架导管递送;可控制并推动注射对比剂。支撑机械臂:支撑操作盒驱动单元并可根据需要调整其位置和姿态。

3)机器人软件系统:通过手柄或触屏输入控制指令,手柄可控制器械进行连续动作,屏幕可提供短距离的器械点动操作。

2 微创血管介入手术辅助系统的整体构成

这一介入手术辅助系统可辅助医师进行导管、导丝的远程递送操作,实现顺利推动导丝到达预定位置,操纵导管精确度较高,并缩短介入造影手术时间,减少放射剂量。不过该系统也缺乏触觉反馈机制。

研究者表示,初步证实该微创血管介入手术辅助系统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与人体的相容性仍需进一步更大样本的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