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技术周刊 | 关于北京减隔震规程中的隔震设计,这点您注意了么?

 nplaiyanfang 2023-08-04 发布于福建

图片

图片

不久前,北京市地方标准《建筑工程减隔震技术规程》(DB11/ 2075—2022)(以下简称《北京规程》)已经实施。对于隔震结构的设计方法,《北京规程》中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以下简称《抗震规范》)和《建筑隔震设计标准》(GB/T 51408—2021)(以下简称《隔震标准》)都有所不同,却有所关联,这点您注意了么?

图片
PART 01

一张表快速了解异同

关于《北京规程》、《抗震规范》和《隔震标准》这三本规范中,对于隔震结构设计方法,我们做了简单的对比如下表。

图片

可见,《北京规程》在兼顾了《抗震规范》和《隔震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法。下面我们逐一讨论。

PART 02

小震隔震设计?

《隔震标准》实施之前,对于隔震结构设计,大家都是按照《抗震规范》的要求,进行“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两阶段设计。《隔震标准》对隔震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使隔震结构设计由小震设计提高到中震设计。

《北京规程》结合了《基于保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抗震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将隔震结构按“地震时正常使用建筑”和普通隔震建筑区分开,分别采用中震设计和小震设计。

PART 03

分部设计还是整体设计?

《北京规程》采用跟《隔震标准》相同的整体设计法,相对《抗震规范》的分部设计法,考虑了隔震结构包括上部结构、隔震层及下部结构的整体相互作用,无疑对结构的分析计算更加准确。

PART 04

水平向减震系数+整体设计?

《抗震规范》中隔震设计的方法为分部设计法,又称水平向减震系数法。做惯了隔震设计,有些工程师可能会把水平向减震系数和分部设计法划等号,实际上之前也是这样的。《隔震标准》开始推荐使用整体设计法来进行隔震设计,去掉了水平向减震系数的概念,但是又增加了一个底部剪力比的概念,本人以为就是为了避免让工程师一看到水平向减震系数又想起了分部设计法。至于水平向减震系数和底部剪力比其意义上是否相同,我们在《底部剪力比与水平向减震系数概念相同吗?》一文中进行了讨论。

《北京规程》采用跟《抗震规范》一致的水平向减震系数的概念。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北京规程》在计算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时,没有考虑水平向减震系数的影响,这点是跟《抗震规范》最大的区别。

PART 05

水平向减震系数怎么用?

对于上部结构的抗震措施,《北京规程》跟《抗震规范》一样,根据水平向减震系数是否小于0.4作为是否可以降度的指标。《隔震标准》则通过底部剪力比是否小于0.5作为是否可见降度的指标。

PART 06
总结

《北京规程》在兼顾了《抗震规范》和《隔震标准》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各取所长。通过本文简短的介绍,参照以上三本规范做隔震设计,您对这些异同点是否更加清晰了。SAUSG-PI软件,您做好隔震设计的好帮手!

END
BREAK AWA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