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流程规范化是伴随着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因为农耕时代是个慢节奏的耕作方式,所有的劳作首先要仰仗于自然条件与客观规律,因此农业生产的作业流程很简单,是先祖日积月累、代代相传的。耕作规范也很简单,就是手把手的教,而且农村手工业还是家族单传。而到了工业化时代,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协作、市场竞争与成本管理,这就需要着眼于生产效率与资源配置,因此作业流程与规范,决定着劳动生产率的最优化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生产过程与生产资料的配送都形成了固定形态,成为一整套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因此,流程规范化实质就是管理。 ![]() 是不是流程规范化具有普遍意义呢?应该说有这个价值,是相对价值而非绝对价值。对于阶段性的工作,探索性、开创性的作业,许多流程还没有形成,规范化也就无从谈起。流程规范符不符合实际,还是那条哲学信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流程其实是对实践的总结,规范就意味着标准化管理,对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构建一个流程,可以从相关领域借鉴,并根据本工作实际完善和修正,但不能照搬照抄,只有形成固定的作业方式,方可将流程规范化。 相对于工业生产与管理不同,行政管理工作则有它的自身特征,因为政府是维护公共管理和创造公平环境的,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各司其职的配置资源与宏观调控。这其中政府行为是动态的,而非一成不变,故而调节性工作硬性套用流程规范化,就值得商榷了。 ![]() 行政机关通常都有一套完整的流程与制度规范。那是基于内部管理。那么在外部推进工作上,是不是非要死守流程,并进行规范化?我认为,不完全具备这个条件,否则必然会使工作中的教条化或者执行僵化。现实中,有很多工作流程,不是从基层从实践中创造与总结出来的,而是制定政策的同志,坐在办公室闭门造车想出来的,也或者是“照葫芦画瓢”只要是个“瓢”就可以,如果起草者是个专业性行家里手倒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如果做什么事都去“度娘”就会有隐患。有些制定者,急于自己司职的工作出效果,制定流程规范的目的,就是将工作责任和任务压到基层,看上去他们的工作很细致,流程规范很完美,实质上这一套运作就把潜在的问责矛头指向基层,他们改行当“裁判”,以暗访、考核来代替工作指导,代替他们抓政策落实,判罚的“运动员”都是具体办事的,而他们正是行政机关中最辛苦的人。这样一来,上面的工作就轻松了,但基层的事务增加了,基层同志们花了很多时间在下面做“文字游戏”,不得已还得要对照流程细化各项工作措施,结果是基层人员陷入事务性的繁琐哲学中,至于流程合不合乎实际,由不得他们,工作中不符合流程规范的就得推倒重来,即使你的工作效果再完美,考核照样扣分,于是各地乡村频繁加班,大家疲于奔命,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做无效劳动,至于无故徒劳增加行政成本,他们熟视无睹、充耳不闻。基层办公经费大幅增加盖出如此。 读书需要流程,洗澡需要流程,炒菜需要流程?实际上我们工作流程有时候就是笑话,有些人洗澡不要流程,直接跳河里游泳,如果读书也有流程,那还有什么千差万别,“农村包围城市”那来的流程,有些人还是自学成才、跨行发展。如果炒菜也有流程规范,那天下的菜就是一个味,那还有什么菜系,土著人还生吃食物呢。 脱贫攻坚期间,建档立卡纸质表格改为电子表,这顺应数字化办公,是必然的,可有了扶贫手册,又搞了帮扶手册,所有的检查主要看记录的文字,指望群众说好话,首先得要在政策上满足他们要求,于是就有了干部与群众的“博弈”,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而在国家层面,这个帮扶手册不算数,一户一户上门的劳动就白费了。反过来想,当初一声号令如不执行,你的工作就不符合流程规范,就得被问责、甚至被处分,或者丢掉工作,而制定与推进者,甚至被认为是创造,提拔、荣誉、嘉奖等都有了。现在上面否定帮扶手册,基层同志的付出等于前功尽弃,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乡村振兴要想计算农民收入,绝大多数都说没钱,但是银行存款又说明了什么呢?项目考核也很奇葩,前年申报的项目,去年批了,今年开建,按照常理,得到正式批文与配套资金可以进入开工建设程序了,但是基层考核就不按这一套,他们的流程规范,就要将前面所有的工作都在今年一个流程不落的研究并记录在案,如果今年的项目计划中没有该建设项目就不合格,整改通报,扣分处理。我不知道国产光刻机项目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流程规范,那要涉及多少企业哟,如果是加上试验失败的成套资料,估计整个资料的体积比光刻机都大。想一想,像这样的流程规范,其中有多少环节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难道行政工作流程规范就这么机械化吗?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甚至检查中的条文也都“党八股”了,“秀才”们还乐此不疲,津津乐道,总结出了模板,把这些当作工作成果。我就想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又怎么能“弯道超车”,谁会去寻找高质量发展新赛道。试想一下,如果国家建设一条高铁,开工建设那年,还要复原以前所有流程,那会是个什么样,是不是建设线路两旁民工在那坐等晒太阳? 我们的行政工作重在落实党的方针政策,重点是加强工作指导与政策调节。正因为调节,很多工作流程并不是完全固化形态。如果都是一个流程,各地工作还需要创新吗?那又怎么能创新呢,毕竟华北平原建设高铁与云贵高原建设高铁的地质地貌条件不一样。当年,安庆发展电商,到处考察,借鉴各方“神仙”经验,各种高层培训、演讲搞得轰轰烈烈,大家很有兴趣,也心有所动,结果就是不知道从那儿动,始终开不了局,起不了步,待我接手的时候,这项工作还是一张白纸。如果照着流程规范,他山之石借不来,对照历史没样板,这项工作一定启动不了。我就不去教条,抓住两条线,一条是指导各有关政府部门创造两个方面条件,一是借鉴外地经验给电商企业什么样的政策,二是组织传统产业的企业与电商企业对接、嫁接、协作。另一条是组织想搞电商的人与企业破局,组织他们到阿里、京东、慧聪、敦煌参观,自淘宝入手,接触电商流程,经历流程环节,并将这些人与企业集中起来,相互交流与借鉴,开展演练以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通过这两条,抓住几个典型进行重点扶持。后来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我说我的做法就是鼓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拘形式,只看结果。说实话,对于创新性、探索性的工作,没有流程就是最好的环境,没有规范就是最好的创新,在开创这项工作之初,完全照着领导意图实施,就没法进行,因为领导也不熟悉,他也没有时间进行深入研究,我能做的就是土法上马,就像拖车爬坡,横着走、直着爬、S型行,只有能往上有推进,就是成果,所以大多数具体运作也就没有必要早请示晚汇报,站在锋尖上那有什么流程规范可循? 对于不断改革、开放、创新的社会,许多新的领域,许多创造性的工作,许多阶段性的实践,需要一个大致流程而不必死守流程。很显然,过度的流程规范化,就扼杀了大众创新。如果死守流程,大家只是一个机械化的操作手,不需要动脑筋思考,没必要对工作提建议,看过特斯拉的当家人马斯克就是一个不守“本分的人”,满脑子奇谈怪想又何来流程规范,可以想见,当初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会知道有流程规范,甚至都不知道从那儿吃,最大的收获是螃蟹能吃、螃蟹是个美味。过度流程规范化,不利于提高效率,因为有些地方、有些工作并不是每个流程都要经过,或者都要兴师动众的去操办。乡村道路亮化安装路灯,有些地方直接采取比选,一体化安装维护到位,没有中间环节,同样的灯,直采安装总成本每盏不过1100元,而严格招投标每盏灯1600元甚至更高。建设村庄道路,如果除去中间环节,每公里约80万元,若按招标投每公里需要110万元甚至更高。其实建设道路比起农民建房更简单。农民都能看得懂、看得透的问题,还怕农民不会监督。只要把所有工作公开,把所有的想法透明,把所有的操作报批,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如此操作,不仅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更是堵了微腐败后路。说真的,流程规范化并不能堵绝腐败,反过来多一个环节就等于多了一层的漏洞。“大道至简”是个好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