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铺地今昔

 捉光凑影 2023-08-04 发布于内蒙古
       当铺地村隶属于赤峰市松山区当铺地满族乡,1966―1979年曾改名东方红大队。该村位于赤峰城区西北,地处阴河北岸,与松北新城隔河相望,距离赤峰中心城区约15公里。当铺地村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村子,因治沙造林而闻名。1958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1964年被评为全国“大寨式典型”。赤峰农业战线当时的口号是“远学大寨,近学东方红”。

图片

图片

       解放前,这里是一片大沙荒,风沙严重,在近万亩的土地上盘踞着大沙龙二十多条,大沙包二百多个,小沙包遍野都是。“微风三尺土,大风沙满天”“沙丘搬家,房倒屋塌,地不打粮,生活没法”是真实的写照。当时村里仅有的两棵大柳树也是枝枯叶落,即将死去。“要想风沙住,必须多栽树”,解放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时任当铺地村村主任的陈洪恩率领全村群众植树造林,防风固沙,造林3500亩,植树100余万株,移动沙丘二百多方,营造防护林17条,构成农田网眼30个。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把沙包连片,寸草不生的荒凉之地改造成了“田成方,林成网”的绿洲,创造了沙荒变良田,旧貌变新颜的奇迹。当铺地村成为全国闻名的治沙模范村,陈洪恩被推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

图片

图片

图片

       (当年宣传当铺地事迹的图书,图片,幻灯片)
       在那个年代,每一个当铺地人心里都充满了自豪,我的同事叶子民老师当时在当铺地中学(当时称东方红中学)读书,作文《家乡巨变》入选赤峰县教研室编写的作文选。他在作文里是这样描绘和赞美自己家乡的变化的:
     “我的家乡东方红大队是一个令人感到可亲可爱的地方。当你一进入通向大队七里长的柏油路――幸福路的时候,就会被一眼望不到头的林荫大道紧紧吸引。啊,好一条宽广的社会主义大道啊!路面油光铮亮,两侧青松挺拔翠绿,笔直的钻天杨高耸入云。顺着这条路你再到大队南面去看一看那茂密的护岸林吧,那一排排围着河岸的杨柳,抗击着风沙的侵袭,抵御着河水的泛滥,就像守卫着东方红大队的村庄和田地的哨兵。放眼望去,只见那锦织般的林田网,机井星罗棋布,水渠纵行交错,这是多么庄丽的图景,多么美丽的画卷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最后一幅照片是原赤峰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杨义先生拍摄于1969年的当铺地景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当铺地村继续坚持走了几年集体化的道路,一直到1983年才开始落实家庭联产承包制。近年来,赤峰市中心城区“西移北扩”的发展战略和“松北新城”的建设使当铺地村正发生着新的变化:产业结构上,工业园区的建设在不断吞噬着土地,粮食种植业不断缩小,现在以苗木培植和蔬果采摘为主,田成方,树成网的景象已一去不复返。地缘关系上,当铺地村原属近郊农村,松北新城的建设和赤峰商贸物流园区的建设,打破了城乡二元化结构,在空间分布上对当铺地的北、西、东三面形成环抱之势,已建成的东方红大街、跃进路、迎金路、新井路纵横交错,或傍村而过或成为村中路,已和城市路网相连接,当铺地村已然成为城区规划的一部分。在思想观念上,面对喧嚣的工地,轰鸣的铲车,村边的高架桥,隔河相望的松北新城,人们已无法安心土地上的劳作,村民已强烈地感受到不远的将来村庄将属于城市,农民的身份即将改变。村民们对将来可能的城市居民身份还有些许的犹豫和彷徨,对即将失去土地的生活既有留恋与无奈,也有向往与期待。

图片

图片

     
       城镇化的进程仍在继续,当铺地村在未来的发展中无论是成为消失的村庄还是打造成城市社区,代表当铺地历史和改天换地精神的特有文化遗迹都不应该因城镇化而消失。希望在未来的规划中能对“翻身树、幸福路、教育沙包、烈士墓”予以保留,改造为城市景观。这四种文化实体,是“当铺地精神”的基本载体,也是“当铺地精神”的传承模式。空间扩张中文化记忆的存留和文化历史的延续是必要的,处理好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文化保护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是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思考和面对的课题。同时,对渐行渐远的故乡的留恋以及心灵归属的怅然若失,也需要予以引导和关心。
        我们相信,当铺地人能创造光荣的历史,也能创造属于他们的美好未来。

图片

0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