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星堆陨落消亡的原因找到了:纣王时期“峣山崩薄落断流”导致

 翔子史前推理师 2023-08-05 发布于四川
原创2023-08-05 00:20·翔子史前推理师

全网首揭,三星堆陨落的时间公元前1037年,商纣王执政末期。那是什么原因导致,又是怎样一个过程呢?我们稍后详解。

前几期,我排除了三星堆是周武王战胜后的灭国坑,也排除了是新荒伐蜀胜利后的灭国坑,更排除了是武庚或者其它政权的祭祀坑。我得出的推论是三星堆就是灾难后的祭奠坑。那么今天,我就来填上这个坑,为什么我会这个判断。

一句话总结,三星堆陨落的原因就是在商纣王末期发生的地震及断流所导致,灾变准确发生的时间约在公元前1037年。

《竹书纪年》曾记载了商朝时期三次大灾,第一次是“帝文丁三年洹水一日三绝”,第二次是商纣王之前的帝乙时期“乙三年,夏六月,周(领地)地震”,第三次是(商纣王帝辛)“四十三年春,峣山崩”。

最后这次商纣王四十三年时发生的地震极可能就是导致三星堆发生毁灭性变故的直接原因。

关于这次商末导致“峣山崩”的地震,西汉的《淮南子.览冥训》的记载是“峣山崩而薄落之水涸”,也就是说地震不仅导致“峣山崩”,还引发了“薄落之水”干涸的后果。

《南史.明僧绍传》记载:“河竭而殷亡”,这句话诠释了因为这次地震河竭带来了导致“殷亡”这样非常严重的后果。

以上的信息中,有两个关键地名“峣山”、“薄落”。他们和三星堆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就来考一考。

峣山,就在川陕甘交界处。《蓝天志》记载:“青泥岭,一名嶢山,在汉中阳县”,峣山就在这一区域汶川所在的龙门山脉地震带,鉴于《淮南子》等文献记载的这次地震并不能科学检测震中所在,所以有理由推论,距离峣山直线距离不到三百公里的三星堆完全有可能也在这次地震波及范围甚至还可能比峣山更厉害。

那么“薄落”又是什么呢?

西汉《淮南鸿烈》有记载:“泾(水)出薄落之山。嶓冢山汉阳县西众汉水。所出南入广汉”。

到这里基本线索就比较清晰了,泾水所出的薄落之山,附近有嶓冢山,嶓冢山是汉水之源,其中一条汉水支流南流入广汉。这里将“薄落”与“广汉”作为同一区域的地名直接联系了起来。值得注意的是,《淮南子》这里明确提到了川陕交界薄落山附近汉水源头的下方就是三星堆所在的“广汉”,而可以肯定的是,西汉时,刘安写《淮南鸿烈》这本书的时候,这段时期在这里正好就叫 “广汉郡”。所以这算不算无暇吻合?

再有,关于《淮南子》提到的峣山崩而薄落之水涸”这个“薄落之水”还可以有另一种理解:薄落之水指的就是流经商都亳城的洛水。我之前有推论过,“薄”字与商都这个“亳”就是通假字,“薄”就是商都“亳”,而“落水”就是“洛水”,流经三星的古老河流,现在的石亭江。如果这里指的亳洛之水就是洛水,这就和上面《南史.明僧绍传》记载的“河竭而殷亡”对应上了。因为人们一般用“河”特指“洛河”。

综合以上信息,文献中记载这段地震及断流的内容,都与三星堆有关联,都在三星堆区域。

好,我们梳理一下。公元前1037年,也就是纣王帝辛43年,三星堆地区的地震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许还伴随着火灾,毁灭了历代以来共同的祖庙。而这次地震事件还产生了一个后果,就是三星堆上游山脉崩塌造成堰塞,导致河流断流或者改道。这就是《淮南子览冥训》记载纣王帝辛时期“峣山崩而薄落之水涸”的来历。

现今三星堆上游湔江河谷这一带的古河道非常多,留有很多改道又复道的痕迹。最近一次记载这里的水利变迁是秦蜀郡太守文翁凿穿湔江口,将龙门山脉的水重新引入形成新的沱江水系格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更多去了解。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纣王43年这场地震5年以后,天空出现“二日并出”的不祥征兆,地震9年以后,武王灭纣。

三星堆很有可能就是在这9年期间被从废墟中重新挖出来掩埋的。而且,很明显,每个掩埋坑都举行过隆重的祭奠仪式,因而这些坑掩埋的过程非常复杂,仪式感非常强,掩埋坑之间时间跨度也非常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每个掩埋坑时间不一致。

同时,也解释了三星堆掩埋坑周围一圈人工封闭河道存在的由来,因为此时到纣被灭还有9年的,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挖掘这条封闭的人工河来保护掩埋坑。这条人工河名字就叫马牧河,彝语意思就是“祖源、母亲、祖庭”。

作者:翔子史前推理师

知名历史博主,文旅节目制片人,原为中央电视台(CCTV)导演。全网首次提出华夏探源创新观点:“岷江流域才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引发社会较大反响。

昆仑就在瓦屋山、昆仑之丘即为新津修觉山、伏羲女娲来自岷江流域、炎帝黄帝家族在岷江流域、涿鹿之战战场在成都、尧舜禹夏在岷江流域、三星堆就是夏商祖庙、《山海经》即为巴蜀地理书等等颠覆性的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