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恩来总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三次来上海的感人往事(作者:邱根发)

 黄之中 2023-08-05 发布于上海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Image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Image


Image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Image

左起:周恩来、毛泽东、博古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Image

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停放的周恩来骨灰盒

每年三月的早春时节,上海新华路上的梧桐树渐渐地露出了嫩芽,时而摇曳,发出微微声响;时而静默沉思,似乎正在思念着一个伟人。这个伟大的人和这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伟大城市——上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个伟人曾与这条新华路结缘,他对上海有着深深的感情;这个伟人曾经陪同美国尼克松总统等人到访上海,使新华路这条平常的道路成为了国宾道,从而驰名世界!

Image

来访外宾从虹桥机场进入上海中心城区,有一条被冠之为“国宾道”的行车线路,即虹桥路→延安西路→新华路→淮海西路→淮海中路(锦江饭店),新华路就是其中一段

这个伟人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他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三次来上海,分别会见了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和法国总统蓬皮杜等政要,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等重大事件就发生在这里,新华路上的梧桐树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Image

1978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号外刊登《中美联合公报》

在这些历史大事发生的同期,还有一些感人的小事,也反映出周恩来总理勤政爱民、事必躬亲的高尚人格和工作风格。我在丁香花园做老干部服务工作时,老革命祝小婉、王成润曾对我说过一些小故事,他们的话仿佛在我耳边响起:“小邱,你要把总理的这些事写出来,写出来啊!”快十年过去了,我几次拿起笔又放下。今天,在即将迎来伟人诞辰125周年的日子,我终于含着泪写了出来,再次向我们伟大的周总理致敬!

Image

第一次

Image
Image

1972年2月27日,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在上海的宴会上举杯共饮

时光的车轮要退回到1972年2月27日,那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日子的前夕,已是凌晨时分了,天亮后的28日,世人瞩目的中美《上海公报》就要在上海锦江饭店小礼堂签署了。周总理消瘦疲惫的脸上,此时露出了笑意,这个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排除了多少艰难曲折的《上海公报》终于要签署了,这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还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Image

原锦江小礼堂

二月的上海凌晨,春寒料峭,周总理刚要踏进宾馆的大门,突然看到一个瘦小的纤细身影站在马路边执勤,总理马上就走上前去,见是一名女警察,才二十来岁的女孩子,便关切地嘘寒问暖:“你叫什么名字?大晚上站岗习惯吗?感觉冷吗?”说着,转身对在一旁的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说:“女同志深夜在外站岗不妥,这执勤岗位是不是可以考虑换一换?”对方连连点头,并表示马上去办。

上世纪70年代初,上海有关部门从上海郊区农场抽调了一批知识青年,充实了上海公安局交警大队,经过基层推荐、挑选,在身高、容貌、家庭成份等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标准,再经过政审后,派去担任交警。当时社会的认知风气也都这样的,就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男同志能做到的,女同志也能做到,所以,在那时上海的马路上,可以看到一批飒爽英姿的女民警,穿着警服,站在交通岗亭上,拿着指挥棒,指挥着交通,显得格外亮眼,是大上海当时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但是,青春期的女警察,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日夜站在马路上,时间长了,问题也随之而来,发生了许多不便。总理不愧是高人,一眼就察觉到了,就立即指出了这个问题,并且责成解决。

Image

1972年2月28日,周恩来总理在上海送别尼克松夫妇

此事刚说完,总理就回到了宾馆房间,操劳了一天的总理,在准备入睡前,突然想起什么来,马上叫工作人员把明天准备的作为国礼送给尼克松总统的《鲁迅全集》拿来,亲自翻看质量如何,有没有缺页和破损。一旁的工作人员看到总理这么仔细、认真、周全,都深受感动,哽咽着说:“总理,您休息吧,您明天还有重大事情要做,这件小事我们来做吧。”“这怎么是小事?”总理反问道。

Image

1950年,周恩来与邓颖超结婚二十五周年纪念照

此时,远在北京的邓大姐也来电话感谢上海接待的工作人员,希望总理今夜能早点休息入睡,她哪知道,我们敬爱的总理又度过一个不眠之夜!

Image

第二次

Image

就是在这一年的9月29日,马上就要迎来建国二十三周年的国庆节了,周总理又来到了上海,这次他是陪同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来上海,此时的新华路已是仲秋时节。

Image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在回宾馆的路上,总理似乎看到了什么,原来,在今年年初的那一幕又出现了,女交警们还在马路中间站岗指挥着交通,总理一眼认出了就是上次那名女交警,就疾步上前询问情况,言语中还抱有歉意。他回到宾馆后,还来不及坐下休息,就马上拿起了电话,拨通了上海市委康平路的电话,找到了市委书记。电话一接通,总理马上就说:“我是周恩来啊,女交警工作怎么还没有换?”对方紧张了,她原来认为这件事当时周总理只是随口说说而已,也根本就没有当一回事,时间一长,她早就忘记了,她没有想到,今天总理一到上海,问她的第一件事,就又提及这个问题,她慌慌张张、惊魂未定、语无伦次,连连说道:“马上办,马上办!”

Image

第三次

Image
Image

1973年9月,周恩来总理与法国总统蓬皮杜在上海大厦

1973年9月16日,周总理陪同着法国总统蓬皮杜,从杭州来到上海。这一次,总理已看不到去年女交警们在马路上执勤的景象了,她们都已经被安排到新的岗位了。总理,他一心为人民,时时刻刻想到的是人民,他知道这些女民警们工作被安排好了,才放心了,消瘦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然而,这时候,谁能想到,总理癌细胞已经扩散,身体每况愈下,精神状态大不如前。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他也知道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到上海这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了。他年轻的时候就在此地战斗过,他太熟悉这里的一切了,尤其是在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那时,他才29岁,青春年华,他在礼查饭店,乔装打扮,死里逃生。

Image

反动派大搜捕时期,周恩来居住在当时苏联大使馆对面的礼查饭店311室

1931年,顾顺章叛变,总理又在陈赓等人的掩护下,逃过一劫。他对这座城市充满感情,今天,就要离开这个他曾经出生入死的地方了,他依依不舍,他知道自己这次离开上海,可能再不会来这里了。

这一次,总理和往常一样,和服务人员拍照留念,一一告别,甚至不忘在门口站岗的警卫,还特地关照叫他们过来一起拍照合影留念。

他谦逊、平和、睿智,他乘着友谊号游轮在黄浦江上,留恋地再看一眼上海。此时,下起了雨,淅淅沥沥的雨滴打在船的甲板上,苍天也在伤感、哭泣。总理,这是一位何等伟大的人,何等高尚的人。

总理智勇双全,为人厚道,心底善良,尤其擅长从大局思考问题,这次,他还不忘叫邓大姐到康平路看望上海市委有关领导的家属,他想得太周全,他真是太智慧了!

以上,就是周总理在上世纪70年代,三次到上海访问,同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和法国总统蓬皮杜处理关乎世界风云的超级大事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三件点滴小事。总理作为一名罹患绝症的古稀老人,一边进行日积月累的高强度工作,一边仍然不忘记人民,热爱人民,甚至还会关心着一个站岗执勤女普通民警的工作。这些都是有些大人物们根本不屑一顾的小事情,但是总理仍然是牵肠挂肚,体贴入微,这就是总理的伟大,伟大总理的家国情怀!

Image

纪念周恩来总理的宣传海报

今天我把这些小事情写出来,我写的时候,不仅满含热泪,更是感慨万分,心情激动,不能自拔,因为这些小事也体现了周总理金子般的品德,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Image

本文作者邱根发在西花厅留影

Image
Image

邱根发在周恩来同志故居

Image

邱根发在周恩来铜像前

Image

邱根发和周总理侄女周秉德在丁香花园

撰写本文时,恰逢是早春时节,万物复苏的季候了,在临近伟人诞辰125周年的日子里,新华路上的梧桐树已经发出嫩芽,树枝在风中摇曳,发出“嗦嗦”声响,仿若在追忆人民的好总理,黄浦江水滔滔不息,苏州河水也静静流淌,嗯,它们和我们一样,都在怀念着这位伟大的人。

责任编辑 | 居永刚

来源:“上海金融文化”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