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新型家庭暴力”悄然盛行:不打不骂,却更伤孩子

 小天使_ag 2023-08-05 发布于湖南
“新型家庭暴力”悄然盛行:不打不骂,却更伤孩子!尤其是最后一个……

可能你会以为,家长与孩子间的家庭暴力仅指父母对孩子的打骂。其实,随着80、90后成为父母,打骂现象已大幅度降低。随之而来的,是“新型家庭暴力”的盛行。

“新型家庭暴力”不会对孩子身体健康造成损坏,却极容易对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家长千万要当心。

“新型家庭暴力”有4种,来看看你中招了没?

图片

家长忽视孩子感受

之前,有一段视频,引起无数网友的争议。

小女孩养了两年的狗狗,被奶奶当街以10元的价格,卖给了狗贩子。

图片

图源:校长传媒文章配图

视频里的小女孩哭得撕心裂肺,强烈反对。

但奶奶全程在一旁得意洋洋笑着,全然不顾女孩的万般不愿。

这一幕,连路边的狗贩子都看得于心不忍了,对奶奶说,要不这狗你别卖了吧,我不要了。

但奶奶的态度坚决,狗必须卖掉。最终,狗狗还是被带走了,小女孩坐在地上,崩溃大哭。

图片

图源:校长传媒文章配图

哭得凄惨的小女孩,搭配上奶奶不以为意的笑容,这个画面让人脊背发凉。

虽然看来只是一个普通的“交易”,但是对于正处在儿童时代的小女孩来讲,却是一场被强制性的“永别”!

而这种不被重视,可以随时被他人支配的离别,可能在十年后,在二十年后,仍然是人生成长经历中最悲伤、伤痛的离别之一。

不打不骂,但却伤透了一个幼小女孩的心。

图片

图源:校长传媒文章配图

图片

习惯性否定孩子,“你不行”

生活中,孩子总有做的让父母不满意的事情,比如:考试搞砸了,衣服玩脏了、课本弄丢了、在校闯祸了......

当脾气上来时,父母可能会冲口而出对孩子来说具有很大伤害性,甚至是有羞辱性质的话:你怎么干啥都不行?你是猪脑子吗?

虽然没有打骂孩子,但当你说出这些话时,对孩子的伤害却是不可逆的。

图片

图源:校长传媒文章配图

孩子还小,认知不足,缺乏对这些情境的辨识能力,孩子会逐渐觉得,自己就如家长说的一样笨,做什么都不会取得成绩。

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越来越缺乏自信,变得抑郁自卑

比起一味地批评、否定孩子,倒不如多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去表达对孩子的期待、去夸赞孩子的闪光点。

与孩子一起寻找原因,找出解决办法,孩子会做得更好。

图片

图源:校长传媒文章配图

图片

“高压式”教育

如今的孩子,不仅背负着父母的期望,还带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特别关注。学习、生活,事无巨细,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但对孩子来讲,这些都成为了压力:
  • 放学回家没洗手,被爷爷说——卫生习惯不好爱生病;
  • 光吃米饭不吃青菜,被奶奶说——挑食的孩子身体差;
  • 有点驼背没站好,被爸爸说——站没站相坐没坐相;
  • 作业磨蹭不爱写,被妈妈说——不自律的孩子将来走不远;

……

从进入家门的那一刻,孩子就被各种要求和说教,直到睡觉前,妈妈还不忘嘱咐一句:睡觉盖好被子,不要着凉。

从睁眼到睡前,孩子一直在被说教,强压之下,孩子只会感到窒息。

图片

电影《爸爸》剧照。图源:校长传媒文章配图

孩子自然不能事事都做到如你所愿,并且,孩子越做不到,大人越焦虑,孩子感受到的压力就越高。他需要时刻察言观色,时刻小心翼翼地应付父母的要求。

当孩子长期处于这种高度压力中,不得喘息,他的自我不断被压抑,内心是很容易崩的,最终不是反抗就是自我消亡。

据调查,很多有抑郁倾向的青少年,都源于父母高压式教育。所以,我们能更关注孩子是好事,但是它的副作用,也要有意避免。

世上没有完美的小孩,更没有完美的父母。

我们需要给孩子无限多的爱和一些不能碰的底线,但同时,也请给孩子些自由发展的权利。

图片

图源:校长传媒文章配图

图片

把“别人家”孩子当作口头禅

中国家长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喜欢拿他们心目中的“好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然后责备自己的孩子:
  • “不用功”、“不聪明”、“不懂事”、“不听话”、不……
  • “你看看人家小强,数学又考100分,你为什么就差2、3分呢?人家能做到,你为什么做不到?”

“你看看人家”句式,你我一定说过,我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这过程中,总有自家孩子暂时落后别人的时刻。

对于我们来说,这种简单的批评、抱怨、打击、挖苦是既简单又解气——把责任一股脑的推给孩子,自己就是个完美家长。

但如果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在哪儿?如何解决?不仅能增加孩子信心,孩子还更易成功。

教育好孩子是父母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

无论是打骂,还是冷暴力,推卸责任,都是为人父母不成熟的体现,都将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要想养育好孩子,父母就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快乐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因为一个积极阳光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一对事事有回应,负责的父母。

文章来源丨校长传媒、绿色学习站、法育未来  图片来源丨校长传媒文章配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