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珅:精通心理学的满清第一美男子,英国人却这样评价他

 元景花开 2023-08-05 发布于上海

众所周知,和珅是个赫赫有名的大贪官,他这一生被人骂被人贬,但其精明圆滑的处世之道,却始终被人津津乐道。
 
出身贫寒,却机敏好学不服输
和珅是满族人,出生于清朝乾隆年间,自幼父母双亡,继母伍弥氏心地善良,对和珅和琳兄弟二人视如己出,依靠着家中仅剩的钱财,艰难度日。
 
和珅9岁时和弟弟和琳一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咸安宫官学,这是当时有名的贵族学校,教授学生老师大部分都是翰林学士,更有少数知名的饱学之士,好比和珅的恩师吴省兰。
 
而和珅深厚的诗词造诣,也是这时候打下的基础,他不仅满汉文字水平提高很快,还掌握了蒙古文和藏文,深得大学士冯英廉欣赏,并成为了他的孙女婿,
 
然而在科举考试中,和珅却屡试不中,聪明机灵的他,在冯英廉的指点下,决定另辟蹊径放弃科举,入宫做了一个身份低微,却有机会接近天子的侍卫。
 
要知道,乾隆皇帝用人非常讲究,尤其对身边的近臣更是百般挑剔,既要求官员机敏灵活,做事干练,又要长相俊美一表人才。
 
而和珅就是个相貌出众的美男子,不仅如此,他还非常善于察言观色,并且口齿伶俐聪明过人。
 
正因为如此,和珅在做乾隆帝贴身侍卫时,偶然间机敏的回答了,乾隆帝的一句问话,便深受赞许,被提拔为御前侍卫。
 
和珅被乾隆帝赏识后,凭借聪慧好学机敏灵活,以及善于揣摩心理的特长,官阶以令人罕见的速度攀升。
 
比如,一日,乾隆在圆明园的水榭读书,和珅随侍在侧,不知不觉中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于是乾隆便让和珅拿灯来。
 
此时,和珅却躬身询问乾隆,看的是哪一句,待乾隆回答后,他便立刻不假思索的,将后面的词句背了下去。
 
乾隆因此大为欣赏,于是君臣二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背了好久。
 
结果没几天,和珅又被乾隆升为了户部右侍郎。
 
当时,由于朝廷对旗人有固定的钱粮,导致大多数八旗子弟不学无术、腐化堕落。

而和珅不仅熟背四书五经,还精通学习了满、汉、蒙、藏四种语言,甚至西域秘密咒语都略懂一二,因此乾隆后期很多外交文书,都交与和珅起草,然后乾隆定案。

乾隆五十三年,尼泊尔企图侵占西藏,朝廷先后两次对西藏派兵,其间一道道旨意,都是由和珅用满汉蒙三种语言书写的。

为此,乾隆称赞和珅,“臣工种通晓西番字者殊难其人,唯和珅承旨书谕,俱能办理秩序如,勤劳书旨,见称能事。”

因此,乾隆擢升和珅为理藩院尚书,管理蒙、疆、藏的一切大小事务。



对待高于自己的对手,采取一打一拉的战术
与和珅同朝为官的福康安,当年,曾同和珅一起在咸安宫官学读书,其父是乾隆朝名臣,姑母又是乾隆帝的孝贤皇后。
 
福康安屡立战功,历任云贵、四川、两广、闽浙各地总督,后又有实权职位,是名副其实的位极人臣。
 
不仅如此,福康安还任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实权职位,更被乾隆加封为太子太保,一等嘉勇忠锐公和郡王贝子。
 
和珅与福康安相比,则出身贫寒逊色许多,于是担心福康安会压制自己。
 
因此,和珅便想打击一下福康安的气焰,在精心观察等待了一些时日后,终于机会来了。
 
当时,福康安正忙于安南战事无法脱身,碰巧家中在兴建庭院,便修书一封,拜托湖北按察使李天培,代为购置木材,帮他托运到北京。
 
谁知,李天培竟私自用朝廷的漕船,为福康安把木材运到了北京,结果致使河道拥塞,船道迟滞。
 
和珅得知后,立刻抓住了这个,能打击福康安的大好机会,唆使弟弟和琳写本章弹劾李天培。
 
结果李天培被革职充军伊犁,福康安因安南作战有功,从宽处罚,罚总督俸禄十年。
 
从此福康安对和珅心存间隙,在和珅面前总是谨小慎微,生怕有把柄落入他的手中。
 
而和珅也因此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使福康安心里对自己有所忌惮。
 
因为他考虑到,单是福康安的赫赫战功,自己就不及他万一,只能打击一下他的气焰就行,毕竟今后,难免还是要用到福康安,假如过于针锋相对,反而对自己不利。
 
于是,和珅就在日后的一举一动中,有心拉拢福康安,福康安因为领教了和珅的手段,不愿和他为敌,便维持着表面的一团和气。
 
而福安康尤其与和珅的弟弟和琳,关系密切形同好友。
 
因为福康安打起仗来经验丰富,每次都能胜利凯旋,和琳跟在福康安身边南征北战,不用冒什么风险,就可以坐享其成,几年来立下了不少战功。
 
因此掌握财权的和珅,便充分运用手中权力,总是给福康安的部队,提供最好的后勤保障。
 
可以说,精通心理战术的和珅,把“胡萝卜加大棒”的伎俩,运用的是炉火纯青。

 
不卑不亢的完美外交官
由于和珅掌握满汉蒙藏等,多种民族语言,因此处理过各种民族问题,并且还曾先后多次,接待过多国来访使臣,尤其全权处理过,朝鲜和英国的外交事务。
 
早在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就关闭了宁波、漳州,等几处通商口岸,只留下了广州一个港口,与外国进行贸易。
 
并且严格规定外国人在中国,每年的居住时间和活动范围,这让英国商人在华的贸易举步维艰。

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政府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华贸易,独占中国这个广阔的商品市场,便打着为乾隆皇帝祝寿的旗号,向中国派遣了一支800人组成的,宏大的高级访华使团。

当时,和珅受命接待英国驻华使团。

和珅临行前,乾隆特意嘱咐接待远人之道:“至接待远人之道,贵于丰俭适中,不卑不亢,不可意存玩忽,亦不可张大其事。”对待英使要“务直留心款待,不可过于优待,转为所轻。”

于是,和珅忠实的贯彻了乾隆帝的,关于如何接待英国使臣的指示,与英国使团团长马嘎尔尼等人,进行了多次会谈,做到了有利有理有节。

尽管,马嘎尔尼是一个外交上的老手,轻易不肯暴露自己的意图,但机敏的和珅巧为周旋,始终不肯上他的圈套。

其实,英国使团来中国访问,原本打算通过协商,让清政府在广州附近划一块地方,作为英国人的居住地,并将关闭的宁波、舟山、天津港口开放,允许英国在北京常驻使节,允许英国传教士在中国各地传教等。

然而多次洽谈中,却都被和珅巧言周旋,全都给一一回绝了。

因此英国使团一行来华,并没有取得什么积极的效果,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对扩大中英两国贸易并不感兴趣。

而和珅在接见英国使团期间,表现出了极其出色的外交才能,既保持了大清国的热情待客之道,又不失原则,体现出了一个大国权臣的风度。

为此,英国使团团长马嘎尔尼夸赞和珅:“既保持了他尊严的身份,又热情款待和蔼可亲,对问题认识尖锐深刻,不愧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

正如,一位东印度公司人员,在其著作中所说:“马嘎尔尼这次访华,受到了最礼貌的迎接,最殷勤的款待,最警惕的监视,以及最文明的驱逐。”

和珅在处理英国使团事宜中,表现出来的机敏和才干,让乾隆龙颜大悦,擢升为户部尚书,议政大臣。

 
以史为鉴,客观中立的评价历史人物
大贪官和珅一生遭人唾骂,然而他却并不是那种,仅仅是徒有虚表不学无术,整日钻营着往上爬的登徒子。
 
相反,和珅精通诗词文学,掌握多种民族语言,并且,极善于研究揣摩人性心理,这些都值得后人所学习和借鉴,我们熟知的《红楼梦》,就是和珅保留下来的。
 
因此我们学习历史,要客观中立的评判历史人物,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有利于自己的部分,合理的运用到工作生活中去。

关注公众号“仪美辰”
如果喜欢,点个“在看”让我知道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