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惨痛的考古教训,定陵的挖掘始末!

 王文海1ryhbxvt 2023-08-05 发布于福建

  为什么说1957年郭沫若挖掘万历皇帝的定陵是考古史上的一场灾难?关于定陵事件的始末,还要从史上那套最大的百科全书说起。公元1408年,震铄古今的永乐大典完成。然而,这套几乎囊括华夏所有知识的奇书,在被嘉靖皇帝抄录一遍后,便彻底销声匿迹,所以后来市面上的永乐大典全是嘉靖一朝的复刻版。至于朱棣的永乐原版,至今都下落不明,成了史上永远的谜团。

图片

1955年,著名的文史学家郭沫若做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测,他认为永乐大典的原版全套很有可能被藏在了朱棣的陵墓中。很快,这个想法得到了明史泰斗吴晗的认可。于是,一方面为了寻找这套天下奇书,一方面,为了促进对历史文化的研究,郭吴二人一拍即合,提出了挖掘永乐皇帝长陵墓的考古议案。此方案一出,当时文物局、考古研究所等。大批历史学家就直接提出了反对意见,主要原因就是考虑到考古技术、文物保存与复原条件都还不成熟。但在郭、吴二人的坚持下,还是对永乐大帝的长陵展开了考古工作。不过很快这支考古队便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凡是看过盗墓类题材小说的人,应该对摸金校尉的16字阴阳风水秘术都不陌生。这本书有一个非常神奇的作用,那就是可以找到大墓的入口。在古代,为了预防盗墓贼,帝王们通常把自己陵墓的地宫入口设计的非常隐秘,所以人们称考古是惊人与古人的对话,而寻找地宫入口则是惊人与古人智慧的博弈。

由于始终找不到永乐大帝的地宫入口,郭沫若等人不得不把原定计划改为挖掘十月天子朱高炽的献陵。岂料忙活了半个月,考古队还是一点头绪没有。而此时出现了一件颇有点冥冥之中意思的巧事。

  1956年5月的一天,考古队长赵继昌在万历皇帝的定陵休息时,无意间发现一面砖墙塌落下来,其中一块石砖上赫然写着隧道门三个字。经吴晗等人的判断,这里应该就是墓道入口。于是考古队立刻放弃原来挖掘朱棣 朱高炽陵墓的计划,转头投向了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定陵。其实这个时候永乐大典已不再重要,明十三陵中哪个墓容易挖掘,便开发哪个皇帝的墓。然而,经历了长达近一年的挖掘工作,万历皇帝的地宫门才是查无所宗。就在这关键时刻,一块上面刻着此时至金刚墙前皮16丈深三丈五尺的指路石被工作人员发现。

图片

大家猜测当时万历皇帝驾崩,而皇后还没有薨逝,所以,这块石头很有可能是工匠为了日后合葬方便,故意留下的一个坐标。果不其然,顺着这块石碑往下挖,考古人员终于发现了护着地宫的金刚墙。在拆完金刚墙后,考古队员用自制的拐钉钥匙打开了地宫大门,300多年前的明神宗和他的两位皇后的棺椁就这样重现在世人的面前。

与此同时,考古史上最大的一场灾难也悄然开始上演。由于文物长期处于一个密封并相对稳定的环境,裂变的速度就很慢,但一旦空气进入,就会加速裂变,尤其是有机质文物,在当时根本就没有保意识与技术,所以考古人员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量陪葬品迅速氧化,从而变黑、崩坏,甚至直接化成灰。

  据悉,整个定陵出土的文物中,仅丝织品与衣物就高达600多件,但还是因为技术条件与经验不足,导致这座地下丝质宝库也成了一个文物受损的重灾区。其中很多丝织品不但被装裱板,甚至有些工作人员直接用化学物质加入软化剂涂在四肢物上,结果时间稍久,软化剂蒸发,衣服颜色迅速变深,而质料也开始变硬,逐渐成为一块大砧板,根本无法再展开复原。

图片

  短短半年时间,被来回折腾的800匹明代最高规格的四只品几乎全部被毁掉。考古学家郑振铎获悉后痛心疾首,又回天乏术。而沈从文更是愤慨的说,囊括了中华纺织记精华的明代织锦遗产被如此轻率的对待,不是出于无知,就是有意欺骗。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灾难还并没有停止,嘉靖皇帝与皇后的棺椁在被复刻之后,居然被人抬着扔到了山沟里,据传后被人乱釜劈成了柜子等家具。另外,嘉靖帝后三人的遗骸也被拉到后山,一把火烧成了灰烬。还有,由于整理资料的进度过于缓慢,直接导致很多原始资料遗失。而自认为取得重大考古突破的郭沫若,在考古定陵的同时,又把目光投向了埋葬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乾陵,不过很快有关部门就回绝了这个想法,远在陕西关中的乾陵才幸免于难。

定陵的开发的确出土了很多稀世珍宝,仅金银物件就多达600多件,其中就有迄今为止唯一出土的皇帝皇冠、经丝、一扇冠家玉,代表明代高超经营细工技艺的四顶凤冠。但是凭这些就说定陵的发掘是成功的,估计很多人都不会认可。就连当年的考古队长赵其昌也无奈的感慨,这些稀世珍宝毁在了考古上,令人无不痛心与遗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