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在旅途]赵志飞《行摄匆匆》之北疆记忆(9)三大疑问与坎儿井

 黄石新东西 2023-08-06 发布于湖北


《行摄匆匆》之北疆记忆(9):

三大疑问与坎儿井

《行摄匆匆》之北疆记忆(9):

三大疑问与坎儿井

一、三大疑问

 我是带着三个大疑问,走进吐鲁番坎儿井的。

  一是,吐鲁番素有火焰山之称,夏季温度最高可达47.8℃,地表温度最高竟达82.3℃。气候极端干燥,可为什么吐鲁番却有绿州处处,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驰名天下?与坎儿井有关系吗?

  二是,某年高考时,有道问答题叫“中国古代有哪三个伟大工程?”,众考生答曰“一是万里长城,二是万里京杭大运河”。三就答得五花八门了,有说是都江堰,有说是故宫,有说是始皇陵,甚至还有说是荆州古城墙和襄阳护城河的。其实,正确答案是“吐鲁番坎儿井”。当时,我就想,一口井凭什么能与长城、大运河比肩而立呢?

 三是,我在百度查“吐鲁番坎尔井的由来”,有说是伊朗传入的,有说是西汉传入的,有说是维族先民发明的,也有说是林则徐被贬谪新疆后带领人民挖的……,莫衷一是,究竟是谁呢?

  一天之内,我在吐鲁番马不停蹄,分别参观了火焰山、坎儿井、葡萄园,终于对这三大疑问基本扫盲了。

二、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

  新彊坎儿井,早在西汉《史记》中便有记载,是荒漠地区一种特殊灌溉系统,它将数十米深的地下水,通过挖掘地下水道而一段段连接起来,再通过竖井引出地面,用于农作物灌溉或人畜饮用。

  分布在新疆大地上的坎儿井群,它犹如人体的血脉,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荒漠。在吐鲁番地区分布最广,仅目前保存的坎儿井总数最多,达1100多条,全长5000多公里。成为吐鲁番人民的生命之泉,常绿之源,浇灌着吐鲁番翠绿欲滴的葡萄和香甜可口的瓜果。

  千百年来,吐鲁番由沙漠变绿州,就得益于这种密于蛛网的地下水道的滋养。

  为了全面展示这一中国古代伟大工程,吐鲁番市建有四个可供参观游览的“坎儿井景区”。分别是:坎儿井源、坎儿井乐园、坎儿井民俗园、坎儿井传承区”,每个景区都有不同特色,供游客选择性游览。各景区分别通过博物馆、模拟井道及各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生动展示了这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与勤劳创造的奇迹!

  当你走进坎儿井博物馆,下到地底下幽长连绵的井道,看到哗哗流过的清洌井水,体验千百年来挖井人的艰辛劳动,想像那5000多公里的长度,堪称当之无愧的"地下长城和地下运河”,没有古代坎儿井就没有今日吐鲁番,我们还能怀疑它的伟大吗?!

三,坎尔井是维吾尔古先民发明的

  世界上确实有认为最早的坎儿井在伊朗,使用年代最长(公之前8世纪)、数量最多、发展程度最高,而伊朗以东直到新疆境内,包括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吉尔吉斯、阿富汗,巴基斯坦,都称坎儿井为波斯语karez,新疆和使用karez为坎儿井名称的原苏联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相连接,又有丝绸之路贯穿东西为之联系,所以吐鲁番坎儿井来源于中亚,似乎确有道理。

  但是,大量中国学者考证新疆坎儿井最早来源于西汉时期的中国内陆。《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坎儿升由中国关中的“秦人”传至西域,并由维吾尔先民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与地理条件不停改造挖掘而成,人们仿效秦人之法,挖一段暗渠,掘一口竖井,此接彼连绵延不断,就这样,年复一年,代复一代,挖出了一道道工程浩繁的地下长河。

  几年前,考古学家在新疆托克逊县新发现的岩石画中有明晰可见的坎儿井图案,这些岩画有4000-6000 年的历史。这个事实推翻了坎儿井于2500年前从波斯人那里传入的假说,而新疆古属突厥,而突厥语也是koreez,由此证明,坎儿井是维吾尔古先民的发明。

  我认为,不管哪里发明,坎儿井确实造福了新疆人民,挖出这5000多公里的坎儿井,其艰辛是可想而知的,据说古代挖坎儿井的工人一般都活不过30岁,就是常年跪在暗无天日的冰水洞中挖井所致。

  今天,吐鲁番却是新疆著名的长寿之乡,美髯飘飘的百岁老人比比皆是,就与长期饮用坎尔井水有关。因该水在地底不被污染,经过暗渠千层沙石自然过滤,形成富含众多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天然矿泉水。

  感谢古先民的智慧和挖井人的奉献,饮水莫忘挖井人啊!

四、人民不忘林则徐

  至于坎尔井与林则徐的关系,则是清末因坚决禁烟而遭贬并充军新疆的爱国大臣林则徐在途经吐鲁番时,对坎儿井大为赞赏。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正月,林则徐在当天日记中写道:“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弱,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  

  于是,林则徐在新疆大力推广坎儿井,积极帮助当地老百姓改造原有坎儿井,在林则徐的倡导下,新疆吐鲁番、哈密等地开竣了一批新型坎儿井,一道坎儿井就是一眼不枯的清泉,道道坎儿井,构成了火洲的生命线和命脉,使新疆这个降雨稀少的地方有了水源的积聚,从而成为新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泉。百姓为了感谢他,将坎儿井称为“林公井”以作纪念。

 数年后,清朝一品大员左宗棠步林公后尘,肩负起开凿坎儿井重任,造福于民,流芳百世。

  文化遗产不是冰冷的过去,而是活着的历史。我今天与它的对话,使我对历史更多了一份敬畏与理解,对未来更多了一份热爱和期待!

   (未完 . 待续)

请横屏欣赏风光照片

赵志飞,全国公安文联警事文物专委会主席。曾为工人、警察、教授、一级警监、省政府参事。湖北省作协会员,著有涉警作品十余部。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法律顾问:刘太平  向其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