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与智慧人生(上)

 弘德新国学 2023-08-06 发布于河北

编者按:《国学与智慧父母》(又称《<父母规>讲记》)是根据李向东老师于2021年暑期在弘德义塾国学讲座(共八讲)所讲内容整理而成,目前已印制成书。现将部分内容在公众号内予以分享。

附录

二、国学与智慧人生

2021711

李老师:今天的题目是“国学与智慧人生”。

其实,这种题目讲过很多次了,没有十次、八次,也有六、七次。但是我想,讲这些其实和郭德纲说相声一样,同样的内容每一次肯定会有一定差别。为什么?大家也看到了,我前面什么都没有,是“张嘴就说”,大致思路可能差不多,但每一次的内容肯定会有调整。因为我不是背下来的,而是把我的感受、我的想法跟大家分享。所以哪怕以前听过,现在再听,肯定跟以前也不一样,感受也会不一样。

我们先说什么是“国学”?

其实,来我们这里多的人都知道,我们讲的“国学”是什么。但是,社会上确实有很多人不知道。一个讲“国学”的老师曾经讲过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他去开一个座谈会。会开完,一个老先生指着他的鼻子跟他说:你讲的这些东西我不信,这是封建糟粕,都是乱七八糟的东西,为什么还要讲这些落后的东西?我们的国学老师脸上一直挂着笑容,等他说完了,跟他说:老先生,您坐下,咱俩好好谈谈。老先生一看,自己指责人家半天,人家跟自己还挺客气,感觉有点不好意思,就坐下来。国学老师接着说:老先生,您看我刚才跟您打交道的这种方式怎么样?老先生说:还行,你还挺懂事!国学老师说:我要换个方式跟您说话——“嘿,老头,你说什么呢?跟我叨叨叨、叨叨叨,没完没了!”——您是什么感受?老先生脸沉下来,明显不高兴。国学老师说:如果我再换种方式——“你个老不死的,说什么呢,给我滚蛋!”——这种情况下,您是什么感受?老头气呼呼地说:你太不懂事了!国学老师说:您现在知道我说的“国学”是什么了吗?

实际上,现在社会上这样的人很多,没有听过我们的课,也不知道我们在讲什么,单凭自己脑子里想象的“国学”,就出来反对“学”,反对传统文化。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国学”跟我没有关系。不是没有关系,是你不知道它(“国学”)跟你有什么关系?它(“国学”)跟我们任何人都有关系。任何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生活,就要有家庭,家庭里有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家庭以外又有朋友、同事、领导、下属,所有这些关系都需要调整,靠什么调整?按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想法或者自己的情绪来?我高兴了,就对别人好点;不高兴了,就对别人不好。按这个来,你的人际关系肯定处理不好。那要靠什么?老祖宗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也就是刚才故事里的第一种方式——与人交往,要知书达理。说白了,就是跟人要客气,要尊重。如果没有了这些,见了岁数大的就骂“老东西”或者“老不死”,谁心里能舒服?

所以,“国学”是讲什么?就是做人的学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问,也是我们一直讲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这几个字,我们可以任意挑出一个——比方说“礼”。“礼”是什么?我们在这里讲过很多次:“礼”,是两个人之间打交道的一种规范、一种方式。也就是说,人跟人之间打交道要用到的各种不同方式——父母跟子女打交道用什么方式,夫妻之间打交道用什么方式,跟朋友、其他人打交道用什么方式,这些都是老祖宗几千年总结出来的经验。用这种方式跟人打交道,我们的人际关系才能处得好。不尊重它,产生的结果就是刚才讲的那样一种情况。所以,“礼”也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比方说:上级跟下级打交道的时候,上级要怎么做,下级要怎么做,双方都要有一种换位思考,这种关系才能处理得好。再比如:家里面,婆婆跟儿媳妇怎么打交道?在以前,很多时候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你挤兑我,等我成了婆婆,我再挤兑我的儿媳妇”。用这种方式,婆媳关系怎么能处理得好!那要怎么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要换位思考。

所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是有人说的“封建、糟粕、落后”的东西,它跟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这种意思我们已经重复过很多次,不再多讲。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对传统文化具体怎么理解?

举个例子:上个星期,我们微信群(弘德新国学-公益课堂)里有一个人问:《论语》里“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这段话怎么讲?

我先按我们理解的意思讲。大家知道不知道有一个“文礼书院”?那是王财贵教授讲“读经”的地方,“文礼书院的名字就是从这里来的——“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嘛!“博”,就是“多”的意思。“文”,在古代就是“字”。“博学于文”,就是要多读书、多看书。“礼”,刚才讲过,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润滑剂。“约”,是“约束”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多读书,按照书里讲的意思去做——为什么要多读书?因为我们自己人生中能经历的事很少,多读书等于把别人的经验拿过来,就走了一个捷径。好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只相信他自己。这样的人我们见过很多,是吧?这样的人不会有“智慧人生”。也就是,要多读书,然后用“礼”来约束我们的行为,就会怎么样?“弗”,就是“不”的意思;“畔”,就是背道离经。“弗畔矣”,就是这样做我们就可以近道而不叛道。这里有个问题:什么是“道”?上次我们讲“道”有很多种,儒家、道家、释家的“道”当然也是不一样的。《论语》属儒家,所以这里的“道”就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是在讲什么?刚才说了,是讲做人。这是我们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理解这段话。既然在微信群里问我,我就按这个意思讲了。

讲完之后,他跟我说:他在樊登读书会上,听樊登讲这段话,是从科学的角度讲。樊登认为,这段话说的不对,因为科学需要突破,需要背叛,不突破怎么能发展?每一次科学的发展都是对原来理论的背叛,所以这段话是错误的,束缚了科学发展的精神。我说:是这样吗?这段话是孔老夫子二千多年前说的,孔老夫子的时代有科学吗?有数理化吗?根本就没有!那么,拿数理化的思路来理解孔老夫子的话,能理解对吗?理解不对!这种理解方式是有大问题的。

也就是说,现在很多人读古书,比如《论语》,完全是按照自己的视角、凭自己的知识结构去理解,这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遇到的一个大问题。我们要怎么读古书、理解古书?首先要知道古人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的,这样才能理解古人这么说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孔老夫子讲这段话,是说怎么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在却有人用这种方式去理解,真是风马牛不相及,错得太离谱了!

我讲过很多次,科学有科学的规律,国学有国学的规律,这两个事不能掺到一起说。掺到一起的话,国学也讲不好,科学也讲不好。我们讲传统文化,不是要排斥科学,更不是说不能学习科学。科学当然要学习,但是一定要明白,它们的“圈子”是不一样的,不能拿着“科学圈子”的事到“国学圈子”里讲,也不能拿“国学圈子”的事到“科学圈子”里去讲。

多说两句。现在社会上很多人拿“科学”说事,从“五四”的时候讲“赛先生”(来自英语,科学science),到现在已经这么多年了。按道理讲,我们对于科学应该有一定了解了吧!但是,“科学”是什么?其实,我们现在的社会里,真正能理解“科学是什么”的人并不是太多。举一个例子:(我拿这个例子试验过很多人,但是90%的人的回答不能令人满意。)从上初中,我们就开始学化学、物理,我们都知道有分子、有原子、有电子,是吧?电子是什么?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不是学过一个模型,里边有一个“核”,外面有一圈一圈的东西,这叫“原子模型”,是不是?我要问:电子是不是围在“核”外面转的那些东西?这个问题我问了很多理科方面的高材生,他们的回答大多是错误的!跟大家讲,电子不是一种(实在)物质,那个模型只是为了方便我们理解创造出来的一种假想。电子是一种理论,一种可以推翻的理论,任何一种科学都是可以推翻的理论。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就是推翻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相对论将来能不能被推翻?当然能!换句话说,任何科学都是一种假设、一种带条件的假设,这个条件决定了科学有它的适用范围。出了这个范围,科学也就不是科学了,天底下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这才是科学、真正的科学。但是,我们去看看现在很多讲法……(略),这根本就没有理解“科学”是什么意思。

当然,说国学跟科学是两回事,不是否定科学,甚至有时候,我们还要从科学里找一些东西来支持传统文化。比方:有一句话叫“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这是我们老祖宗二千多年前留下来的话,到现在还经常用。但是,到底为什么是这样?老祖宗只是经验的积累,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在什么地方。但是,现在我们可以从科学上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大家设想一下:我们对一个我们不认识的人咧嘴一笑,这个人会怎么样?他也会咧嘴冲你笑;你冲着他横眉冷目,他也会对你横眉冷目。这是一种镜像反应,你付出的是爱,收回来的也是爱,付出的是恨,收回来的也是恨。老祖宗看到了现象,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现在就可以用科学知识来解释。科学家在人的大脑里或者某些高级动物的大脑里发现了一种镜像神经元。这种镜像神经元就是“管”这些的——我拿着杯子喝水,我脑子里跟喝水有关的神经元就兴奋;你看见我喝水,你脑子里(相关)的神经元也会兴奋。看见别人吃东西,你咽口水,也是这个道理。我们经常说,打哈欠能“传染”,就是因为你看见别人打哈欠之后,你脑子里相关的部位也兴奋、也放电,它刺激着你也打哈欠。家里两口子也好,或者父母跟子女也好,你用一个笑脸去面对对方,对方也是笑脸;你不高兴了,“拽”着个脸回家,对方看见你脸上的表情之后,脑子里的相关部位也是这样。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这种“意识以下”的互动,老祖宗是不能解释的,现代科学知识却能解释。这是科学发展给我们带来的进步和便利。

当然,科学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它让现代人的心态变了,认为我们比古人能耐大,自我膨胀了。因为这种自我膨胀以及科学的发展演化成两次世界大战。

这说得有点大、有点远,说我们现在的社会。

大家想一想:我们眼下生活的这个社会,有多少人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为什么是焦虑状态?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了不起,每个人都不服别人。这种情况下,所有的人都整天横眉冷对别人。我们现在这一屋子的人,你横眉冷对我,我横眉冷对你,用不了十分钟,这个地方就没法待了。把这种状态转到社会上,社会能好得了吗?我经常说,“世界观”就是“观世界”,其实就是这么一种道理。科学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好的东西,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好的东西,特别是我们心态上的变化,让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变了。

什么是“智慧人生”?有些东西需要我们用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但是有些东西不需要我们再去实验——老祖宗总结了几千年的经验,非要自己再去碰一次壁?那碰得焦头烂额,谁也怨不着!在科学范围内创新,没有人拦着,但是不要把这种道理拿到“国学”里来说。我曾经说,我们这个国家是“理工科治国”。什么叫“理工科治国”?就是改革开放之后的领导人基本上都是(学)理工科的,理工科的人学科学、学机械,所以很容易把社会当成一个机器对待。当然,不只领导人是这样,整个社会、整个知识阶层很多人都是这种思路,所以樊登读书会的说法并不奇怪。

这涉及到高层面的问题,我们不多讲,回来说“智慧人生”。“智慧人生”是什么?有些东西可以试,有些东西不需要再试。试完,吃亏的还是自己。

举个例子: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女孩,人不错,家境也不错,小时候一直挺顺利,后来到了搞对象的年龄,找了个对象。这个对象,说起来也不错,长得挺高,1米8多、将近1米9的大个子,一表人才,家庭条件也相当不错,父母都是公务员,还是领导。按说,人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接触过的人几乎都说,这个人不行,感觉像我们老祖宗说的那种“纨绔子弟”。旁人谁都能看明白,只有这个女孩看不了那么清楚。还有人旁敲侧击,可是人家不当回事。这是人家自己的事,别人也管不了那么多。后来,两个人结婚了。之后,大概半年的时间,就离婚了——过不到一块儿,真是“纨绔子弟”,实在受不了。离婚之后,过了一、两年,女孩又找了一个对象。这次是个大学老师——我不是说大学老师不好啊!(众人笑)在座的好几个大学老师,我可没这个意思!大学里也是什么样的人都有。不过,以前的大学是非常单纯的地方,不像我们法院,是个复杂地方——这个老师,人长得也行,没有上面那个那么仪表堂堂,但是也挺精神。不过,我看第一眼,就感觉这个人不行。因为他走路的时候,梗着脖(子,甚至可以说“眼高于顶”,还经常戴个小墨镜——很酷,是吧!我们说,学校是一个挺单纯的地方,特别是那个年代,所以你很容易就能判断这样的人是什么脾气、性格。其他人接触之后,也是这种感觉。结果,搞了几个月,就吹了。

这个女孩先后遇到的两个人,让我想起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两句话,叫“聪明子弟教之以诚,富贵子弟教之礼义”。第一个可以说是富贵子弟,人家父母是×级干部嘛!这样的人应该怎么办?教之礼义!但是,这个人,你一接触,就知道他没有受过这种教育,夸夸其谈,说话、办事不着边际,明显不靠谱。也就是说,富贵子弟,如果没有“教之以礼义”,很多是不可救药的,就像李某某的儿子李某一、令某某儿子令某一样。这样的孩子,无论长什么模样,找对象的时候,尽量不要找,因为将来会有大问题。不论你看上的,是他们家的权,还是他们家的钱,最后受罪的是自己。后面这个,我没见过几面,也没有打听过人家具体情况,我猜可能挺聪明,有点恃才傲物的劲儿。这也是书生最大的问题——读了几本书,就觉得自己多么多么了不起,这也瞧不起,那也瞧不起,走路眼睛冲上。这样的人,就要“教之以诚”。聪明的孩子,如果不诚实,尽量少跟他打交道,找对象更不能找这样的人。

这都是老祖宗多少年留下来的教训,人家走过的路,非要再走一趟,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我们经常说,人要有“智慧”,今天的主题也叫“智慧人生”。老祖宗传下来的书上写的是什么?“智慧”嘛!我们每个人一生的经验往往是有限的,所以要通过这些“智慧”把别人的经验变成我们自己的——别人哪条路走错了,哪条路走的不对,我们看明白了,就不要再走。但是,现在这种教育方式让社会上大多数人自我膨胀,把老祖宗传下来的书扔到一边。我们上一次讲“道”,按甲骨文来讲,就是一个人站在路口,不知道该怎么走了,有人伸手指给他往哪边走。这些千古流传的经典就是要告诉我们:不要走那个“道”,那个“道”有问题,走不通!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老祖宗已经试了几千年,我们就不用再去试了!试半天,到最后吃亏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这种例子其实很多,再给大家举一个。

现在很多年轻人经常跳槽、换地方,为什么?当然,不能说都是孩子们的错,社会也挺复杂,也有问题。我们到一个单位上班,碰到的不一定都是好人。万一碰上坏人怎么办?不能说:必须坚守到底!没有人那么傻,那不是“智”。如果我们看明白了,碰到的确实是坏人,那该换就换!但是,现在很多孩子在一个地方待不下去,问题出在哪里?不知道怎么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最大的问题。很多孩子自以为聪明——从我上班到现在,也包括景老师,我们经历过很多这的人——聪明的孩子往往错在什么地方?错在太聪明上!就是说,聪明反被聪明误。自认为聪明,自认为谁都比不过他,所以做出来的事,让我们作为过来人感觉:真傻!有时简直就是缺心眼。也就是说,这样的孩子智商够,但是情商太低了,不能说是零,至少在及格线以下。比如:做律师的,刚执业肯定没什么案源,这是明摆着的事。别人找你合作,为什么?就是因为你没有自己的案子,其实就是在“利用”你,这不用说!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对待?给个小案子,跑一天给几百块钱,怎么处理?可能自认为:我这么大能耐,这点钱想把我“买”了,门都没有!所以不好好干,让你见识、见识我的“厉害”。实际上,这是没有想明白,几百块钱就把自己“卖”掉了。为什么?因为这本来是一个机会,钱多少根本就是个虚数,你的表现让人家以后永远不会再找你合作,你把这条路给堵死了。这不是几百块钱把自己“卖”了?我讲的都是实事,看着孩子们犯这样的错,心里真不知道说什么好,恨也不是,骂也不是。唉!怎么能干这么缺心眼的事,太傻了!

也就是说,现在很多人做事其实是完全凭自己的感觉,凭自己的情绪——我高兴了,我就做;我不高兴了,我就不做。这种情况下,你做得越多,你的路可能越窄。这样的事怎么处理?老祖宗讲了很多次。

我经常跟大家讲,我在这个地方不是说想创造出点什么,或者自己“想”出点什么来给大家讲。不是这样的,我们的传统文化,几千年儒、释、道的积累,已经相当丰富了。孔老夫子讲“述而不作”,我就是想按照孔老夫子的意思,把这些东西拿出来讲。大家不要认为,我是要教训谁?对不起,我从来没有那样的想法,我只是想把老祖宗的智慧拿过来,给大家看看——有用,还是没有用!

类似的例子还有,再给大家举一个:我刚毕业的时候,遇到过一个这样的人,比我大几岁,两、三岁吧!也是做律师的。人长得也是一表人才,口才好,一说话口若悬河,而且交际能力特别强。有一段时间,河北电视台、石家庄电视台法律栏目,经常看到他(露面)。我刚上班那会儿,是律师这个行业刚兴起的时候,他等于搭上了这个行业刚刚起步的早班车。按道理讲,这样一个人,做到现在,应该做得相当好了。但是,这个人现在怎么样?前几年我见过一次,挺狼狈的!当然,也没到吃不上饭的程度。怎么会这样?跟处事方式有关,他是那种“能蒙一把是一把”的人。比如:喝了酒开车,出交通事故出到什么程度——现在喝酒开车可能判刑,那会儿不判刑,找个人、罚点钱拉倒——他出交通事故次数太多,保险公司都不给保了。做案子,也是一样的风格。也就是说,这样的人,能力再强,再能跟人打交道、拉关系,经一次事就堵一条路,有多少条路够他堵的?他的路肯定越走越窄!大家想一想:如果你遇到了事,要找律师。一个是刚才说的那样人,还有一个业务能力强,人又靠谱,从来不骗人。你找哪一个?根本连说都不用说!业务上行不行不用说,单是人品差,这一条就完了。

为什么我要讲这些?还是那句话,我们没有创新出什么新的东西,我们只是说,要按照老祖宗传承给我们的去做——人要讲诚信。

为什么要讲诚信?有人说:老实人吃亏,人太老实了,会怎么怎么样,所以不能老实。不是那么回事!这么讲、这么认为,说明根本没有理解这背后支撑的逻辑是什么。我经常给大家讲“卖假鸡蛋”的故事。这种事前些年有,现在没有了,改成卖其他的了。也不知道他们(骗子)怎么弄的,里边是胶,外边是硬壳,乍一看,跟真鸡蛋一样。怎么卖呢?都是到早市或者夜市上,专找老头、老太太。别人卖4块,他卖——比方说2块5。你问他:为什么这么便宜?他跟你讲一番道理。有老头、老太太贪便宜,就买了,拿回去一煮,里边是胶皮,根本不能吃。这种情况下怎么办?老头、老太太肯定要回去找他。他今天晚上卖了,明天早上还敢来吗?不敢来!要是来了,弄不好会挨顿打。

这是典型的不讲诚信,按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一锤子买卖”——这种事也只能是一锤子买卖。老百姓做买卖,经常说一句话:我这是“常摊”!为什么这样说?就是要告诉你:我不跑,明天还在这儿,所以我是讲诚信的。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也是诚信的意义所在。

现在卖假鸡蛋的是没有了,但是有直播带货的,是吧?不管什么货都卖9块9。有的东西明显挺贵,还卖9块9。这是做慈善吗?不是!供货商要给带货的一笔钱,自己还要挣钱,这样的东西能好的了吗?这跟卖假鸡蛋是一个道理,长久不了!

我们做一件事,如果想长久做下去,肯定要讲究“诚”。没有“诚”,是做不成的!

什么地方没有“诚”?给大家举例子(我在这儿也讲过)。我们旁边是省二院,是吧?现在省二院旁边的小饭店(比以前)多了,原来少的时候,你去吃一次饭就知道,那个地方不可能有“诚”。为什么?多数是“一锤子买卖”!有谁天天看病,然后到这里来吃饭?住院的,院里有食堂。到这里来吃的,几乎都是“一次性”的。所以这样的地方永远不会注重饭菜质量、服务态度。到这样的地方吃饭,菜不好,脸色不好看,都不要见怪,因为那里本来就不是一个正常经营的地方。大家去旅游区的饭店吃饭,也是一样的道理。

这是什么?这就是“智慧人生”。也就是说,我们要明白里边的道理。还是那句话:我讲的所有这些都不是什么新鲜事,都是老祖宗一代一代总结出来的,只不过现在变了个方式,拿出来跟大家讲。

我们今天讲了这么多,其实很多已经反复讲过多少次了。这里面的关键是什么?大家进门的时候,看没看到我最近挂了个“牌子”(条幅)?很多人可能没注意,是我特意挂的。(众人看门口)对!“心诚则灵”。中国传统文化是讲实践的,它讲的所有内容都要体现在一言一行上。怎么才能体现在一言一行上?要去做嘛!要实实在在地做!这就需要“心诚”。你不认认真真做,在我们这里只是听听课或者读读书,我们讲的这些对你的心没有触动,对你的行为没有影响,那它对你的人生也就没有什么意义,它的效果也就不会体现出来,结果是它就不会“灵”。

这个道理,我特别希望孩子们能了解,特别是刚进职场的孩子们,要分清什么样的事可以试,什么样的事不用再去试。因为别人已经试过这么多年、这么多次,没有必要再浪费生命、浪费精力,不如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做点有意义的事。

有的孩子可能会认为:不出去闯荡,不多接触社会,怎么能有机会?!还是那句话:科学方面确实需要创新,需要异想天开,但是传统文化不需要。也有人可能会说:搞经济需不需要创新?需要!但是,这种创新是一种机遇。这个过程中,有的人可能成功了,更多的人却不成功。为什么?有人说,跟努力有关;有人说,跟智商有关;还有人说,跟后面的权势有关。不完全是这样!比方:马云、王健林,他们在后期肯定涉及到一些我们不知道的因素参与和运作,但是在起步阶段,肯定是机会成分更大。这种机会成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或者说把这个过程重新再来一遍,他们可能就不会成功,这就是人生。实际上,人生并不像周星驰演的《月光宝盒》,倒回去再来一遍,结果还是那样。有些事可能是这样,但是无论是经商,还是挣钱投资,让它再重新走一遍,结果百分之百跟现在不一样。让马云回到过去那个时代,再重新做一遍,成功的可能就不是马云,而是张云、赵云。这就是机会、机遇的作用。也就是说,孩子们愿意出去闯、去碰,碰的是机会,可能在这个地方没碰到机会,换个地方可能就有了。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这是机会,不是个人的能力,也不是背后那些力量。我们知道怎么去认识这些,就是一种智慧。

曾经听到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对人生的认识,相当于对于父亲的认识。很小的时候,在我们眼里,爸爸是天底下最了不起的英雄,什么都能干,什么都行,天底下还有比爸爸更伟大的人吗?没有!等到青春期,开始叛逆了,我们会觉得:“我爸有时候说的也不对,他弄(做)的那个事就不好,他有时候也撒谎,他喝了酒也醉……”。等我们上了大学,可能会说:“我爸实在有局限,他有些方面真不行……。等到30岁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说:“我爸,唉!真不能提,他要是有我这两下子,早干成事了!”等到40岁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说:“老爷子有些话说的对,是那么回事,我当时怎么就不听呢?”等到50岁的时候,我们要说:“老爷子在那种环境下能干成这样,换我,真干不成!”。这是什么?一种循环。我们上次讲“道与天道”,这也是一种“道”。多大年龄的时候,就应该有多大年龄的想法。如果几岁的时候就有老子的想法,那就成精了,天底下没有这样的人。到青春期,就是一个逆反的年龄。上大学,眼界开拓了,就明白原来对爸爸的认识有错误的地方。但是,这时候我们对爸爸的认识还是片面的,还是没有全面把握,这也是“天道”。

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是不是也是这样?改革开放以前就不说了,那时候相当于青春期,而且是逆反严重的青春期,只说改革开放以后。最早是贬,后来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是封建糟粕——跟今天一开始讲的那老先生一样——这曾经是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的认识。到90年代,那么多人开始说传统文化好,还有所谓“传统文化热”。但是,热过之后,几乎啥也没留下!到前些年,又热起来。但是,仔细想一想:其实还是什么都没动起来,热闹只是表面上的。不过,至少像我这个年龄的人,经历过一些事,因为一些机缘巧合,接触到了传统文化的内容,认识到老祖宗了不起。因为这是几千年、多少代人积累的经验。跟这种经验相比,我们任何一个人的经验都是渺小的。这也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国学伟大之处。我们讲“智慧人生”,就是要了解这种经验、这种智慧,并且让它体现在我们身上。“人能弘道”——如果我们学了半天,身上一点都不能体现,那等于没有学。这也是传统文化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待续)

附:

德义塾《父母

:《父母宣言

作为父/母,我知道:父/母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学校。从现在起,我会努力做到:

用行动影响孩子,而不仅仅用言语说教。让孩子从我的身上学会知书明礼,关爱他人,诚信待人,平和处事。

不一味批评孩子,也不过度赞美和表扬。不溺爱,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不把工作、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到家里,家庭和睦,永远不在孩子面前争吵。

尊重孩子,多聆听孩子的心声,不把我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居高临下,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尽量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交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做孩子的好朋友,给孩子与年龄相适应的自由空间,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让孩子理解,世界不以他(她)为中心,困难和挫折都是生活的必然,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都有利有弊,必须学会感恩,学会等待,学会选择,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用心陪伴,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体会到,无论欢乐和痛苦,批评和表扬,我的爱都与他(她)同在。

我必须做到!我一定能做到!

更多国学讲座内容:

性不可以强合

文化和知识有区别吗?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中国社会的“定海神针”和“风向标”

大唐帝国文化的另一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