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咨询师专栏】于德志:如何倾听和支持心理困境中的孩子

 长沙7喜 2023-08-06 发布于湖南
图片
文 / 于德志(本文根据作者“青少年抑郁防治论坛”上的发言整理,图为作者在论坛中发言)

图片
父母是除本人外青少年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


在陷入困境之后,大多数的孩子会处在两种不同的状态下。

刚陷入困境的时候,孩子基本上会非常乐意寻求支持,比如向父母倾诉,告诉父母自己在学校里或者在生活里遇到了什么样的难题。有的孩子可能会寻找咨询师,甚至自己去医院。在这种状态下,对父母来说,帮助孩子一起寻找到有效的支持至关重要。通常孩子的资源是有限的,他不像父母相对资源多一点、精力多一点,所以能否寻找到有效的支持直接决定着孩子的困境会加深还是减弱。

如果孩子在持续努力了半年或者一年,甚至三五年之后,尝试了很多方法,但是屡屡受挫,在受挫的状态下,一个新的现象会出来:孩子会跟父母说,我没有什么希望了,找不到帮助了,我就这个样子了,孩子丧失了寻求支持的意愿。在这个时候父母角色的重要性就进一步突显出来了,因为父母是唯一能跟孩子每天接触,带孩子在每一天的生命里面体验到新事物的人。

生活里面每个人都在寻找体验,当孩子的生命停顿下来,进入到第二种状态时,生命的体验会自然减少,就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当孩子处于苦恼的状态中时,唯一能发挥支持作用的就是身边人。这种支持在日复一日的过程里边,最终会变成孩子新的力量,孩子会从原来无助的状态进入到一个新的渴望寻求外界支持的状态。当然,孩子的第一寻求对象是父母。当孩子能进入到这个状态的时候,孩子再次改变的契机就会出来,所以父母是孩子本人之外第一责任人。


图片
支持方案前提是真正的倾听

讲到父母的责任就必须面对一个现实:大多数的家长会讲自己很无奈、很无力、很沮丧,感到挫败或是一片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办。有的家长说,孩子不愿意跟我说话,每天冲突不断,一说话就吵架;或者能够跟孩子互动,但是所有的互动只能是轻松的话题,一旦涉及到生活里让孩子痛苦的话题,不管是社交还是学习,孩子会迅速陷入痛苦状态,远离并拒绝互动。在这种状态下,父母通常会非常无力,不知道该怎么办。

所以问题的核心就是家长怎么走出这种无奈、茫然的状态。从我的角度来看,家长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所谓的学习,就是通过定向的行动去寻找问题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常情况下,很多家长会不假思索地做出行动,而忽略了去理解真正的问题是什么。不理解问题,单纯地寻找方案,模仿一两次可能会有效;一旦环境变了,同一套方案就可能完全没有用。所以要理解为什么孩子不愿意靠近我,为什么我无法支持到孩子,然后我该怎么具体走出这种困境。我们需要走的方向不是寻找更多的方案,因为家长已经找得够多了,我们需要去理解这个问题。

理解什么问题呢?家长得理解为什么自己无法倾听孩子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才会带给孩子全新的体验。

生活里面为什么我们无法倾听?原因就在于我们一直活在个人的经验里,我们不好奇。因为我知道了,所以就没有“究竟怎么了”这种好奇心了,这是我们无法倾听的第一个原因,也是最核心的原因。

进一步讲,什么是倾听?倾听就是细节,倾听需要靠近细节,离开了细节就没有倾听,关注细节就叫倾听;仅仅观察到细节,观察到事实,并不是完整的倾听,倾听还需要有整体的理解。

我们经常认为我做的就是支持对方,但是事实通常是另一件事。如果观察不到事实,我们就没有机会做调整。大家要注意,在家长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倾听与支持和伤害孩子的转变可以在一瞬间发生,转变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当我们不理解什么是支持,什么是倾听的时候,大多数的努力都会走向反面。什么是倾听?什么是支持?什么是对孩子有效的支持?这些问题,作为父母需要理解很多东西,因为生命有自己内在运作的规律。

庄子曾经写过一篇故事:南方、北方的两位君主倏和忽,中央大地君主混沌,每年三个人都会在混沌这里聚会,大家玩得都很开心。几年之后,倏和忽开始琢磨一件事:混沌帮了我们这么多,咱俩能不能帮帮他?混沌的特征是什么?没有七窍。所以南北二位大帝就尝试帮混沌每天开一个窍,这样就能体验生命的乐趣了。开到第七天,庄子写的是混沌死了。

这些故事在讲什么?事物也好,生命也好,都有内在的运作规律。如果我的行动背离了这些规律,那么我所认为的支持就是伤害,而不再是支持了。所以真正的倾听、真正的支持需要我们理解孩子生命的需要。因为要支持孩子,家长需要理解孩子生命里的对自我成长、与人互动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

父母最无法接受孩子的两件事情:一件是孩子自我伤害,另一件是孩子说生命没有希望、没有意义。这两件事对父母来说是冲击巨大的,父母接受不了。当这两件事发生的时候,父母通常会做的,要么是把孩子的小刀全都收走藏起来,告诉孩子不能再这样伤害自己,要么就是跟孩子说生命有这么多有意义的事还没有体验,这么多美好的东西还没有经历,所以你要如何如何。

关于自残,父母需要去理解什么时候孩子会自残。当我们能够倾听孩子的时候,通常会清楚地发现一件事,就是那一刻孩子异常痛苦,没有任何的处理方案,所以借着这件事来让自己远离痛苦。如果父母不理解这件事,而只是制止所谓的自我伤害,对孩子来说就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因为他连唯一的方案都没了。除非父母能做一件事:在孩子最痛苦的那一刻能靠近孩子,能拉着孩子的手,能抱着孩子,然后能尝试陪伴孩子一起面对这一刻的痛苦。这种陪伴的价值就是新的解决方案,孩子不需要自残,因为有新的方案来了。

关于死亡,很多孩子会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很多孩子会讲生活没有意义,不知道为什么活着。这件事父母需要理解,理解什么时候孩子会出现这种苦恼,答案其实很简单,也很清晰,就是在痛苦的那一刻。当我不痛苦的时候,比如我在吃一个喜欢的汉堡,那一刻生命有什么意义、活着有什么意义在孩子的视野里边根本不存在,只有当孩子痛苦的时候这个问题才会浮现出来。当孩子说这些话的时候,不必以为这孩子要如何,它只意味着一个信号,这一刻孩子非常痛苦,他自己处理不了了,需要有一个人支持。

理解了这件事,父母才有机会真的走向支持孩子。

图片
什么是真正的倾听

生活里很多人在学如何与人倾听、如何与人对话的时候会误解一件事,我们从书里面会拿到所谓的解决方案或者是一个秘诀,在前一两次用的时候通常很有用,但是过了这一两次后就会有这样的反馈:你能不能好好说话,你能不能不要这么讲。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变?原因在于我们把倾听变成一个技巧。当任何人跟我互动的时候,我清楚地知道对方是固定的模式,他在用这个模式与我们互动,我们的体验是什么?通常我们会非常反感,因为我们渴望的是自然轻松的、真诚的互动,而不是别人套路我。

所以倾听是什么?倾听不是语言的游戏,它根本不是语言上如何说,我如何去完成一个语句,这不是倾听。倾听是以觉察、理解为核心的行动,是这一刻的展现,我真的明白了对方、懂了对方,这是一个行动的过程当然这个行动的过程对家长来说确实很难,是需要练习的。

父母在学习的时候通常会挑挑拣拣,会从对方的语言里去挑自己喜欢听的,对于自己不喜欢听的,会觉得对方胡扯的,就把它扔一边去,这不是学习,这是自我强化,强化我原有的经验。在这种挑挑拣拣的过程里边不断强化原来的自我。

我们生活里的一个错觉是什么?当我知道我要倾听孩子,我要支持孩子,我知道了所谓的方案时,我就自然地能走向倾听,我们会默认只要我知道要如何做,我就能够做到。

生活里面父母或者老师对孩子经常会说一句话:“这个事我跟你说了几遍了,你为什么还这样?”这背后是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人是有理智的。几千年来,人类一直生活在这个假设之下:有理智,只要知道了就能做到。孩子为什么会自责,为什么会痛苦?原因也在于孩子受困于这个假设:明明我知道我有什么问题,但是我就是处理不了。这个假设不成立。大家去观察生活很容易理解,当我愤怒的那一刻,我沮丧的那一刻,我情绪体验变糟的那一刻,这个假设都不成立;那一刻我管你怎么样,我就想我怎么样,那一刻我不是理智人,只依托于我的感受去行动。

什么时候理智会出现?当我平静的时候,我很愉悦的时候,我会展现得通情达理。这是很多父母在与孩子互动过程里边能观察到一件事。父母很苦恼,上一刻孩子还是知书达礼的,特别关心我,为什么下一刻孩子就变得像魔鬼一样?我们会认为孩子有问题,他不稳定,但实际上它展现的是人性会受困于感受。我们的感受每时每刻都在变,当感受变糟的那一刻,我们会把理智要求的东西都扔到一边去;当感受变好的那一刻,所有的理智都会回来,我又开始能够做未来完美的计划,能够畅谈以后要如何如何。

我希望家长能理解一件事情:听别人讲我为什么无法倾听,如何去倾听,什么是倾听,它只是理智层面的,理智层面在我感受好的时候有用,但在我感受不好的时候,这一套东西会迅速被扔到一边。这也是很多家长的苦恼:你看我明知道,但我也做不到。这跟孩子的苦恼是一模一样的。

理解了这件事,我们才能在生活里完成一个转变,我不再依托于理智去行动,我虽然知道了,但是我不会默认为我能做到。我会做什么?我会在生活里去反复地练习,反复地与孩子互动,然后慢慢地,我不需要依靠理智告诉我要如何,而是我自然地就能靠向孩子、拥抱孩子。

作者简介: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