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有两个国保文庙,一是晋源文庙,即太原县文庙,另一个就是狄梁公街的文庙,即太原府文庙。府文庙最早在府西街,光绪七年汾河决堤,文庙也给顺便冲跨了,太原现在的文瀛湖、迎泽湖之类的大水泡,大概都是这场洪水后的作品。 旧庙已毁,新庙当立,总不能让孔老师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吧,时任府领导张之洞把眼光投向了已经荒芜了17年的崇善寺废墟之址,即今天文庙的位置,等于在朱藩王家庙的南边新建了一个功能不同的建筑群,繁华城市的地块毕竟是优质资源,不能浪费。而崇善寺今天留存还有大悲殿,以及文庙照壁左右的两个盝顶亭子。 文庙曾经是山西博物馆的一部,二部则是起凤街的纯阳宫。那时文庙展出的都是革命性的,纯阳宫则是侧重历史展,直到山西博物院在河西建了现代化新馆,文庙便改成了“山西艺术博物馆”,现在又叫什么“考古博物馆”,马甲倒是换了不少。 太原文庙是个标准化的文庙,四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建有照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以及东西配殿。正因为这里曾是一个省级博物馆所在,在省博左挑右选后,文庙和纯阳宫一样,还是遗留了很多精品,绝非空壳一个。 明万历六年(1678年)铁狮子 明晋王府铜狮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造。 左右分别为复刻的宋徽宗撰《大观圣作之碑》及北魏孝文帝撰《皇帝吊殷比干文》碑,一直不明白,这两款复制碑放在文庙里有何意义。 来过文庙无数次了,第一次看见大成门开放,其面阔五间,单檐悬山,琉璃瓦剪边。里面装修成两层楼阁,并有假围墙,每一单间都以什么轩什么轩命名,不知作何功能。 大成门背后两翼,曾经有五花八门的东西,一看就有博物馆的影子,如今院里三大杂类栓马柱、铁钟和石狮都清理了,画面明显清爽很多。 北齐天保十年(559年)造像碑 沁县南涅水北魏造像碑 明代铜制塔式鎏金焚炉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铁质焚炉 北齐武平二年(571年)造像塔,盂县兴道村出土。 三款明代墓志铭盖 隋代石雕佛像 清咸丰元年(1851年)至咸丰三年(1853年),太谷巨富孙阜昌请南京三个工匠镌刻了五块碑,后被孔祥熙收藏,解放后从太谷移到了太原。三块在大成门后,另两块立在了大成殿西边。孙阜昌酷爱书法,喜好刻石,品味颇高,被称为“白石傻子”,他可不傻,刻的都是中国一流书法名家的作品。 五碑之一,明倪元璐书法碑,倪被称为“明末书坛三株树”。 五碑之二,“居处恭斋”摩勒的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书法碑。最上有朱熹题“兰亭修楔”,上有褚遂良、米芾、白石傻子等10人的书写的《兰亭序》。 五碑之三,钟繇的《力命表》、王羲之的《孝女曹娥碑》、王献之的《洛神赋》等书法碑。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铁钟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铁瓮,原在新绛北关庙。 大成殿前有月台,三面出踏步。其面阔七间,宏敞瑰丽,不愧为州府级文庙。单檐悬山顶,琉璃瓦覆盖,柱间补间开斗栱17朵,五铺作出双下昂当心间为斜拱,斗栱、拱眼壁、额枋橑、檐枋等均施彩画。殿内为孔子生平展。 第四进院落是崇圣祠,是供祭孔子祖先的场所。门为牌坊式,当年门口密密麻麻摆放了一大堆石构建、石狮和木质牌坊,现在清理得利索了。崇圣祠为小四合院,正殿不开,两边有画等临展。 五碑之四,宋朱熹书《斋居感兴二十首·其十》诗碑。 五碑之五,宋岳飞书法碑。 所谓的“晋源古城”里是造城运动的作品,这股风从大同往南刮,风沙弥漫,忻州、太原、榆次等都是。太原地区现存有4只文庙,晋源文庙晚于清源文庙,与徐沟文庙年代相埒,建于明初洪武年,但早于清代的太原府文庙。 来过好几次晋源文庙了,曾经还能进院忽悠一下,后来什么晋源文管所驻扎后就是闭门羹了。“古城”建好后,这个假货摊里的真古董,该成为一个可持续开放的景点,但不知管理者所为所想,文庙犹患癫痫,时开时闭,想参观还得有踩大马票的运道。即便如此,除了院里,其他地方禁止拍照,保安大喇叭不停的喊,进大殿更是一对一贴身服务,和芮城永乐宫一样,春风又吻上了我的脸。 晋源文庙曾是明代太原县学,其坐北朝南,有照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以及东西厢房等建构,新旧不一。 大成门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柱间、补间开斗栱8朵,三铺作出单昂,拱眼壁画着五角星,而大成殿后墙上还刷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口号,这里曾是太原二中和晋源高中所在,所以有着时代的痕迹。 大成殿是晋源文庙里最高古的建筑,殿前设月台,四周为栏杆。其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孔雀蓝琉璃瓦剪边。檐下斗栱繁密围绕一圈,形成花腰带,像是超级叠罗汉游戏,七铺作出双下昂,蝉肚耍头,这迷人花色略逊于长治玉皇观大殿的六跳单杪出下四昂。殿内采用减柱法,立有一新孔子像,平棋古朴,这比较难能可贵。 大关帝庙在解放路宽银幕电影院背后的庙前街上,街以庙命名。明清太原城有27个关帝庙,现在存活的就是庙前街关帝庙、校尉营关帝庙、南肖墙关帝庙等几处了。而此庙是太原规模最大的关帝庙,始建年代也早,现存的的主体建构为明代,其余为清及国朝的添建、重建。 此庙很新,修缮的痕迹很重。建国初大庙的前院为新民中学,后院及两个偏院为庙前街小学,而这小学坚持了到上世纪90年代末,钟鼓楼下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早不在了,校名的牌子也变成了“气肃千秋”的匾额。 明清太原城图 大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中轴线有山门、崇宁殿、春秋楼,东西两侧为钟鼓楼、厢房等。中轴线的都是琉璃瓦剪边,其余布瓦覆盖。前院东西偏殿现在是“万里茶道”展,“万里茶道”是申遗项目,那些热衷者绞尽脑汁让关帝庙成为一个点,以纾解太原没有世遗的焦虑。 太原的关帝庙和茶道有何勾稽关系,我一直不得其解。推测官家的逻辑是“关公崇拜”和太原是茶道上的一个重镇。晋商爱建会馆,会馆的核心之一就是有关爷的坐镇,从多伦到苏州、从亳州到张掖都是如此。这样晋商、茶道、关公等几个关键词的连缀,于是就有了大关帝庙的出场。 极目风烟无限景 与同好同行 |
|